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生活、回归儿童是生活化课程的本质。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的生活化课程"重视自然对儿童的积极影响",鼓励"运用自然、本真的方式引导儿童学习",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让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并建立起内在的秩序感。生活化课程以培育完整的儿童为导向,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每个儿童都有自己学习的方式。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生活本来的样子就是流畅的、自然的。我们希望在这套课程里,能够看到儿童、看到游戏、看到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曾论述:只有文化,才是"记忆"抵抗"遗忘"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在音乐教学中关注音乐中的文化,才能让音乐在儿童心灵生根;才能让音乐在儿童心灵开出绚烂之花。但音乐课毕竟是音乐课,儿童对它充满固有的期待,轻松、愉悦、活泼、自然,不能因为"文化",我们的课堂就失去了音乐的味道,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文化与音乐教学之"度",探寻文化与音乐教学之"法",才能生成充满灵性的、儿童喜爱的音乐课堂。  相似文献   

3.
正绘本为儿童而生,用最简单的方式传达了儿童丰富的生命诉求与理想的成长方式。经典绘本的作者绝对是与儿童秘密结盟的"同党"。他们用图画书的方式,表现了自己对儿童世界与儿童教育的理想追求。因此,我们转换视野,或许能够从一部分经典的绘本中透视出作者的儿童教育哲学——具有艺术形象力的教育理念、富有丰富色彩的儿童教育哲学。一、走"在森林里",寻找一种倡导"绿色嬉乐"的教育哲学绿色代表自然的生机,童年的希望,快乐的嬉游。"绿色"的教育哲学,强调良好  相似文献   

4.
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城市儿童普遍患有的一种"病",具体表现就是儿童与自然的疏离,他们对大自然的知识了解越来越多,而和自然的接触却越来越少.三毛的《塑料儿童》里曾提到,她邀请几个孩子去看海,让他们领略自然之美,谁知他们一路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仍不为所动,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六点半动画片就要开始了! 动画片、ipad、iphone等电子产品以及网络的发展,对知识灌输额过分强调,让儿童与自然的疏离日趋严重.我们在亲眼目睹在应试教育主导下和受计算机、互联网的影响,儿童与自然的疏离甚或隔绝,儿童,尤其是城市儿童几近变成了"宅儿童",将来又很有可能变成与自然隔绝的"宅少年"、"宅青年",他们不关注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小溪潺潺和松涛低吟,只关注电脑里的"奥特曼"和"喜羊羊"、手机里"愤怒的小鸟"和"会说话的汤姆猫",他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这种疏离导致他们感官退化、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甚至孤独、抑郁、愤怒等身心问题.一个从小就对生命和自然失去敏感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会有关心地球和人类的责任感呢?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是幼儿的活课堂,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深呼吸"才能解放孩子的天性。追随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我们对幼儿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教师应是幼儿"生命的牧者",自然教育课程要培养亲自然、乐探索、爱生命、尚创造、善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发自然教育课程,我们做了几年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阅读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每个人都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积累经验。我们之所以能了解和学习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具有阅读的能力。从个体发展看,阅读是儿童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得知识经验的主要方式。而掌握本民族的文字、喜欢阅读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他们完成未来学业的重要保证。老子曾经说过"不出户知天下",我们也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诸如此类的说法其实都告诉  相似文献   

7.
威廉·华兹华斯曾提出"儿童乃成人之父"的骇俗论断,从生态批评角度来看,这一理念是华兹华斯对儿童、成人与自然三者关系的深刻思考:儿童对自然的虔敬、关爱,是成人认识和感悟自然的本源;儿童从自然中领悟的智慧,是指引和扶持成人的真理;儿童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榜样。"儿童乃成人之父"蕴含着华兹华斯高瞻远瞩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儿童是天然的学习者,这里的"天然"含有"天生"和"自然"之意。"天生"是指儿童如同任何生物,从存在起就具备自我生长和发展的积极能量,能够利用自身本能和潜能自发地从外部世界获得各种信息和文化模式。因此,父母们常常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突然就冒出了人生的第一句话,不知不觉就挣脱你的双手晃晃悠悠地往前迈步……"自然"是指儿童的学习方式是自然的。孩子们有一种符合他们自己状况的学习方式,他们对这种方式运用得很自然,从不刻意地去学什么,也从不评估学什么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但他们总能学到很多,学得很快,学得很快乐。  相似文献   

