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用“一点二论”说来描述建国初期的形象特征论.“一点”即“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这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核心基点.其中“图画”暗示了形象的方式手段,即文学中的“图画”是借助语言建构而成的.而“人生”二字则点明了形象的目的.因此,形象由语言建构而成、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这“二论”又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而这亦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大体概貌.而且,通过“一点二论”说的描述可看出建国初形象特征论如何对文学形象进行政治化的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2.
一、入境清代学者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归纳为三种。“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与境胜,或与意胜”,即使是以意胜的作品也是“移情入境”,情中设境,离不开具体形象。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以再现诗中形象为突破口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3.
《懂礼貌的孩子》共有三幅图画。同学们看多幅图写一段话,先要一幅一幅地仔细观察图画,看清楚图画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再把三幅图画联系起来整体看,弄明白重点图画是哪一幅,三幅图画上的内容表现了什么意思。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这三幅图画反映的是一个孩子(取名为小宁)懂礼貌的事,其中第二幅是重点图画。第一幅图画的是小宁在屋外迎接阿姨进屋来;第二幅图画的是小宁在屋里泡茶,招待阿姨;第三幅图画的是小宁在门口送阿姨。按“迎客”、“待客”、“送客”的顺序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把他们怎样想的,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写成一…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读者对表现和发泄自己的苦闷情绪的要求甚为强烈,希望在作品中能够看到更广阔的社会人生,看到生活在其间的人的命运与性格的非“观念化”的更个性化真实描绘,鲁迅作为开乡土小说风气的大师,其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在《故乡》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故乡》中的一幅“神奇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仿佛绘画中运用疏体笔法涂抹大色块,色彩单纯而浓重,强烈的主观抒情性隐匿其中,虽然不着声色,但却将我们引入了一个意蕴深沉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池莉的《生活秀》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作品,它通过表现人生、爱情、母性、男性形象与社会精英等问题,全方位展示了新写实小说创作的主题,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典型的琐碎、平庸,缺乏浪漫、理想、崇高的市井人生图画。  相似文献   

6.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便流下眼泪,激动地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笔者以为,这里的“跪下来”应该不是形体的姿态,而是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姿态”。海德格尔说,人是“存在意义”的守护者,人理解世界,世界才不失去意义。诚如斯言,或许正是小泽征尔“跪下来”的理解,《二泉映月》才获得它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作为课文的《二泉映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理解它呢?就让我们走进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语文课堂,去感受他的“理解姿态”,去体验他和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的诗意栖居!一首小诗,一幅图画——理解这处…  相似文献   

7.
你会填空吗?     
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一定觉得很奇怪,填空有什么难的?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的文字填空,这个“空”要你填补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填空常常出现在看图作文中。看图作文就是根据图画的意思写文章。首先,要看清习作要求,看懂图画。其次,在认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能够把每一幅图的内容说清楚,并将每幅图表达的意思完整有序地叙述出来。当然,在描述之前要确立文章的中心,然后确定以哪幅图作为描述重点,在写作时我们要多花笔墨去渲染它、表现它。再次,画面是静止的,要想让内容“活”起来,只有根据画面想象画中人物的语言、神…  相似文献   

8.
“九义”教材第四册基础训练7的“说话·写话”部分,编有五幅排列错乱的图画,五幅图连起来形象地反映了两个少先队员为军属老奶奶擦玻璃的优秀事迹。该题的训练项目有三个:一是“想想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二是“把五幅图的次序排列好,再连起来说说图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三是说后写一段话,实现由说到写的过渡。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语言发展  相似文献   

9.
亲爱的小朋友,每当你打开杂志,看到一篇篇有趣的文章,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是否也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创作乐园呢?现在就为你们开设了一个这样的园地。快来看看我们首期小才子的作品是什么?文章、日记……还是图画呢?  相似文献   

10.
我们通常说一篇文章、一首诗、一幅画要有“意境”。有了意境,作品就具有了生命力与想像力。而做人亦是如此,需要追寻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是人对自我如何安身立命的自觉意识,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自我审思。  相似文献   

11.
用活用好课文插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燕 《江西教育》2002,(18):25-25
小学语文教材每册均编排了一定数量的插图,尤其是低年级,每册教材更是有100余幅生动、有趣的图画。用活用好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一、移图,区别词义当课文中有些词句比较难理解或乍看容易理解稍作深究又觉得含义颇深不易把握时,就可充分发挥图画的作用,使学生直接观察、感知到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区别出词义。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词语有何意义上的区别?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和体会。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小蝌蚪的位置,并将课前画好的活动“小蝌蚪”放入图中…  相似文献   

