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在河南     
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多次游历河南。关于李白的思想,我们认为用入世和出世相互矛盾、交互消长可概而括之。这种思想矛盾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开元、天宝两个阶段:开元中李白入世思想较浓,出世思想较淡;天宝中李白出世思想较浓,入世思想较淡。而李白在河南的生活,恰好为李白两个思想阶段的高峰期。因此,认识、研究李白在河南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天宝三载 ,李白因受权贵排挤 ,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结束了他短短三个年头的供奉翰林的生活。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 ,李白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第二年他离别东鲁家园 ,准备南游吴越 ,临别时写下这首诗。所以诗又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诗的主体部分写的全是梦境 ,展现的是一幅幅瑰丽变幻的神仙世界 :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熊咆龙吟、群仙盛会……有人说 ,这是一首记梦诗抑或游仙诗 ,那么应当怎样看待李白的仙道观呢 ?李白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道教发…  相似文献   

3.
大多学者都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的性质以及诗歌所表现的主题,是李白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美好理想的写照。实则不然。李白所写的梦境,是残酷社会现实的反映,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于愤懑。  相似文献   

4.
《唐故尚书水部员外郎以著作郎致仕彭城刘府君墓志文》为李白研究、王昌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根据《刘复墓志》可知,刘复在天宝六载曾访王昌龄、李白于江宁,则可考李白于天宝五载春下吴越,曾与王昌龄相会于江宁王昌龄任所,天宝六载夏秋之际离开。结合《刘复墓志》和相关文献,还可见刘复的诗歌深受李白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的两颗巨星,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天宝三年(744)春末夏初,两人相会于洛阳,之后又到汴州、大梁、宋中和鲁郡一带游历,很快活地度过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情深似海的生活,被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和杜甫在天宝十二、三年间又相见于长安。这不仅为李白三入长安的发现所推断,而且从他们的诗歌当中也能够得到比较可信的证明。  相似文献   

6.
曹振国 《现代语文》2004,(11):24-24
《行路难》(以下简称《行》)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以下简称《宣》)是李白七言古诗中的名篇。《行》写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宣》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在宣州与族叔李云饯别之时,两首诗的写作时间虽前后相差九年,但两首诗具有很多相同、相近和相似的地方,堪称比肩的姊妹篇,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一、两诗具有相同的背景、相近的意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怀抱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受诏入京,供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谗毁而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内心十分愤慨,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从天宝三年到…  相似文献   

7.
文章提出此前作者对李白杜甫交游研究的论点,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在上述论点基础上,通过审视和分析杜甫怀赠李白的一些作品,得出以下结论:1.时人有认为李白和贺知章初会于开元十八九年间,这种说法不能成立;2.李白奉诏入京,不可能在天宝元年;3.李白受玄宗重视,主要由于其不凡文才,不由其它;4.李白诗享盛名,在天宝初入长安之后。  相似文献   

8.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写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他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不料到长安以后,却只被当作点缀升平的词臣。于是,苦闷中的他醉酒狂放,终遭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在长安的三年,他的理想遭到重创,于是他把天姥山看作是心灵的归宿,试图通过求仙访道以寻求解脱。壮志未酬的苦闷,对功名与权贵的鄙弃,凝结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9.
天宝元年,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应召入京;然而,短暂的翰林供奉、冷酷的权贵排挤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安世济民”“功成身退”的幻想。天宝三年,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逐出长安,他只能黯然离京返回东鲁家园,对于年逾不惑的李白而言,从满怀希望到跌落尘埃,其痛苦自不堪言。  相似文献   

10.
自“庄生晓梦迷蝴蝶”肇始,以浪漫主义手法来描写梦幻的文学作品,不绝如缕,源远流长。在数不胜数的“梦幻”作品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堪称扛鼎之作,被选入多种教材。如何把握其主题,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试图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题作一剖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又题《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744)李白遭权贵谗毁,被赐金放还,开始再次漫游。他离鲁南游吴越,临行时留此诗向朋友们表白心情。《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思想内涵,问世以来,对其主题的探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传统观点把梦境当做李白追求的无限…  相似文献   

11.
身处不同时空的人们,对于自由、普遍真理、生命价值常常会表现出相同的追寻。本文通过对兰波和庄子与李白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兰波与二者作品的一些共同之处:梦与醒得冲突与超越、异化之感、无意识倾向、转移倾向等。通过对梦境的冲突和自我的超越,作者渴望获得心灵的自由并探寻无限的永恒。本人也希望能通过对兰波和庄子、李白的一些探寻,找出中西文化跨越国界障碍的互通互融之处,展示在不同时空之下,人类对文学和哲学无限奥秘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是李白写的一首景丽情浓,触景抒怀的五言律诗。黄锡珪《李太白年谱》说此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八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注》说天宝十二年秋作。虽说法不一,但都肯定是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时的作品。天宝元年,“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  相似文献   

13.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四和《别内赴征三首》,旧说认为,前者是天宝十载(751)为鲜于仲通伐云南而作,后者是天宝初应玄宗征诏时作。本文根据二诗内容、李白行踪、史书记载等,考定前者是天宝十三载春夏间为杨国忠征天下兵伐云南作,后者是至德元载(756)冬应永王征辟赴江陵幕府时作。旧说错误。  相似文献   

14.
李丽霞 《课外阅读》2011,(3):194-194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开始了一个不安定的灵魂的漫游之路。如何对生命意义重新定位?怎样的走路方式更适合于自己高洁的品性?怎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政治的失败使他不羁的心灵开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侠”的传统文化思想深刻的影响下,李白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的审美示范。下面笔者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梦》一诗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 ,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语言 ,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天宝三载 (公元 774年 )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从朝廷放归 ,四月途径洛阳 ,两位诗人相见。然后同赴开封商丘游历 ,次年又同游山东 ,他们俩赋诗作歌情同手足。李白 ,杜甫互写寄赠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十隐后》中说 :“余亦东蒙客 ,怜君如弟兄。醉眠夜共被 ,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未怀李白》《梦李白》等诗 ,…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在李白的出仕问题上,都一致认为:诗人李白一生中只有两次出仕,那就是天宝元年(741)被召入京,任供奉翰林的长安三年和天宝十四载(755)参加永王璘幕府而获罪入狱、流放夜郎。据近来发现和考证,我们认为: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蜀前的青少年时代,在其家乡彰明县尚有一次出仕,这就是诗人李白的首次出仕。  相似文献   

17.
李白于天宝十二年至天宝十四年先后多次到池州(当时的秋浦县),写下大量诗作,其中《秋浦歌》十七首最为著名。文章通过对《秋浦歌》及李白池州系列诗作的解读,探讨李白在池州逗留时间之久的原因,以及李白当时的精神状态和诗歌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18.
李白究竟到过零陵没有?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零陵师专学报》1983年第二期发表了雨康《李白是否到过零陵》一文,1984年第一期又发表了龙震球《李白未至零陵辨》一文,进行了讨论.惜原文未见,未详其说.李曼农《李白天宝后期江夏零陵之行考辨》(载《李白研究论丛》)则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诗人李白对战争的态度杨海波李白所生活的开元、天宝年代,戍边、开边战争不断,标志唐代由极盛而至衰落的安史之乱也在这个时期。这就使诗人经常处在战争的氛围之中。诗人对这些内外战争并没有采取冷漠旁观的态度,而是站在维护国家统一、关心人民安居乐业的立场上,对戍...  相似文献   

20.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还”是“返回”的意思,但如果不了解写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诗人李白的生活经历,便会对这个“还”字的含义解释不清。游国恩等同志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庐山屏风叠,密切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璘暗怀与他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