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彦(1901——1944)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但也写了不少散文,分别收入了散文集《驴子和骡子》、《旅人的心》和《鲁彦散文集》中。《听潮》(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新课文)节选自他的散文《听潮的故事》。原文记叙作者与其妻子去浙江舟山岛外的普陀山观海潮时所经历的一段故事。课文节选的是其中写大海的自然景色的片断。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听潮》是初中第四册散文单元教学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原题是《听潮的故事》。选作教材时作了较大的删改。作者鲁彦,原名王返我,后改为王忘我。教学该文时,似可确定如下的目的要求: (一)引导学生咀嚼品味文中描绘大海神奇变  相似文献   

3.
现代著名作家鲁彦的《听潮》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家通过对海潮绘声绘色一往情深的描写表现出“大海的美就在这里”。读者可以从中探寻到作家在文章中所寄寓的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人生,就像大海一样,只有热爱  相似文献   

4.
以“乡土文学”著称的现代作家鲁彦,是以刻划农村和小市镇生活见长的,他的散文如同小说一般,大多抒写沉寂的回忆,孤独的奋斗和对人生意义的探求,流露出“咒诅着社会,又翻不过这世界”(《秋夜》)的沉吟,但也不乏奔放的,呼号的篇章,《听潮》便是这样的一篇佳作。《听潮》原名《听潮的故事》,写的是作者同妻子去厦门鼓浪屿的一段感受。在文章里,作者通过在海岛上看到的大海的情态,集中描写了海潮的涨落,热情地赞美了海的静谧美、雄壮美,表现了对大海力量的向往和歌颂。海潮的涨落,本无什么独特的地方,天天如是而已。但作者描形绘景,历历如画,大海显得是那样神奇莫测,变幻无穷。有时宁寂沉吟,温柔静谧,有时咆哮呐喊,雄壮有力。这种感人的魅力是与作者高妙的绘景艺术分不开的。绘景,离不开观察和感受。《听潮》的开头,除了交代事件的缘由:“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旅舍的位置外,作者  相似文献   

5.
(一)陈维佳(宜昌市六中)现代作家鲁彦的《听潮》是新选入初中教材的一篇课文。怎样教好这一课?我的作法是:顺着作者的思路,以朗读为主要手段,调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去赏析课文描绘大海潮水涨落情景的词句段落,引导学生去感受大海的伟大气势和力量,领会作者抓住特征摹声绘态、生动逼真地描绘景物的写法。全课的教学过程,也就是逐步把学生引入意境的过程。我把教学全过程分为诱入意境、导入意境,自创意境三个阶段。1. 诱入意境分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6.
“五四”以后,在乡土文学作家中负有盛名的王鲁彦,是为鲁迅所称道的作家,也是鲁迅的高足。他曾和鲁迅有过亲密的交往,在创作上也深受鲁迅的影响,被当时的批评家称为“鲁迅派”的作家之一。王鲁彦(1901—1944),又名鲁彦,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他的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雀鼠集》、《河边》、《伤兵旅馆》,中篇《乡下》和长篇《愤怒的乡村》,此外尚有散文集《旅人的心》和《驴子和骡子》,以及翻译作品等。鲁彦与鲁迅交往颇多,早在“五四”以后,即一九二○年,鲁彦从上海来到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时,就十分敬仰鲁迅。鲁彦原先在上海三菱洋行当学徒,他听说北京有一个半工半读的勤工俭学的组织,于是便偷偷地逃往北京。在这个团体里,他一边在北京大学门口摆  相似文献   

7.
一、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文章的背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作者的介绍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题中可能出现的有关文学常识的考试,而不作深究。如: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听潮》这篇散文时,学生很容易就能感悟到文中所蕴涵的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的力量。如果我们想使文章的思想意义在学生的心目中进一步升华,就要让学生感悟一个人,那就是作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感受到他的那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热烈追求。这样,我们就不能仅仅讲“《听潮》作者鲁彦,原名王衡,现代作家兼翻译家”。而要引导学生去思考1929年,那个昏暗的时代,那个…  相似文献   

8.
《听潮》(初中四册) 一、教学提示: 1、《听潮》的作者鲁彦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听潮》一文记述作者和妻子1929年到浙江普陀山避暑时的一段经历,主要是描述海潮涨落的情景,是一篇游记散文。 2、文章1—4自然段概述作者的行止,他和妻子落脚的海湾楼房及其周围的简况。第5自然段开始,写潮落、潮初涨,潮涨高峰时的三种不同情态。文词简练,笔力集中。不要把人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的散  相似文献   

