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红玲  李非 《科研管理》2014,35(12):94-102
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研究是国际上一个新兴的、前沿性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研究范式。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开展"为政策的科学"研究,我国相关研究却刚刚起步。基于政策与科学互动的科学技术创新政策,运用政府-创新者"反馈环"构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四位一体"螺旋式科学技术创新政策机制,耦合"为政策的科学"和"为科学的政策",增加科学、技术和创新预期效用,为经济增长或社会效益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The author argues that advances in instrumentation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 what he calls instrumentalities - have been of major importance in stimulating and enabling both radical theoretical advances in fundamental science, and radical innovation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He supports his argument with historical examples, and concludes that explicit policies should be developed for the financial support of instrumentation.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支持政策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初,《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提到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后续出台一系列支撑政策。本文运用政策分析方法和统计数据,系统分析《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中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部分的政策关联性。研究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建成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政策体系,现有的大部分实施细则较好地支撑配套政策,但还存在部分实施细则与配套政策不一致,平台建设存在资源重复配置等问题。为增强我国创新基础能力,我国应尽快规范完善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相关边界与类型,归并部分职能相似的平台,具体细化实施细则,加强统筹平台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平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湛  张良  罗鄂湘 《科研管理》2019,40(10):14-24
摘要:将科技创新政策归纳为六种类型,建立三阶段通径模型,以上海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不同创新阶段能力及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产业化实现的路径影响存在异质性,财政政策、外部规范性政策只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金融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中间转化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知识产权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对创新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均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且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促进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效应大小依次是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中间转化能力、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  相似文献   

5.
1998年—2003年,中国在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多,但是中国科技大奖的发明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说明了什么?有人认为:“说明了我们这六年来都没有出现有说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发明。”作者认为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在科技政策研究中,评价活动不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撑,更需要科学合理、准确规范的评价方法。针对评价者在实践中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理论工具而无所适从的困境,本文在简要回顾科技政策研究评价方法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将评价方法按照在科技政策研究中常用于否、出现先后的顺序,简单合理地归并为社会学方法、统计学方法、经济分析法及文献计量法四大类方法,并就方法应用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美国科技政策科学研究计划(SciSIP)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及影响力进行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等分析,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科技政策科学的前沿趋势。分析发现SciSIP计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创新的测量和跟踪;(2)结构和过程对科学的影响;(3)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4)知识的创造,应用和传播;(5)科学政策的实施;(6)科学创新研究的新方法。其中(6)采用的研究方法较为多样,(1)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计量学等。SciSIP成果对科技政策科学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对科技政策制定方面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科学对创新和竞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8—2017年的空间面板数据以及31个省(直辖市)2007—2016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支撑,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基于空间计量视角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力度对省域创新绩效的空间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政策比创新绩效的空间集聚特征更明显。科技创新政策中的知识产权、外资引进目标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科技成果、技术创新目标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不显著。创新政策中的人事措施对政策目标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财税措施对政策目标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知识产权目标与外资引进目标都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同时,知识产权目标与外资引进目标对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具有促进作用。据此,得到了相应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9.