12.
[教学片断]1 .指名读第4小节。思考 :为什么说是一幅瑞雪兆丰年的喜人图画?2 .呈现训练点 :“今冬麦盖三层被 ,来年枕着馒头睡。”(1)自由练读这句话。自己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2)小组讨论这句话的意思。(3)开展“小博士摆擂台”的活动。师 :同学们 ,你们对这句话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向这位小博士发问 ,一个字一个词都可以 ,看谁能问倒他。(4)出示四幅联想图画帮助理解。第一幅 :麦苗在厚厚的雪被子下做着快乐的梦(配上优美的音乐)。第二幅 :大雪融化 ,麦苗快活地喝着水(配上喝水的声音)。第三幅 :春天到了 ,麦苗长…  相似文献   

13.
一节口语交际课,训练重点是看图编故事。本课配有两幅图画:一幅画的内容是小鸡、小兔、小猫和小羊坐在长颈鹿家里.每个动物前都放着一个空盘子;另一幅图画上画着青草、萝卜、虫子、小鱼四盘小菜。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提出的“能说一段意思完整的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的要求呢?  相似文献   

14.
一 当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尤其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我们怎样看出画中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感受呢?通常的方法是:感受--理解--再感受,这同人的认知过程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目标预设1.读图:学习观察多幅图的方法,准确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想象: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在四幅图的“空白点”展开想象,鼓励学生不仅要“想”得丰富、更要“想”得合理。3.会文:在以上的基础上,遵循“先说后写”的顺序,把文章写具体、连贯。导写过程一、图画激趣巧导入图画书一直是我们最喜欢的书籍,但是今天我们要看到的几幅图却只有?史长青图画没有“书”,今天我们就在这里进行一次写作比赛,选出最优秀的一篇文章使它们图文并茂!想不想和同学比一比?二、例文引路知写法1.一读例文,初步感知图文关系请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先来学…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脑海里往往浮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出一幅幅现实生活的图画,好象目有所见,耳有所闻一般.如我们阅读小说《红喇叭》,一开始就在秋高气爽、歌声嘹亮的情景中,被引进到一派生机勃勃的码头上.在旅客熙熙攘攘的候船室里,看到了高鹰.她身后背着一个红喇叭,穿着“两肩上打着厚厚的补钉” 的“褪色的军装”,她为旅客洗尿布、送尿布,教旅客唱国际歌.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生动、具体,使我们从中认识了一个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和满腔热忱地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保持继续革命本色的优秀共产党员;体会到作品所表现的“革命传统代代传”的主题,受到了教育.  相似文献   

17.
《秋天到了》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以一幅形象鲜明的图画描述了秋天的景象;用三节充满孩童稚气笔调的语言写出了秋天的一般特点。教学时,把图文对照起来,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画面的典型特征,并借助图画的感染力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语言文字,领悟课文内容。一、演示导读,理解重点词语。课文叙述“落叶”和“大雁南飞”的语言与插图紧密配合,生动活泼,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时,可采用演示导读的方法,再现图中景物,帮助学生理解。(1)用实物演示“一片树叶”和“一片片树叶”飘落的情景,让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教学中,最适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 一、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9.
逼真和如画     
逼真和如画是艺术批评的两个标准。看到一幅画,一个雕塑品,赞美它好,说逼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画得活像,雕塑得像真的一样,这是说“逼真”好。我们游览风景,赞美风景好,说风景如画,就是“如画”好。究竟作品像真的事物好呢,还是真的事物像作品好呢?再说“逼真”又有什么好?“如画”又有什么好呢?用到文学批评上来,作品描写一个人,写得活像,是好的。作品描写风  相似文献   

20.
有趣的画册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孩子们非常喜欢每日上午的美术活动。望着孩子们在一张张白纸面前,认真勾勒着图画,专注地运用颜色进行涂画,还敢于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进行添画的情景,我们深深地被吸引感染了。但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将手中的绘画作品撕一下,折一下,一张色彩斑斓的画被他们折磨得不像样子时,我们又是那样的无可奈何。如何让这些美术作品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呢?于是,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讨论会:“我为图画找个家”。大家有的说把画贴到墙上,有的说放到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