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北京时间2016年4月6日1时38分04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559秒后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第二颗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高度约250 km的圆轨道,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实践十号"卫星在太空运行15天,装载着19项科学设施,共28项实验。实验内容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生物效应、重力生物学效应和空间生物技术6大方向。卫星的返回舱装载着全部9项生物学设备以及空间材料科学多功位炉和流体物理中的输运系数测量装置;而留轨舱中装载着其他8项微重力科学设施。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于4月6日成功发射,在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其回收舱于18日返回地球。实践十号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完成19项科学实验,下面就是实践十号所搭载的一些空间实验载荷箱。1.煤燃烧箱在太空中烧煤有什么科学含量吗?当然有。煤燃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面上的条件会掩盖人们对燃烧基本过程的认识,而在太空中把重力因素排除之后,其燃烧机制和特点以及物性参数的测量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提  相似文献   

3.
正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2016年4月18日下午,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回收舱于16时30分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回收舱携带有小鼠胚胎等"乘客",着陆状态正常、外观良好,卫星搜索回收任务顺利完成。实践十号科学实验卫星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是,把6000余枚小鼠早期胚胎带上了太空,研究表明,小鼠早期胚胎在太空中顺利完成从2个细胞到囊胚的全程发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  相似文献   

4.
一些科学实验是完全不能在地球上进行的,这也是为什么要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原因之一。国际空间站是一座全天候的微重力研究实验室,人们已在那里进行了广泛的科学研究。例如,1997年发射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承担着超过80项的科学实验。而科学家们认识到:在太空很多事情运转起来与地球上是不一样的。火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地球上,在1g重力场的作用下,由于热空气上升使得火焰呈现出泪珠状。然而,当它处于一艘太空船的微重力环境下,火焰就破裂,分成像UFO一样到处飘来飘去的小球。它们几乎不需要燃料就可以燃烧,研究人员很愿意将其中…  相似文献   

5.
高新技术     
<正>"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两项成果同时发表  相似文献   

6.
正1月5日,备受瞩目的"天眼"高分四号卫星经历了为期一周的太空旅行,在距地球36000公里的太空为祖国发来了亲自拍摄的第一张"明信片"。这幅自36000公里轨道高度获取的分辨率50米图像,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太空中的"监视器""在地球同步轨道进行遥感观测,此前国际上还没有高分辨率卫星的安排。"国家国防科技工  相似文献   

7.
实践五号卫星是首次以中国科学院作为用户、采用公用平台技术的第一颗科学实验小卫星,1999年5月1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后,经过90天在轨运行,其主要科学实验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卫星平台的正常运行为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全部是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力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自行设计和研制完成的。实践五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空间单粒子事件测量及对策研究试验,并进行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环境和剂量测量;对新型航天器中S波段高速数传发射机、DRAM大容量固态存储器及其…  相似文献   

8.
正8月16日,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片火光冲天,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量子卫星究竟是何方神圣?作为太空密使,它有哪些神秘技能,又会给地球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小精灵"让信息穿越科学家称量子为物理世界的"小精灵",它不是一种粒子,而是一个能量的最小单位,包括分子、原子、电子、光子等  相似文献   

9.
6月26日,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位航天员结束了15天的太空征程,平安回家。与之一道返回地球的还有各省搭载的粮食、经济作物种子和医学生物样本等科学实验物品。经历宇宙特殊环境的洗礼,它们将被研制成一个个新产品,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加速实现航天技术成果和民用"交会对接"。从神一到神十,中国航天技术的民用价值被不断放大,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4月,以色列首个登月探测器"创世纪"号登月失败,最终撞向月球。这给人类日益活跃的空间探测敲响了警钟——越来越多的垃圾进入太空。卫星、探测器、载人飞船、火箭推进器的残骸等,不计其数的太空垃圾以惊人的速度绕地球飞行。为此,科学家计划用"渔网"和"鱼叉"两项技术清理太空垃圾。  相似文献   

