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围绕常规教学、岗位实习、竞赛集训三种手段对培养高技能竞赛人才的作用,以及三者之间的协同运用方式,构建"赛教习"协同高技能竞赛选手的有效培养模式。该模式实施需要做好高水平技能竞赛人才要素分析与评价体系构建、"赛教习"协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含学分互换)实施、基于"赛教习"协同的高技能培养工作室(工匠工坊)构建、"赛教习"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证反馈修正等工作。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赛项的人才培养实践表明,该模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潘荣江 《中国高教研究》2014,(3):101-104,110
"基地+联盟"是高职院校与市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该模式由区域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参与、协同运作,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对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基地+联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出发,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创新三方面探讨高技能人才培育机制构建,为地方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育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还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科研水平有限、政府角色定位模糊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并完善其运行机制、发展策略,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企业与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供需上的脱节问题。  相似文献   

4.
谈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释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系、国际经济发展凸显高技能人才的作用、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目的在于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应在校企协同的背景下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了解相关研究背景,明晰研究思路,抓准研究侧重点,构建校企协同机制,契合区域经济发展。从国内外已有的相关培养方案中提取有价值的经验,结合河北省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内部办学机制和培育校外管控系统三个方面对京津冀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山西省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九个综合改革试验区,这客观上为人才成长发展提供优越环境,但同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从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入手,对高技能人才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而后分析了山西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一现状,进而转移到山西转型期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这个问题上来。文章着力从山西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山西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环境的优势所在以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并从政策层面、企业层面、高校层面、区域差异层面等全方位多视角提出针对山西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存在问题和不足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素质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梯队是促进浙江省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几年的努力,浙江省已初步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体系,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也有了一定提高。但浙江省高技能人才紧缺的事实依旧存在。文章从多个维度对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五年来,高技能型人才问题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在高技能型人才工作的地位和意义、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原因、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的科学定位、校企合作对策探讨、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机制、课程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措施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较此前都有新的进展。高技能型人才未来研究重点应该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和执行效益的最大化问题,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预测模型,利用现代计量经济手段,对社会总需求及行业需求做出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9.
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提出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高技能人才培养原则;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和基本措施;重点论述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建立重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推动高技能人才评定工作、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大力宣传和树立高技能人才典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一个重大发展战略,其核心是推进三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首都经济圈,实现三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战略目标。天津市作为三地之一,其经济和产业结构特色使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文章分析和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下天津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