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国家法律意识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 ;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纵观以上目标,90%以上的内容涉及到如何"做人",很明确,思品教育成为新课程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作为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基本单位组织者的班主任,其素质能否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和改革的成败。培养出新型、高素质的班主任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来设计和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根据国务院《决定》精神,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具体说来,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  相似文献   

6.
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华 《班主任》2003,(11):3-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  相似文献   

9.
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  相似文献   

10.
一、人文精神教育的提出和概念的限定2 0 0 1年 6月 8日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将人文精神列入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规定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  相似文献   

11.
一、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在教学方面的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 《纲要》为我们开宗明义地阐释了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实现着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也相应地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根本的转变。实现从重知识传授到重学生发展的转变。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体现时代精神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形成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数学作为开放教育财经类及理工类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提到数学教学,许多  相似文献   

15.
&lt;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gt;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要使其成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和精神力量之魂,必须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职业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实操性特征,对其进行常态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弘扬工匠精神,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力量具有重大意义。在职业院校学生既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体系中,迫切需要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格局。为此,职业院校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度,提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学生不断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正>进入21世纪,中国在教育改革方面有了一个全新的创举,那就是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这些要求,新课程根据目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体现,是对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积淀和实践总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着重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中国近现代史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历史性、时代性,通过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历史精神的塑造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