11.
遗害万年的太空事故 2009年2月10日,地球上的人们依旧在忙忙碌碌,广袤无比的太空中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美国铱星公司的"铱33"商用通信卫星和已经报废了十多年的俄罗斯军用通信卫星"宇宙2251"竟然在太空相撞,立刻"两败俱伤",产生了大量的卫星碎片,扩散开来,并在环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在地球上空形成了宽阔的碎屑带.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就像是卫星的"大巴车",开启了卫星的"群发模式"。运载火箭由"专车"变"大巴"起初,1枚运载火箭只能将1颗卫星发射到太空。那时,运载火箭相当于卫星的"专车"。因为是坐着"专车"升上太空,所以发射卫星的成本很高。1981年9月20日,我国成功地用1枚运载火箭同时把3颗卫星送人地球轨道。1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3  相似文献   

13.
从太空看地球非常美丽,但是当卫星的传感器给图像加上一些伪色时,效果更为惊艳。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一组由陆地卫星5号及7号拍摄的非常有趣的照片。这些卫星一直都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但这一组照片的选择仅仅出于美感,它们将带你领略从极地冰川到热带沙漠的壮丽图景。  相似文献   

14.
《科协论坛》2013,(7):23-23
6月20日上午,以王亚平为主讲的3位中国航天员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外的太空,向"地球观众"讲授了一堂奇幻的物理课。鲜为人知的是,45分钟的课,背后是一个团队足足半年多的准备。科技日报记者从"太空授课"组织单位之一的中国科协了解到,这堂课由教育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科协共同主办。授课被列入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大纲后,主办方成立了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相似文献   

15.
<正>"太空航母":轻松游太空近日,维珍集团投资的"太空航母"——"白骑士2号",在全球著名航展"飞来者"大会上成为焦点。"白骑士2号"由美国斯凯尔德复合技术公司设计制造,投资方希望它能将普通乘客送上太空,使乘客在零重力状态下体验奇妙的太空游,从而掀起"太空旅行"的热潮。  相似文献   

16.
科学历程     
正1977年9月5日——距离地球最远的人造卫星"旅行者"1号进入太空"旅行者"1号是由美国研制的一艘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1977年9月5日,质量为815千克的"旅行者"1号进入太空,带着人类的问候向茫茫星空奔去。它离木星最近时只距离木星中心3.49万千米。由于在如此近距离掠过,"旅行者"1号得以对木星的卫星、环、磁场以及辐射环境作深入了解及高解像度拍摄。它是第一个提供了木星、土星以及其卫星详细照片的探测器。  相似文献   

17.
太空生物技术是指在地球环境以外的空间的生物技术。这种环境的特点之一是微重力(即通常说的失重)。在微重力环境中能够提炼出具有更高纯度和更高同质性的物质,这一潜在的可能性首先使生物技术专家们产生了在太空中利用生物技术加工高质量生物制品的设想。当然,这仅仅是微重力环境的有益应用之一。太空生物技术有着独特的发展前景。通常我们所说的“微重力环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从一般的物理概念上来说,“微”表示百万分之一。所以,顾名思义,“微重力环境”似乎应该是指其中的重力加速度只及地球表面重  相似文献   

18.
正6月25日,我国在新建的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用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升级版"太空摆渡车——远征一号甲上面级,将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等多种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6月25日,一个令国人期盼已久的日子。北纬19度,东经110度,一个让世界目光聚焦的方位。随着发射场系统01号指挥员一声令下,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新开张"的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6月26日15时41分,由长征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难忘它和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及神舟十号的"天神之吻"。4年多来,"天宫一号"完成了多项试验任务,超期服役两年半,为中国空间站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于2016年3月21日正式"退休"。令人期待的是,"天宫二号"将于今夏接力"上岗",并将开创更多的"第一次"。航天争霸赛,中国借"天宫二号"快速"超车"飞离地球,邀游太空,是人类的伟大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送入太空,并率先在太空建设了人类的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  相似文献   

20.
我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进入空间站阶段。文章介绍了近期将发射的"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和"天舟"1号货运飞船上的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以及我国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及主要方向,概述了这些研究方向的重要性及重点,介绍了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的研究设施、科学实验平台和天地支持系统。文章强调,空间站工程是我国推动空间科学及应用发展、实现突破的历史机遇,需要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做好实施工作,并大力开展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