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蔓霞 《广东教育》2007,(10):70-70
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出版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编辑出版专业也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专业。正如其名,编辑出版专业由编辑学和出版发行学两门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继承了前者的“文”气与后者的“商”才,也成就了其“亦文亦商”的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众多社会现象频繁出现。其中,官员投资工商业而列身"商贾"的亦官亦商现象较为突出与典型,给当时落后的中国经济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主要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政府振兴商务的政策导向;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国人对"商"观念的变化等。研究它、分析它对当前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铁民《也谈王维与唐人之“亦官亦隐”》一文,无论是谈王维的“亦官亦隐”押或唐人的“亦官亦隐”,都与历史真实不太相符合。无论是唐人现实生活中的“休沐度假”,押或唐人诗中的“吏隐”,都是不能作证王维曾经有过“亦官亦隐”的生活经历的。而王维之所以成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的突出代表,也并非如陈文所言是其“亦官亦隐”的结果所导致。  相似文献   

4.
~~小学不小 亦语亦文@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  相似文献   

5.
亦厂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亦厂亦校",就是"企业进校,学生进厂",行业、企业深层参与高职人才的培养,学生培养的全程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对这一机制进行了探索:学生一入学就被赋予"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宁波宁海模具产学研基地中企业的员工。一方面,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为在校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深入车间第一线,与生产实现"零距离"接触,在现场观摩和操作中积累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李渔聪明好学,饱读诗书,但由于科举失意,加之改朝换代;遂坚持不负所学,方选择了亦儒亦商的生活道路,表现出卓越的生存智慧。李渔凭文化艺术谋生,并不属于所谓“山人”范畴。他的生存选择开启了文化产业的先河,其特色就是坚持人本主义,求新求奇,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多元,循序渐进,全面开花;主动维护知识产权是其鲜明标志。李渔的生存选择和儒商经营道路启迪了后代,对文化产业以及生活的诗意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7.
青山碧水,自有其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天然风韵; 热土潇湘,不负"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千古美名. 我与<湖南教育>的情感,可以浓缩为四个字:亦师亦友.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中介,其显著特点是"亦此亦彼"性一方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具有生产力的某些特性;另一方面,教育又与上层建筑相联系,具有上层建筑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9.
"亦……亦……"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活跃的格式,可嵌入其中的成分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其相关词组,还有一些三类混合使用的用法。音节方面有单音节、双音节,也有单音节加多音节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格式。本文就"亦……亦……"格式的嵌入成分及句法语义进行探讨浅析。  相似文献   

10.
商《说文》:“商,从外知内也。”《广雅.释诂(一)》:“商,度也。”《广韵》、《集韵》亦曾将“商”释为“度”。这说明“商”字可以训揣测、臆度。  相似文献   

11.
清初的扬州所孕育出的文学环境和状态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其重要人物之一的程梦星也逐渐走入研究者视野。通过对其特殊家世背景的分析,可以了解清初士商姻缘风气下,商人的文学追求风尚和文化生存状态,也可以窥见在士商互动浪潮中,士商各自的群体面貌和时代大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亦师亦友导字当先邢福义我1956年开始教师生涯,1957年开始在华中师范大学给中文系本科生上课。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主要讲授现代汉语课程,特别是讲授现代汉语语法;也讲过逻辑学,上过写作课。1981年,我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语法方向硕士研究生;1991...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四册《鱼我所欲也》一文,教学时,一开始就要碰到“亦”字。前三个“亦”一般都解作“也(是)”,而“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中的“亦”很不好讲,课文以及一般的古文选本都未注释此字。从文意上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是1984年参加工作的,那年刚满18岁。在专业成长方面,我究竟走的是什么路?如呆用卢真金教授关于教师成长的那个模型来解读的话,我想我没有单独走“剑宗”,也不是“气宗”,大概是“亦剑亦气,剑气合一”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赵长才先生在《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一文中介绍了"亦"表疑问语气的用法,并认为表疑问语气的"亦"是由它表类同的"也、又"义在疑问句特定语境中直接虚化来的,①这使我们对"亦"的意义用法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但笔者在赵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先秦文献疑问句特别是对较早出现"亦"的疑问语气用法的《论语》和《孟子》的考察,对疑问副词"亦"的来源,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说“亦”     
“亦”字在古代汉语中常作“也”讲,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在不少的变例中,其用法和意义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尤其是在充当副词时,“亦”的变化最繁复。试看《游褒禅山记》中的这段文字:“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文中第一个“亦”解释成“也”无可厚非,然第二个“亦”解成“还是”岂不更佳。“亦”在充当表频率的副词时,除了相当于“也”和“还”外,还往往当作“又”用。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羌村三首》)中就是如此。然而,在《孟子二章》“是亦不可以已乎”一语中,“亦”的功能又迥然不同了,有人把这句话译成“这种行为不也可以  相似文献   

17.
<正>特级教师李仁甫的示范课《春江花月夜》,没有花哨和热闹的包装,既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满堂灌",也不是学生群情激昂的"表演",而是亦放亦收,在大开大合中达成教学的效度。一、立足文本的充分摸底李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形式,与传统课堂迥然有别。他从标题切入,设置6个问题:大致指的是春天的什么时候?大致是长江的那一段?"花期"如何?是何时之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除了"月"还有个更重要的对象是什么?这6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学“惟以作文为目的”的说法表示异议,并明确提出了“读书亦为目的”的主张。我完全赞成。细细想来,我觉得这句话道理深刻,也是古今学问家的经验之谈。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很多是文  相似文献   

19.
新年伊始,编辑部就喜讯连连:在2010年"中国教育期刊年度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中,本刊参评的稿件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奖,此事可喜亦可贺;"编读往来"邮箱也收到了比以往更多的读者来信.有些信件,按来信者自己的说法:"这些文字更像是'情书',寄给我远方的灵魂伴侣!"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改革之教师角色定位基于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打造“玫瑰课堂”。“亦师”,即专业引领,提升人格魅力;亦友,即尊重学生,当孩子的知心人;亦伙伴,即教学相长,让师生受益终身。在近三年的改革实践过程中,学校课堂教学在“亦师亦友亦伙伴”的教师角色定位理念的引领下,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