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涉及的绘画思想进行了分析,并论述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军 《中文自修》2005,(6):50-51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都,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相似文献   

3.
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北宋著名画家,“湖州竹派”开创者,苏轼同道挚友文同赴湖州任所途中,卒于陈州宛丘驿。苏轼于徐州闻讯,二月五日为文祭之。三月,苏轼继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文同遗画《筼筜谷偃竹》图,乃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下简称《偃竹记》)悼之。是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同的深挚友谊。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教学为例,指出高效的课堂必须注重对话,教师不仅要与文本、学情、自己、学生、课外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还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对话,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生成语文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5.
<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阅读提示就强调了散文学习要注意其"散而不乱,气贯中脉"的特点,文章既回忆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又回忆了和文与可交往的诸多趣事,还叙写了见到文与可赠画时自己的失态之状,以及联想到孟德与桥公的故事,内容繁杂,似乎信手拈来,娓娓而叙,但散文  相似文献   

6.
文与可、苏轼二人共同开创了"湖州竹派"。文与可操韵高洁,淡泊功名,一心读书作画,胸有成竹、形神兼备的墨竹画法令苏轼无限钦佩。高风亮节的文与可和内心纯净的苏轼彼此相知,互为知己,惺惺相惜。他们以诗文书画相交往,彼此坦率、高雅的胸襟气度,机敏、超卓的智慧才能创造了无数个快乐的时刻,让日常的琐事充满了笑声,让生活变成一种享受,从而也铸就了二人之间永恒的友情。  相似文献   

7.
苏轼 《学语文》2012,(5):1-1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拨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相似文献   

8.
<正>《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在新课改后被选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这是一篇突破常规的悼念友人的文章,乍读选材零碎、毫无头绪,细读却能感受到一条通融混成的气脉贯穿始终,"散而不乱,气贯中脉"。前文苏轼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回忆与友人文与可的交往,直到最末一段出现"废卷而哭失  相似文献   

9.
正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笃谷偃竹记》是一篇悼亡之作,而我们读了大部分内容却不见哀悼的蛛丝马迹。文章开篇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接着追述作者和文与可的交往;直至结尾曝画,"废卷而哭失声",我们才豁然开朗,原来作者在悼念表兄文与可。显然,该文写法与一般的悼文迥异,避"俗"就"新",另辟蹊径,依照散文"形  相似文献   

10.
王圣俞在《苏长公小品》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是随事记录便是文。”《文与可画贫笃谷偃竹记》(以下简称《文》)一文,便是最好的注释。  相似文献   

11.
王圣俞在《苏长公小品》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是随事记录便是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下简称《文》)一文,便是最好的注释。元丰(1079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见  相似文献   

12.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缅怀亡友文与可的一篇文章,文章纵横恣肆情感却自然凝聚,围绕"竹"的绘画形象来展开描述。因此从中国绘画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可以更加直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3.
郑雪 《广西教育》2022,(2):124-127
本文以《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例,详细阐述六步教学模式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提出教师可通过“疑”中自学、“研”中求助、“比”中拓展、“积”中沉淀、“用”中解惑、“升”中领悟,充分发挥古诗文独特的文化、审美功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阐释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积累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认知能力,进而提升高中生阅读关键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何登保 《学语文》2012,(5):43-44
选编在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庖丁解牛》与《文与可画贳笤谷偃竹记》,从文体看,一为寓言,一为杂记;从写作目的看,一为阐释养生道理,一为缅怀亡友。两文看似差异很大,但是,如果我们认真研读,就可以发现,它们有许多可以比照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宋代儒学复兴运动强调"道"的本源作用,以重构道统文学的统治地位为矢的.宋初复兴儒学的"道统"运动,扛着尊韩之旗帜,旨在摒除晚唐五代柔弱浮靡诗风的流弊,强调为文的经世致用的教化功能.在"文"与"道"之关系上,突出"义理"、"心性"的探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忽略"文"的作用,矫枉过正,其理论渐趋沦为枯淡乏味的说教.苏轼脱离道统文学观之桎梏,认为文学有其独特价值,其"因文求道"论是对道统文学观的反拨与矫正,使文学回归于个性化创作道路.苏轼对文学的个性化认识具有突破儒家狭隘范围的意义,对于引导宋诗的个性化回归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在他著名的游记体散文《赤壁赋》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写了江山风月的清奇和对历史人物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独到见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替使用,写景状物挥洒自如,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独具智慧的出世入世的超脱与旷达。  相似文献   

17.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在他著名的游记体散文<赤壁赋>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写了江山风月的清奇和对历史人物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独到见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替使用,写景状物挥洒自如,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独具智慧的出世入世的超脱与旷达.  相似文献   

18.
19.
文的"元"精神与苏轼的再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哲学政论文,曾以空前的"自觉"意识冲决了原始社会借助神话神权处理人生实践的桎梏,率先荟萃先民的卓越智慧步入了"理性自觉"的王国,具有着中华民族的"元"精神的特质.这种"元"精神都富有原型性和较强的稳定性,本质上又是开拓的、发展的、创新的.北宋全能作家苏轼对先秦"元"精神研讨最精、汲取最广、熔铸最密,故而形成他融汇众长的独特思想体系,成为文学史上仅有的一位"集大成"式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皆称一流的全能作家,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村上春树说《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爱情小说.前人对这本小说的研究也大都是在爱情、精神特质、生命态度等方面.主人公渡边与直子、绿子的爱情的确是这本小说的主线.但在这个现实世界的压力下,若想成功的摆脱孤独、痛苦与迷茫,友情也是必不可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