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cddkwf@163.com问:我的孩子4岁,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曾几次出现说话结巴的现象,最近一次已持续了半年时间。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出现说话结巴的现象?答:结巴即为“口吃”,3~8岁是口吃发病的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发音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思维、呼吸、说话三者协调性差,  相似文献   

2.
《家教世界》2013,(11):16
他5岁以前,口齿伶俐,是一个性格外向的男孩。在那个年龄段,正是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与幻想、喜欢模仿的年纪。邻居一个男人说话结巴,他和小伙伴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兴奋地跟在结巴男人的背后学他结结巴巴地说话。孩子们中只有他学得最像,所以他很得意,越发学得起劲。孩子们的恶作剧并没有惹恼结巴男人。结巴男人善意地提醒他:"别,别学我说话,我就是,就是小时候模仿结巴叔叔说话,后来说话才结巴的!"  相似文献   

3.
如何使“结巴”的话语变成勇敢的“自信”?一次课外拓展课“数学擂台赛”给了孩子们说话的机会。当一个爱动脑筋而又胆小的孩子鼓足勇气想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展示出来的时候,却遭到全班孩子的嘲笑。“你别急,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要选这道题吗?”一句简单而又伴着微笑的、带着鼓励和安慰的问话使他镇定下来。这个孩子犹犹豫豫地讲完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引起了张丰的同感。思绪就这样打开了。  相似文献   

4.
听孩子的话     
到一个朋友家里去,说到各自的孩子,朋友说:我这孩子特别不听话!”我笑着问:那你听孩子的话了吗?”他一愣,问:“我还用得着听他的话?”我点点头说:“你如果认为自己跟孩子是平等的,那就得听他的话——是听他说话。如果你能做到主动抽出时间听他说话,如果你总能做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再发表意见,如果你发现他的话说得有道理,哪怕是偶尔有道理,你也能虚心地接受,我相信,他就会好好地听你的话,你就不会抱怨他是个特别不听话的孩子了。”我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当然,也经历了一个摸索的过程。开始时,我也认为所谓家教,就是对孩子…  相似文献   

5.
人人都知朋友难求。作为幼儿教师,你拥有许多的朋友——小朋友。我们把这些可爱的孩子称作小朋友,就应该把自己作为他们的大朋友。孩子来找你解决一个用大人的眼光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问题,你就应该很乐意地帮助他,因为孩子信任你,把你当作了朋友。  相似文献   

6.
01赵侃侃的父母给他起名“侃”,是希望他能言善辩,侃侃而谈,不要吃了笨嘴拙舌的亏。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赵侃侃会变成了小结巴--“慢侃”“慢侃”其实是一个外号。好友巴宝儿有口吃的毛病,赵侃侃整天和他在一起,也被“传染”上了。于是,村里调皮的孩子就给赵侃侃起了外号叫“慢侃”,意思是他说,话慢得能把人急死。  相似文献   

7.
五岁的龙龙近来说话结结巴巴。原来,龙龙的爸爸对龙龙的期望很高。一旦龙龙表现欠佳,爸爸就以棍棒对付,龙龙因此一直心事重重,最近,还变得“结巴”了。爸爸打听到一个矫正口吃的“秘方”,只要龙龙出现结巴,就高声训斥,甚至给孩子一巴掌,据说这种方法叫“吓法”。而妈妈在龙龙“结巴”时就满脸焦急,经常提醒他“慢慢说”,自己却不知不觉声音又高又快。但爸爸的惩罚手段、妈妈的经常提醒并没有矫正龙龙的毛病,小家伙说话时心急、害怕,结巴反而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郑广杰 《生活教育》2008,(10):40-40
最近.笔者读了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感触颇深。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天.一位朋友领着孩子让于老师辅导作文。孩子把自己以前写的一本作文递到他手里说:"这是第二本,写得不好.没有一个星,第一本里有两个星。"孩子接着说:"得一颗五角星的作文是最好的,对吗?"朋友一旁插话:"孩子上一次作文得了一颗五角星激动了好几天。"于老师听后.意味深长地对孩子说这本他就不看了.让孩子下次把带  相似文献   

9.
朋友张君为人实在热诚,朋友有事,他都不遗余力地帮助。他办了一个英语培训班,教得很出色,很多同学、朋友把孩子送来。学费,张君一分不收。大家都很不好意思,一位朋友说:“学费少收些,就够意思了。”张君笑着说:“我自己办的班,收不收费自己当家,甭客气!”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天赋,父亲要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有一次,陶行知一位朋友来找他,告诉他一件自以为很痛惜的事:他的孩子在玩耍中,调皮地把他的金表拆坏了。“您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陶行知正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听说后扶了扶自己的眼镜,边问边站了起来。朋友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一顿,他讨饶了!”说这话时,他有点得意。陶行知听罢此言,不禁一拍桌子,大声地惊叹道:“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  相似文献   

11.
“结巴”老师是我们英语老师,因为他说话有些与众不同,所以叫他“结巴”老师。一次英语课上,“结巴”老师给我们讲解一个英语词组,可他怎么也说不出话,用手连续做  相似文献   

