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凶,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华应龙师说过“从差错中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因此,当学生错误时,我们要善待孩子出现的每一个错误,要舍得时间去跟学生研究错误,并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现意识,就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数学问题善思考,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受益的不仅仅是广大学生,而且给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见解和新思路。有人提出“不要抹煞孩子的闪光点”,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小错误、小偏差,要善于发觉孩子头脑中的灵感,培养个性学生,这使我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3.
孩子是在一个一个地犯错的过程中,才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他们体验错误,也在错误中学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习惯了自以为是地剥夺孩子体验错误并在错误中获得经验的机会,总想以最简洁的方式尽可能让孩子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殊不知,正是这份“好心”让孩子一点点变“懒”了,一点点不自立了,  相似文献   

4.
成长中的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不可能一味地用赏识、宽容、奖励的方法。也应该相机灵活运用批评的手段。批评可以让孩子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起到一般的教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在如今的校园里,我们还是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中,学生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常出现偏差或错误。但对于出现偏差或错误的原因必须进行全面、科学地分析,运用归因理论可以全面地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偏差或错误的真正原因,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中,学生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常出现偏差或错误.但对于出现偏差或错误的原因必须进行全面、科学地分析,运用归因理论可以全面地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偏差或错误的真正原因,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课程要点①:比起跑线更重要的是成长的方向作为家长,我们平时更关注孩子喜欢什么学科,学得怎么样,却不那么在意他喜欢哪一种运动;我们平时更关注孩子学业上的错误,却不那么在意品行上的偏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健康是最重要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一、点拨是纠偏当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出现了知识或价值观方面的偏差甚至错误时,教师就应及时辨析错误的根源,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巧妙地给学生以引导。  相似文献   

9.
《家教指南》2006,(10):33-33
3岁前,有些妈妈为了让孩子睡得快一点,喜欢让孩子在临睡时吃奶,渐渐地有些孩子养成习惯,3岁后一定要吃着奶才能渐渐睡去。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而且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错误”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合或不正确的事物、行为。显然错误的反义词是正确。语文老师,看见错误一定想办法让孩子订正错误;数学老师,布置作业不断地让孩子练习,改正,再练习,为的也是孩子尽可能地少犯错误。中国的孩子结束小学生活,升入初级中学,面临大量的题海战,目的也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卷面的错误,求得高分,  相似文献   

11.
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能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成长,尽量不出差错,不惹麻烦,不调皮捣蛋,能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或者在做出了淘气的事情之后能长记性,犯过的错误不会再犯。然而,事实上孩子很难有如此高度的自律。他们会不停地弄出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恶作剧,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完没了地重复同一个错误。  相似文献   

12.
流沙 《家长》2003,(Z2)
在家教中,有的父母认为夫妻扮演“红黑脸”,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当孩子不听话或犯错误的时候,妈妈袒护孩子扮“红脸”,爸爸批评孩子扮“黑脸”,或者反之。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家长都在用,但是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既然孩子不听话或犯了错误,家长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道理并勇敢地改正错误。如果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另一方却为孩子求情,甚至为此争吵起来,孩子就会以为自己没有错误,被批评者反而成了旁观者。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辨是非,然而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就会…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学生的一些错误可能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环节弱化导致的,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或理解困难,不能将知识迁移到新问题解决中.教师要剖析自己在教学中导致学生错误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文章以此分析教师教学中弱化环节导致学生问题解决时出现错误,并给出改进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内容简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那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教育是一门学问,如果家长在不知道“什么是好孩子”之前,便盲目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标准去教育孩子,甚至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就会毁了孩子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15.
孔屏 《中华家教》2020,(4):12-13
父母要适时地、恰当地、科学地给孩子进行性教育,避免错误的性教育伤害到孩子。孩子的性教育是一个常被谈及的话题,也是每一个孩子成长中无法绕开的话题。不少父母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性教育内容和方法,给了孩子错误的性教育,反而伤害了孩子。  相似文献   

16.
"谁不考虑尝试错误,谁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教育契机。"——盖耶。错误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是孩子们在接触世界、探求未知领域过程中一种认知上、行为上、思想意识上的偏差,也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失误"。因此,我们不能谈"错"色变,更不能将"错误"一棒子打死。既然"错误"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那么我们在教学中,面对错误,就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尊重孩子各自不同的成长规迹,并将孩子们的错误转变为促进孩子发展的有效资源,让学生在错误中分析,在错误中成长,从而让我们的教育彰显m宽容博大的胸怀。本文就对“容错也是一种智慧”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中的“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失误.它总是伴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因此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基于“错误”的教学也必将是高效的。  相似文献   

18.
孩子犯了错误,做家长的当然要批评教育。但是,有些家长一味地给孩子挑错,即使孩子再怎么努力,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也是一无是处,总能挑出孩子的错误和不足。比如,孩子学习已经很努力了,考试成绩全班第二,他们马上会说,人家怎么能  相似文献   

19.
家长的认知偏差在家庭教育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认知偏差的来龙去脉值得深思。家长应该对认知偏差有一个整体的理解:(1)要明确认知偏差的含义及特点。(2)要多角度地对认知偏差予以原因剖析,比如从错误观念、不当期望、不良比较、常识误用等方面分析。(3)总结如何减小认知偏差的措施,例如,预设发展性的期望、掌握孩子更多信息、不随便给孩子施压、借助偏差引发孩子的积极动力等,以尽量使认知偏差的消极作用最小化,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丁静 《考试周刊》2014,(10):59-60
<正>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教师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这一"资源"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价值.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教师,不同的"错误"观将成就不同的课堂,教师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的态度,对今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都有较大的影响.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几个实例.一、让"错误"成为学生自信的源动点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