9.
四、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文学研究会作为现代文学史上出现最早、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表现在文学创作方面.该会的发起人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后来加入的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分别在小说、诗歌、散文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都成为新文学发展中的著名作家.他们在创作方面形成了共同的倾向,即关心社会和人生,描写作者比较熟悉的人和事,体现着"为社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具体创作上,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下面重点介绍叶绍钧、冰心、朱自清三位.叶绍钧最能体现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是该会的代表性作家.1894年生于苏州,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为圣陶.中学毕业后先后当过小学、高小、中学教师、编辑、大学教授.他的创作情况,可以用一个"早"字来说明.首先是较早创作短篇小说并产生了重大影响.早在"五四"文学革命前的1914、1915年,就有十多篇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痛苦的文言小说问世.写白话小说也早,从1919年开始.二十年代短篇创作最盛.有《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稻草人》等集子出版.他的小说,一部  相似文献   

10.
鲁彦的名篇《听潮》以其描绘声音的优美、多变而历久不衰。它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海潮声音的变化通过优美的语言准确而传神地表达出来,使即便没有到过海边听过海浪的人阅读文章也能深切地感受大海之美。  相似文献   

11.
《大海的歌》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了《瀑布》、《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讲读课文,在懂得了什么是用词准确,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及用词准确有什么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本课的作者怎样用准确的词语来描写事物和表达感情的,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使之形成阅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是体会文中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和表达的感情:理解作者以“大海的歌”为题的用意。  一、整体入手 理清思路《大海的歌》以作者游览的行踪为序,对“码头上”、“海港里”和“大海中”三处典型地点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  相似文献   

12.
大海,贯穿《老人与海》整部作品的重要意象,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而这部作品中人与大海的新型关系使得海明威在西方海文学中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分析《老人与海》中的海的意象,从而达到更深刻的认识和解读西方海洋文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听潮》中“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象朦胧欲睡似的”,句中的“朦胧”一词系“矇眬”的误用。“朦胧”本义为“月光不明”,引申为“不清楚、模糊”意,而文中却用来写波浪欲睡之状不妥,如要表现欲睡之时,两眼半开半看东西模糊的情态,则应用“矇眬”。查《听潮的故事》的原文,则是这样的:“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地吻看岩石,睡眠了似的。”(见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鲁彦散文  相似文献   

14.
作者郭风生于莆田,长于海滨,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那无涯无际的大海,不仅给他带来过无穷的乐趣,也陶冶了他的心灵和胸襟,他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也有着大海的启迪。《百合花》正是作者通过对海的赞美,来表达对海的赐予的浓烈的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15.
《听潮》是一篇声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它记述了作者和妻在海岛“佛国”观赏海景的一段经历,描写了大海的情态,着意刻绘海潮涨落的情景,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大海的壮美图画.文中可闻的是潮声,可见的是大海“幽静”时“和平愉悦的神秘”和“狂暴”时“不可测的可怕的神秘”,但我们从那“幽静”、“狂暴”中也看到作者的身影,听到他那如潮般的呐喊,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相似文献   

16.
《大海的歌》教学谈沈阳市皇姑区教师进修学校路雅琴《大海的歌》(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第五册)是一篇融情、景、事为一体的讲读课文。主要内容写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和大海中看到的美丽、壮观的景色及喜悦的心情。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作者对祖国无比...  相似文献   

17.
一、课文悟读1.《致大海》《致大海》是一首对自由的赞歌,也是普希金自己的憧憬与苦闷的表白。自由是大海之魂,也是普希金一生的追求。他赞叹大海,“蔚蓝色的波浪”“娇美的容光”,并借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来展示自己的性格特征。在诗中,诗人把大海比作“自由”的元素,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同时抚今追古,抒发自己的感想。全文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我”来直抒胸臆,淋漓酣畅、洒脱自由,而且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大海有了灵性,有了情感,并成为可以和作者对话的自由不羁的英雄,更有助于作者感…  相似文献   

18.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海子,现代著名诗人,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16岁考入北大, 后执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诗作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篇  相似文献   

19.
【说明】《听潮》描写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文章抓住景物变化的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了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板书可把重点放在“大海沉睡图”、“海潮初涨图”、“大海怒潮图”三幅图画面前听潮所闻的音响上,揭示大海之美和作者溺爱大海、歌颂大海壮美和伟大力量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月夜中宁静的大海的景象。文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风儿、浪儿、明月、星星当作一个个乖孩子,把大海当作温柔的母亲。作者联想到,在这宁静安逸的深夜里一切都和大海妈妈甜美的睡了。这首儿童诗在本册教材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