12.
儿子刚刚上初中,结识了班级里不少新同学,我和他母亲很高兴,因为我们都是过来人,深知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是喜欢交友的,这是年龄、生活的客观需要,只要交了好朋友,对孩子的性格和学习都是有益的。我们楼下就有一家,孩子不愿意爸爸妈妈干涉他交友,从心里边讨厌家长对他的朋友评头论足,羡慕我的孩子有一个宽松、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为此,我们每每与楼下的邻居相遇,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我们是怎么掌握孩子交友状况的,怎样对待孩子的朋友的。我建议让他的孩子把朋友带回家中做客,试着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不被打扰的空间,如让孩子在自己的房…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对父母让他识字早就厌烦了,因此,就把母亲留下的作业抛到一边,到外面尽情地玩去了.当母亲下班回家后问他为什么没完成作业的时候,他回答说做完了.可是,当母亲让他把作业本拿出来的时候,他却慌里慌张地对母亲说:“我现在马上就去做.“这种情况在一些孩子身上经常发生.……  相似文献   

14.
著名专栏作家哈理斯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那位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冷口冷脸,没发一言。“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他们继续前行时,哈理斯问道。“他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朋友说。“那么你为什么还是对他那么客气?”哈理斯问他。朋友答道:“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每人心中都有把“快乐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孩子手里。男…  相似文献   

15.
寄语     
正孩子是家庭的天使,带着快乐与希望降临人间。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批亲密朋友。从他来到我们中间,我们就开把他当做一个重要成员,和他一起欢笑和痛苦,重温生命成长的奇迹。当孩子长大时,他开始向我们表达他的意愿、他的喜厌。我们要把孩子当做我们的朋友,一起面对每一天。作为家长老师,要接纳他的成长,不把孩子供奉在掌心之  相似文献   

16.
一次,学校里一个一年级小男生,胸前佩戴着崭新的红领巾,拿着扫把在教室门前扫地,我从他面前走过时,他匆匆举起那只拿着扫把的手,向我说:“老……老师好!”不知是慌张还是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一个“老”字竟被他重复了好几遍,我善意地冲他笑了,低下头摸着他毛茸茸的小脑袋,非常真诚地对他说:“孩子,你好。”后来,有好多次在校园里碰到这个孩子,他都会一脸灿烂地结巴着向我问好。我每次也都笑着回应他“你也好”。有时候我竟然觉得这男孩是故意在我每次经过他的教室门前等我,而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想听到老师那句“孩子,你也好”的问候。有人说“…  相似文献   

17.
一、实例:某男孩在陌生人面前或上课回答问题时,说话会相当频繁地重复一个词的第一个音,如:“老老师,这故事的名名称叫:小马过河.”这一现象持续不断,我把孩子的情况向家长反映,家长说孩子在家也有这样的现象,家长更为此焦虑不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办法帮助他解决吗?二、成因分析很显然,此男孩的情况属口吃现象.口吃是指说话伴随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俗称结巴.口吃是幼儿常见的一种言语障碍.口吃的幼儿不仅正常的言语交流受到影响,而且常会遭到同伴的嘲笑而变得自卑、孤独、易激动和焦虑,严重影响其心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绑架奇遇     
9.欢乐的游乐场绑匪车里欢声笑语。“结巴叔叔,你又带我们去哪儿玩?”心宝问。“哪儿好玩去哪儿!好……好不好?”大贵又开始结巴了。大富说:“只要你们高兴,上哪儿都行!”大富为何如此大方?因为,这次绑架从头到尾出乎意料地轻松,两个小孩完美的配合让大富省了许多心,所以他才没有把车开出城,而是绕了一大圈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19.
今天天真蓝     
一位做教师的朋友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天真”这个词造句,不少学生都造了“张小明是一个天真的孩子”这样的句子,惟独一个学生站起来后说:“今天天真蓝!”一开始我以为他是把这件事作为笑话讲给我听的,但事实却并不是,“这个句子造得最好。”他说。我的这位朋友称得上是一个好教师,他知道打破常规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语法上看,那个孩子所造的句子显然是不对的、然而,谁又能否定那句话里所包容  相似文献   

20.
一缕飘香 《家长》2012,(4):22-23
"冷处理"不是置之不理,而是用一种冷静的方式把事情处理完。有好多次,朋友都说用了"冷处理"的办法来教育孩子。可我仔细一问,却发现她并不是"冷处理",而是没处理,至少是没把事情处理完。 有好多次,朋友都说用了“冷处理”的办法来教育孩子。可我仔细一问,却发现她并不是“冷处理”,而是没处理,至少是没把事情处理完。 那天,朋友又给我讲了一件事情。 朋友的孩子完成作业后,要穿溜冰鞋下楼玩儿,让朋友给他2元钱买水喝。在朋友给他钱的时候,孩子又提出要买口香糖。朋友没有同意,说家里还有口香糖。孩子一听便开始发脾气,还计较说朋友让他多读了5分钟英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用溜冰鞋敲地板。朋友给孩子讲了几句道理,见没有效果后,朋友说:“你又哭又闹,我不想和你说话,你自己好好想想哪里做错了吧!”这时,恰巧朋友的同事打来电话找她,朋友便出门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