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语言,理解语言,并且能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文姓“语”。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我们学语文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不  相似文献   

3.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现在许多教师认为语言教学可有可无。品析语言有途径。联系主旨思考语言的内涵的丰富性,可以比较品味,可以想象品味,探求语言的延伸性,可以换个角度品味,或者以写促品等。方法得当,师生可获得学习语言的快乐。  相似文献   

4.
语文老师要善于捕捉文章的留白之处,对文章留白处的挖掘能够真正使学生读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品出文章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5.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1]王雨冰老师执教的就是其中的《记承天寺夜游》。此设计最大的亮点在于教师带领学生"穿行于文字之间",品析情感,入心入肺。全课以"理游之事、赏游之景、悟游之心"三个环节来架构,采用言文合一、情境还原、材料助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情味,并以朗读贯穿,达成了文本情感的内化与外显。  相似文献   

6.
名师们的课总令我们拍案叫绝,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言语表达充满神奇的魅力:他们可以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幅生活的图景,使你浮想联翩;他们可以把事物的存在状态生动地再现出来,使你如身临其境;他们可以把跨越时空的人、事、物凝聚在只言片语中,创设出一个美妙的天地,掀起你情绪的波澜……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表达作者情感的工具,是作者情感的艺术载体。那么,教学时,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细读深品文本中的语言呢?一、回归于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1.优美词句的语言品味。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其语言都极为优美和极具灵性。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深品其字、词、句的途径从中悟景、悟情和悟理。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上述方面的写作技巧。以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时尚语言不断涌现,许多时尚语言经过时间的淘洗而积淀成为经典语言,蕴含丰富的语文营养,是我们锤炼语文素质的极好材料。就高考试题而言,近几年的语言运用题渗透了时尚文化元素(例如07年湖北高考题第22题,续写歌词),着意考查学生的语言品味和创新运用能力,这将为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因此,品味时尚语言也是备考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以下几个题材谈谈时尚语言的品味和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9.
如何品味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然而,在现今的许多语文课堂中,已经产生了本位迷失的现象。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53):40-41
<正>新课程理念的春风吹进课堂,新颖个性的教学理念和花样百出的教学方式冲击着传统课堂,我们欣喜的同时也茫然,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真正的语文课堂?常常看到这样的解读文本的方式:"这篇文章讲了什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或者"学完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教师把研究重点聚焦在文本内容理解上,强化"人文感悟",过度深挖文本的人文内涵,淡化"语文的感悟",忽略语言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结尾,有的前后照应,画龙点睛;有的柳暗花明,意境开放;有的含意幽深,耐人寻味。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之点。具体方法:一、抓住总结性结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追本溯源逆向回顾全文内容,将结论和根据相对照。教学时证实结论,就是具体化的思维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事实证明,只有进行这样的思维过程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抓住伸展开拓性结尾,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这类结尾,言尽而意未尽,让学生根据上文所述的内容和情节的发展去想象,教师加以启发和引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对培养学生创  相似文献   

12.
情境,有篇章的情境,有段落的情境,还有语言的情境。语言情境主要指词语的情境和句子的情境,它侧重语句、词汇中景物与人的情感结合而形成的境况。并不是有语言的地方都有语言情境。语言情境有一定的情感蕴蓄,它既有客观的“物境”,又含有主观的“心境”,是外界客体与内在主体交融的产物;它不仅是优美的语言现象,而且是饱满的情感记录,有可捉摸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语言文字是其内在载体。"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叔湘先生语)。要想积累丰富的语言和养成良好的语感,就需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属于心智技能,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强调的是形成整体性很强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然而,现今的许多语文课堂。已经产生了本位迷失的现象。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课堂上点引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很强调语言的品味,要求晓其义,感其情,悟其旨,体其境,在品味中使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语感、语用能力,从而灵活地掌握语言,运用语言。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感到替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品味语言的好方法。语言替换的方式有很多,如词语的替换,句式的选择变换,语序排列的变化,改变句中标点和修辞等等。下面试从课文中选择具体的语例进行阐述。一、用替换法把握语势语言运用要讲究一定的语言气势,或平淡舒缓,或汹涌激荡,或娓娓道来,或一气呵成。讲究语势,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在平常的语言教学中,品味语势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品…  相似文献   

16.
语感,是一种迅速领悟语言内涵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如小孩学说话,就是在没有理性指导的情况下,完全靠听话、说话的语言实践形成的。但是,这种自然形成的语感是低层次的,并且是不可靠的,真正高层次的语感力也离不开有意识的语感训练,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作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章的好词佳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独到之处.那怎样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呢?  相似文献   

18.
吕英姿 《黑河教育》2011,(12):22-2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淀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9.
《飞机遇险的时候》是一篇传统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同志在飞机遇险时,把自己的伞包让给他人的感人事迹。第5自然段是课文重点段,下面是一位语文教师真实的教学实录:师:……周恩来有没有慌?生:没有。师:他不但自己没有慌,还怎么样?生:还帮助了小杨梅。师:从而可以看出周恩来有什么品质?  相似文献   

20.
【习作要求】目前同学们的学习非常紧张,那么在课余时间你还有什么特别喜欢做的事情呢?也许你喜欢运动,钟情于各种球类活动;也许你能歌善舞,是某个明星的忠实"粉丝";也许你酷爱文学,能出口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