9.
儿童生态阅读理念倡导健康阅读基础上的深度阅读、快乐阅读,倡导一种自然、审美、人文、经典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促进生命发展的阅读状态,让孩子浸润其中,与书为友,与经典亲近,与大师对话,在阅读活动中获得情感的润泽、精神的滋养。我们感到生态阅读是儿童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为了儿童发展的阅读研究。为此,从2009年起,我们努力从阅读环境、阅读方式、阅读活动、阅读主题等多个层面、多个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1,(16):159-160
自1980年以来,西方科学教育经历了新一轮的改革,关于科学教育的性质、教学方法和课程理论,已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倡导通过"探索"和"实验"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201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了将"自主探究""回归生活"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旨,它的重点是激发儿童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了鼓励儿童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和谐发展,我们必须创造条件,使儿童能够实际参与探索实验,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促使他们对自然充满热情,并敬畏自然。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儿童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新的儿童阅读课程观,把儿童阅读置于课程视野中来建构,让课堂成为儿童阅读指导的重要场所。营造儿童阅读文化氛围,是儿童阅读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努力开发环境这一隐性课程,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让儿童进入一种自然的阅读  相似文献   

12.
正在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开启倡导"自然养育"的第一年,他就是我们的支持专家,和我们一起发出了"是时候和孩子一起回归自然"的倡议。这次,终于有机会面对面地采访他,生动的讲述,一颗对大自然的赤子之心,让我们更加理解了他为什么要用大半生的时间推动自然保护,一生都在关注和推动儿童自然教育。徐仁修来大陆做自然教育培训,经常会强调:"童年的梦想会成为一生的基石。"他的大半生仿佛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解。  相似文献   

13.
一、对"教师回应"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儿童享受教师服务与指导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幼互动的过程,是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教育呈现出一种独有的审美化成长图景。本文通过对骆宾王《咏鹅》一诗的哲学阐释,探讨中国儿童生命打开的初始方式与儿童教育的独特意蕴,发现儿童因为被自然事物所吸引,萌生对自然事物的爱,进而主动地走向自然事物,更细致入微地经验自然事物,由此而生发出活泼优雅的生命诗意,这是中国儿童成长的基本过程。从切近的自然出发,以身体与自然的相遇而打开一个有声、有形、有色的活泼生动的世界,并由此而孕育置身天地万物之中活泼而开放的个体心灵,这是中国儿童成长的基本结构。儿童与自然的审美相遇,让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显现为一种与自然相契合的有声有色、多姿多彩、活泼向上的生命情态,由此而呈现出一种先情后理、先整体感知后具体深入的发展态势。个体成人的起点就是儿童与天地自然的审美相遇,让儿童在爱与自由之中审美地走向自然世界,成为我们作为中国人之个体成人与教育的起点与基础形态。  相似文献   

15.
正一、重视环境布置,渗透亲近自然的理念陈鹤琴先生倡导"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内容的教材观,提倡只有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儿童所熟悉时,儿童才会尝试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去寻求对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充分遵循3—6岁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幼儿园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在众多资源中我们着重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进行整合,开展一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6.
在2014年举办的"全国小学研究型文化名校联盟活动"中,我校提出让语文成为儿童存在的家,让教师与儿童一起回到学习中去,让语文成为儿童在学,儿童能学,儿童会学,并学有成长的课程主张。这要求我们不忘儿童"初心",从真实的儿童出发,拥有一颗理解儿童、读懂儿童的慧心,以适合儿童的方式,教儿童喜欢的语文。那么究竟儿童喜欢什么样的语文呢?在我执  相似文献   

17.
幼儿快乐的源泉来自"游戏精神"。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自儿童内心的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游戏精神是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倡导回归本真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当下的快乐,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一种自娱娱人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滕闽军名师(网络)工作室是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发文组建的第一批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积极建构"生本课堂",期待儿童获得自然、自由的发展,走向道德生命的绽放。围绕"让生命绽放"这一核心使命,工作室创新教研活动方式,带领成员不断深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解,在引领儿童生命成长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生命的绽放。  相似文献   

19.
动手操作是儿童的天性,而只动手不思考又是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的现实表现。小学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理应基于学生好动、好想、好表现的一种"儿童自然"视野下的学习活动,指向儿童思维的一种自然需求与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必然。只有让学生自然地操作,呈现出自然的操作结果,不断从操作结果返"回"过程,才能迎合儿童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特征,实现操作的自然和思考的应然,促进操作与思维融合、知识与能力共生。  相似文献   

20.
夸美纽斯在儿童研究与儿童教育领域的工作是开拓性的,西方近现代儿童观念与教育观念的确立得益于夸美纽斯的奠基性工作。《世界图解》是夸美纽斯专门为年幼儿童编写的一本入门教材,它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以事物的自然进程与儿童内在自然性发展为基本线索,揭示出不同于传统儿童观念的"新儿童",具体表现为夸美纽斯对儿童观念的"破"与"立",即由"成人的"转向"儿童的";其次是他对儿童研究的推进,论述了自然的儿童与儿童的自然教育;最后他力图证实儿童在世界中的位置,即从"消极的弱小者"到"积极的重建者"。这就需要今日之儿童教育研究回到"夸美纽斯",寻求儿童与儿童教育学发生的近现代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