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语文人文性而言,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课堂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民主教学体验的成功,都无不例外地指向一个根本的问题——对学生独立的个性培养的缺失。而抓住这一根本性问题,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才能有效地弥补语文教学当中人文性失重的状况,使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相对平衡,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石素琴 《科教文汇》2009,(3):114-114
就语文人文性而言,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课堂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民主教学体验的成功,都无不例外地指向一个根本的问题——对学生独立的个性培养的缺失。而抓住这一根本性问题,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才能有效地弥补语文教学当中人文性失重的状况,使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相对平衡,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近年来有关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不断深入。强调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格品质和健康个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从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三方面的教学来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光芒,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语文的人文性不仅表现在几乎包罗人类全部文明的语文内容上,也表现在语文的形式上,并更突出地表现在语文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充分挖掘课文中深层次的人文价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语文作为最基本的一门学科,既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文章指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表现,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人文性教学策略,希望能够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王君 《科学中国人》2014,(4S):94-94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长久以来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特点非常重视,但是却对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有所忽略,而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的时期,其内在品质和思想道德正处于初步成型的关键性阶段,在这个时期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对学生的内在品质和思想道德情操进行教育不仅对于我们眼下的语文教学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学生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来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进行了重新定位,语文是人文性和共举行的统一,把原来的思想性用人文性来代替,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特点,把人文关怀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也要从人文角度制定教学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而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中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  相似文献   

8.
鲁吟月 《内江科技》2009,30(11):54-54
本文主要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及人文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论述这两者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和意义。工具性是语文用于交流交际的属性,人文性是语文承我文明的属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及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学习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新的界定,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精神。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只有在教学中积极创新,优化教学行为,构建合理的师生互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里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素材和人文景观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品格高尚的完美人生。  相似文献   

11.
于淼 《中国科技纵横》2010,(10):153-153
人文素质,是做人应具备的内在品质,是指人的心性、道德、文化、情操、信念、审美、修养等品性,是人文科学的重要元素。人文素质素养对个人成长,对国家民族的兴旺,对学生个人发展都至关重要。强化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举措是:创建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课程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来新的课程实施方式,带来新的学习和教学取向。这种要求对以往的课堂教学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的思维观念定势和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开发语文资源可以让课堂鲜活起来。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处处留心,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发掘。我们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各种资源,让语文课程资源在生活中延伸,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才能使他们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在学生的心中语文课才是富有活力而备受欢迎的。  相似文献   

13.
白葵阳 《科教文汇》2011,(14):70-73
大学语文既非纯工具意义和纯基础意义上的语文,也非纯人文意义和审美意义上的语文,而是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人文性是提高,是求善;审美性是升华,是求美。大学语文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人格修养,也即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4.
正人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之后逐步形成的品质与素养。一般而言,人文素养可通过人的价值取向、文化品位、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习惯以及理想追求等反映出来。对中职学生而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人才,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到重要位置,在教学各个环节渗透人文精神,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一)树立正确的三观目前,社会文化思潮正处于相互碰撞状态,人们的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灵魂,创新更是动力,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确定了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辉煌地位。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要实现中国梦,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自己的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努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交给他们一个创新的钥匙;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学生搭建创新的阶梯。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职业教学的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平台。其中诗歌教学更有利于突显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美育的功能及人文性的特点"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同时,能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与社会用人单位提出的"应加强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要求不谋而合。本篇论文既有有关诗歌教学的实践方法,又有诗歌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王萍 《内江科技》2013,34(3):201+204
语文教师务必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因素,把课堂还给学生,充满教学激情地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涵,发现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在充满生命的活力的同时,具有吸引学生的巨大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效应,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所具有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必须要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发展服务,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语文学习真正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服务。本文围绕高中语文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不能过分追求体系化。教学敏感是语文教师拓展课程资源、促进教学生成、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一种教学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敏感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关怀性的特征,对中小学语文教师内化教学实践、提升教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应体现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师应努力把学生从“应试作文”的泥沼中解放出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倡一种“以人为本”的写作训练模式。以指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进行主动表达、自由练笔为途径,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课本+课堂”只是学生发展的一条单调的黑白线,而“读书+学习”才是供学生自由自在驰骋翱翔的广阔的天空,有利于展示学生个性,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民主、宽容、和谐平台的作文教学新环境才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