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入了解。例如: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  相似文献   

2.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入了解。例如: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  相似文献   

3.
<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来自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一生归隐山林,淡泊名利,谈及自己的志趣爱好,不外有二:一是喝酒,二是读书。说到读书,相比当时那些为了获取功名而一味死读书、读死书的士人们,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初闻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再一思量,便觉得妙不可言。我认为这种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虽历经千年却魅力不减,仍然适用于现在的阅读指导课。  相似文献   

4.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入了解,例如: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出尔反尔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相似文献   

5.
沈春华 《家教世界》2013,(4):136-137
中国的文人自古以来就总结了许多宝贵的读书之法,较著名的有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朱熹的"熟读精思"法。读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怎么阅读是一门学问,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那么中学生宜采用哪种阅读方式,教师该采用哪种阅读教学形式呢?首先还是让我们看看阅读的形式。阅读的形式不是  相似文献   

6.
不求甚解     
通常,我们认为"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深入,没有好学的精神,含贬义。其实也不尽然。"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是,人们往往只关注了陶渊明所说的前半句话,而忽略了后半句话的含义。陶渊明其实是说: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著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  相似文献   

7.
晋陶渊明在自传《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句中的"不求甚解"显然不同于现在常指的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那么,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课本注释为"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课堂上经过师生合作探究,大家一致赞成这个理解。  相似文献   

8.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存在对文本阅读的浅虚化、粗略化的现象,学生很难真正地进入更为细腻、真切、深入的阅读状态,此种"不求甚解"读书法以及对阅读的曲解、异化现象,亟须教师引领学生回归文本细读。从文本细读的理论要言与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文本细读的基础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读书法与文公先生的朱子读书法在我国古代读书方法中占重要地位,前者是博览型读书法,充实学生知识储备,强调读书的“量”;后者是专攻型读书法,深化学生知识见解,强调读书的“质”,二者相得益彰,相互配合影响着我国当下的语文教育教学。目前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原则都属于这两种读书方法的衍生,对当下语文阅读教学有所启示:端正学习态度,循序渐进;倡导个性阅读,返璞归真;渗透德育教学,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0.
名人读书法     
茫茫书海,择其善者而读,是每一位读者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了解历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大有裨益。不求甚解法这是晋代陶渊明的读书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是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相似文献   

11.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人教版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的听课活动,为作者马南邨的精辟见解称好。联系当前地理教学很有启发,其实,初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也要经历三个阶段。"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出自陶渊明之口。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地理学科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窘境",如果能运用好"不求甚解",会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有"柳暗花明"之感,达到出其  相似文献   

12.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入了解,例如: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  相似文献   

13.
对读书的“不求甚解”,长期存有争议,有人倡导,有人反对,有人把语教学效果的低下归罪于它,有人把阅读理解水平的不高也归属于它,各说其理,各执一端,一直困扰着语学习,因此,很有必要重议这个问题,明确其内涵与读书目标,从而促进语学习。  相似文献   

14.
阅读而不加思考,或读书不求甚解,总是会给你留下一些遗憾的.许多人都有过一边阅读,甚至高声朗读,一边却在想着其他事情的经验.要知道,阅读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它要求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读而不解其义是毫无意义的实践.一个好的阅读教学计划应以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其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读书境界。不求甚解,但求会意,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样的境界是多么的美妙啊!  相似文献   

16.
正学生应该读书,但应该怎样读书呢?从前诸葛亮读书有个特点,叫做"略观大意"。陶渊明读书有个特点,叫做"不求甚解"。倘从字面上看,似乎主张读书不必深入细致,更不必刻苦钻研。这种说法不是误人子弟吗?清朝人阮葵生对这两句话有过解释,他说"略观大意"的意思是"即孟子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之义";"不求甚解"的意思是"盖不敢穿凿附会"。这个解释很有道理,似乎也不尽然,从这两句话里我们还可以有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人们读书读到精妙之处,常常感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普遍以为所读之书"皆可意会,也可言传"。他们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言传",即让学生充分地说、充分地表达,阐述着"有声语文"的精彩。这种用"言传"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意会,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阅读教学方法已习以为常。于是,意会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悄然失落,早已被很多教师遗忘或弃用。  相似文献   

18.
<正>明朝学者杨慎认为,陶渊明所说的那种"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其实是在两汉训诂风盛行的情况下提出的有针对性的看法,而并不是说读书就真的要不求甚解。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认为读书应该细读细解,如美国学者约翰·米德马就提  相似文献   

19.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陶渊明倡导的不求甚解读书观,与叶圣陶倡导的求甚解读书观,是迥然不同的。陶公的不求甚解,是以我为中心,强调的是在书中观照自我,读书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文章均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展开论述的,论述严谨,但说理特点各异,对其进行比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观和论证技巧。具体的教学可遵循以下教学路径:首先,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文中表达观点的句子,概括课文论述的角度,总结《谈读书》《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其次,引导学生分别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例子,比较《谈读书》《不求甚解》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最后,引导学生品析《谈读书》用语雅致、文辞流畅、韵律和谐的风格及《不求甚解》明白质朴、亲切自然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