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堂教学五步法,这一教学模式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语文教学中“满堂讲”、“满堂问”的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探索由“活教”到“教活”,由“活学”到“学活”、“活用”的规律。其教学模式基本流程是:示标—导学—质疑—训练—拓展。现简述如下:一、示标——有的放矢示标就是在每堂课的一开始教师明确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目标明确,整个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当然这个目标不是随便提出的,它必须依据于教师的详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与教师心目中的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构成子母目标的关系,它是实现母目…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出现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这种模式下,许多老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满堂看”,甚至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出现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样是贻害无穷的。主体性语文教学必须从“形似”走向“神似”,从而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不断更新,语文课堂教学更是迎来了一片新的教改曙光。“满堂灌”、“满堂问”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成过去,“课堂讨论”日趋成为一种时尚,有时课文尚未读懂,便前排后排几人一组开展讨论,还有课堂辩论、课堂表演、影视观摩等,大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以至整堂课自始至终都热热闹闹的,于是“满堂灌”、“满堂问”又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闹”。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学课时不够用,坚持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本学期我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使老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达到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出现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这种模式下,许多老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满堂看”,甚至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出现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样是贻害无穷的。主体性语文教学必须从“形似”走向“神似”,从而形神兼备。一、“形似”的种种现象1、满堂问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课,一篇课文学生都读好几遍了。老师问:本文的作者是谁呀?听说有位老师在教《藤野先生》时提了100多个问题,真不可思…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经历“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的剧烈“阵痛”之后,教师却有了谈“讲”色变的感觉。“讲”成了“灌”的代名词,“讲”成了教师的难题:讲多了不好,讲少了不好,不讲也不好。就是说,课堂上讲的“度”难以把握。这个“度”究竟如何把握呢?叶圣陶老先生曾明确指出:“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审时度势,在关键的地方,难懂的地方,特别重要的地方,或者写得特别精妙的地方,点拨一下。这种地方,老师点一点,也就是用上几个字至多一两句话提醒一下,学…  相似文献   

7.
姜珊荣 《中学文科》2006,(12):68-68
吕淑相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比较枯燥、不易产生兴趣。因此,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起来,是有效实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前提。那么,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政治课堂的教学对象所处的环境及自身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再加上存在种种弊端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较多地成为了今天教学的依赖,政治课堂教学滑入尴尬境地在所难免。笔者通过探索和实践认为:重念“因材施教”之经,大胆摒弃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构建一个“活”的政治课堂上下功夫,紧紧围绕“活”字做文章,是改善新形势下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策略。[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史峰 《辽宁教育》2013,(12):95-96
语文本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科,语文教学本应该是“满堂精彩”的课堂。但事实上,语文及语文课在很多情况下已经成为“枯燥无味”的代名词。课堂教学方式呆板僵化,让学生失去学的兴趣,让教师失去教的激情。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精彩”?特级教师王君是一位有教学“谋略”、思维活跃的老师,她在语文课上常有“满堂精彩”的高招——  相似文献   

10.
一、角色迷失: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曾经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其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无法使学生真正投入和参与到本应以他们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器具,被动地接受知识,被灌以各种理解或不理解的概念,既无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又无提问的欲望,这样的教学就是所谓“满堂灌”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下的中学思想品德课,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到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为此,应通过教师“活”教,学生“活”学,课内“活”导,课外“活”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相似文献   

12.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全新的艺术教育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艺术教师们体会到新课程教学,教材“活”,教法“活”,学法“活”,评价“活”。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实现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化学概念都是抽象的知识,都是比较难理解和不易掌握的.概念教学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化学实验提供的事实,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故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能促进形成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可按“问题-实验-讨论”的基本教学程序去组织教学.在该模式中,“实验”是手段,“探究”才是模式的核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其封闭的形式、僵硬的思想、高耗低效的现状令人忧心。教学方式步入了烦琐分析、满堂提问的误区。课堂上,教师满堂讲、满堂问,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外,学生进行的是诸如解释“灰溜溜”之类的机械性的应试练习,连读名家名著都成了不务正业。语文教学丧失了它应有的情趣:美感及浓浓的文化气息,脱离了本该有的感悟、共鸣和陶醉。教师教得困惑,学生学得厌倦。  相似文献   

15.
张兰田 《甘肃教育》2001,(10):32-32
鉴于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和2000年秋季启用的新版教材内容,自己深感到课堂的教学模式已到了非更新换代不可的时候了,否则实难胜任新教材的教学工作。现就怎样更新外语课堂教学的模式谈几点看法:首先,要认真学习《新大纲》,革新教学观念。《新大纲》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指出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这样,我们外语教师就得彻底摒弃传统的旧教学观念,如过分强调教师的“讲”,从而形成“一言堂”、“满堂…  相似文献   

16.
吕琨  郭妍 《天津教育》2000,(4):41-42
讲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对这种课型的课处理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成与败。讲读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活动。在讲读课上,它们之间活动的恰当、和谐是提高讲读课质量的关键。 要想使讲读教学中的“教”和“学”达到辩证的统一,首要的就是把课教活。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就告诫同行:“一定要把学生教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一文中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系列变革。语文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满堂灌”转向“满堂读”,后又转向“满堂闹”(学生讨论)。课堂的主客体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的作用由主体转为主导,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的角色由客体转为主体,由“配角”变为“主角”。不管怎样变革语文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语文课堂的“味”与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改,更不能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如何教活教材?有的教师按教参的解读,设计大量问题提问学生,但是这些问题不是推动“学”的真问题,只起到推进“教”的程序的作用,走的仍然是教学的老路。有的教师谋求教学形式的多变,诸如借助多媒体的视觉、音响效果,搞热热闹闹的大讨论、大表演,却忽略了文本的阅读、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样给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新课程下的教学哪些该改,哪些不该改?本文试以诗歌教学为例。谈谈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上)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形成自组织;教师、学生、课程、环境,双双相互作用,在互动中建构。教学过程是多样的、开放的、非确定的、自组织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认识起源于活动”“认识的基础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是为了发展”。系统科学的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是“交流互动”教学模式提出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20.
雷芳 《成才之路》2009,(33):14-14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学模式几十年一贯制,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是一种追求数学知识纯客观性的结果式教学,并一味追求行为主义指导下的数学教育的教化和训练。伴随着新课程实施中对数学知识观的教学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