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节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础。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生活实际,综合教育教学这几方面,整节课我以学生的各种  相似文献   

2.
张敏 《贵州教育》2013,(8):31-34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页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认识基础和活动经验上的进一步提升,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奠定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笔者执教这一课时,通过具体情境中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看一看(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位置与顺序及观察物体等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从情境人手,感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悟新知并灵活运用,为今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确定位置——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方向及第一排、第一列等表示物体具体方位的  相似文献   

5.
“确定位置——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方向及第一排、第一列等表示物体具体方位的知识。本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抽象出用数对表示方格纸上某一点的位置的方法。这一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第三学段学习直角坐标系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肃霜 《河北教育》2009,(10):32-34
【教学预设】 一、教学目标定位及教学策略构想 1.本节课学习哪些内容? 《可能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是事件的发生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其它两个课时分别学习“生活中许多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但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从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可能性”,但作为数学中的概率知识来学习还是第一次,对小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把第一课时作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一、明确内容,说教材《前后》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位置与顺序》章节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教材通过创设“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领会“前后”的含义,认识“前后”的方位。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所认识的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本学段安排“图形与位置”的内容,目的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犤教学目标犦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前后”的关系;2.培养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习惯,体验“前后”的相对性,建立“前后”的空间观念;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内容,它是在研究了数量的变化、位置的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生对实际生活中某个位置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由于教材浓缩了思维过程,给学生理解造  相似文献   

9.
<正>“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用前后、上下、左右、东南西北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和简洁的路线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中的具体位置。于学生而言,描述物体的位置有生活基础,并不难,问题在于如何将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进行融合。本节课以任务驱动,借国际跳棋的情境,解决“棋子在哪儿”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深度卷入。  相似文献   

10.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以及二年级(上册)学习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的基础上的。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两道例题把教学内容分成两段编排。第一段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11.
王丹 《贵州教育》2013,(10):45-46
《重叠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其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  相似文献   

12.
【说课部分:哈尔滨市复华小学张晶】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一课。1.教材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位置的知识。本单元的学习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也是第三学段学习的铺垫,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中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2.学生分析:学生已有了一些关于方向与位置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认…  相似文献   

13.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它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并让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发展,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1.联系生活,建立数学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在学习新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品形状相近?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茶叶罐、药盒、小皮球、魔方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体,使他们知道这些物…  相似文献   

1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看一看(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位置与顺序及观察物体等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  相似文献   

15.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寻找和发现周围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间变化的规律构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每册教材中都设置“找规律”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是找出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对此内容笔者曾先后进行两次实践,对怎样找规律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会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3.发展观察和空间想像的能力。教学设想: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这一课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因此本课拟安排观察喷壶、动物玩具、小汽车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从而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难点:辨认…  相似文献   

17.
郭定富 《新疆教育》2012,(23):99-99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调用、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的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让富有生活气息的知识走进数学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8.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一定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小学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观察生活环境,发现数学,激发求知欲数的认识与计算是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因为数的概念与使用本源于生活。例如:在教学“数数”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5”表示时,学生刚开始时只是凭空去想,对周围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9.
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教材分析这节内容是为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打基础的,通过生活中需要确定物体位置的实践与思考,引出有序数对的概念,指出利用有序数对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由此联想到是否可以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的问题,为坐标思想的形成和树立做准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为学生树立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进而为形成数形结合思想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数学的方法,对于在生活中如何去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并不陌生,所以从生活入手,更能调动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课堂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问题,相信他们的方法会比教师能想到的更丰富多彩.设计理念从引课开始教师就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能够解决的问题加以探索,使学生增加学习的信心.在设计问题时,注意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来考虑问题,体现问题解决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2)能用有序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的位置.2)数学思考目标:(1)通过学习如何确定位置,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2)通过学习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寻找用有序数对...  相似文献   

20.
边静 《教育革新》2010,(7):67-68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本课时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