论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政策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重新界定,对"企业是不是技术创新的唯一主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的主客体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政策之间的关系.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创新政策的直接客体之一,技术创新的客体也是技术创新政策的间接客体: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政策的关系归根结底是通过有关行为主体(如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等)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伴随创新主体多样化、创新领域跨度化,创新政策制定主体间协调的府际关系成为提升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同层级政策主体关系特征、跨层级政策主体扩散及响应特征入手,构建府际关系多层网络分析模型,探索网络内府际合作机理,并以中央和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处于网络核心位置及政策扩散影响力大的中央政策主体对同层级的中央政策主体合作具有推动作用,具有共同合作伙伴的中央政策主体及不同政策扩散对象的中央政策主体间更易形成合作关系;政策相似性对同层级地方政策主体合作具有促进作用,而地方政策主体的政策响应及中央政策主体的合作伙伴数量会抑制同层级地方政策主体的合作,中央政策主体间合作对地方政策主体间合作的推动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沈律 《科学学研究》2003,21(2):205-209
通过对经济计量学一般均衡理论方法的引用 ,将科技创新度与市场价格进行类比 ,将科技成果重复率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进行类比 ,将科技成果引用率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进行类比 ,提出了科技创新的一般均衡理论。科学家 (工程师 )科技成果重复率曲线和科技成果引用率曲线之间在同一数学坐标系内必然存在一个交叉点 ,并形成一定的均衡状态。据此 ,从科学计量学上我们可以确定和评价科技成果创新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英国政府的科技创新政策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成伟 《科技与管理》2007,9(3):117-119
英国政府的政策制定者认为,创新是一个包括许多部分的复杂的循环过程,在这个创新循环中只注重一个方面的政策必将失败。因此,英国政府力图从思想的产生与获得开始、经过知识转移和消化,到最后的公众对新技术的信心和消费者市场,构建一个立体型的创新网络。分析了英国政府的立体型创新网络,提出了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政策制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美国政府于2005年提出发展科技政策方法论(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SoSP)的倡议,将其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成为美国政府"基于证据的决策系统"的重要举措,并从微观、宏观和国家战略需求层面提出SoSP关注的十大问题。由于科技政策的制定依据涉及面很广,而美国提出的SoSP三个层面的研究主题只涉及科技政策依据的一部分,拟定的十个问题逻辑关系并不系统、清晰,同时有相当部分研究问题是基于美国国情的。因此,对于SoSP的研究内容需要重新进行梳理。本文围绕知识创新过程,首先在宏观层面对基于知识创新过程的SoSP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进而通过构建知识创新过程模型深入到其内部分析SoSP在各个模块的研究内容,对SoSP的系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relevance of “systems-theoretic” approaches to the interdependent policy issues relating to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economic growth. Considering the approach that characterizes much of the current economics literature's treatment of technology and growth policies, we pose the critical question: what kind of systems paradigm is likely to prove particularly fruitful in that particular problem-domain? Evolutionary, neo-Schumpeterian, and complex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es are conceptually attractive, and we examine their respective virtues and limitations. Both qualities are readily visible when one tries to connect systems-relevant research with practical policy-making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15.
科技研发机构技术商业化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科技研发机构的新兴技术研发在取得成功之后必须被推向市场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商业价值,才能更好地促使其技术创新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以我国台湾地区的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为例,通过对其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深入分析,主要探讨ITRI在技术规划、技术研发、技术测试以及商业化应用这四个阶段于技术商业化方面的创新实践与经验,对于促进我国大陆地区科技研发机构的技术商业化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科技法律制度建设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关系出发,考察分析美国科技创新的法律背景,阐述科技法制建设对国家科技创新的贡献,研究论证了美国科技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苏屹  闫玥涵 《科研管理》2020,41(12):160-170
国家创新政策处于宏观层面,从跨层次视角分析国家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引领机制,是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基于2013-2017年度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跨层次分析模型,探究了国家创新政策、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区域创新投入中的R&D经费投入强度和R&D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2)国家层面的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3)国家创新政策可解释区域创新投入与区域创新绩效在30个省市间的差异,在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在研究基础上,对区域进一步提升创新绩效提出展望,为国家制定有区域针对性的创新政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苏屹  闫玥涵 《科研管理》2021,41(12):160-170
国家创新政策处于宏观层面,从跨层次视角分析国家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引领机制,是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基于2013—2017年度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跨层次分析模型,探究了国家创新政策、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区域创新投入中的R&D经费投入强度和R&D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2)国家层面的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3)国家创新政策可解释区域创新投入与区域创新绩效在30个省市间的差异,在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在研究基础上,对区域进一步提升创新绩效提出展望,为国家制定有区域针对性的创新政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evolution of science policy and innovation studi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Ben R. Martin 《Research Policy》2012,41(7):1219-1239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the field of science policy and innovation studies (SPIS). Like other studies in this Special Issue, it seeks to systematically identify the key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ver the last 50 years by analysing the publications that have been highly cited by other researchers. The analysis reveals how the emerging field of SPIS drew upon a growing range of disciplines in the late 1950s and 1960s, and how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se disciplines evolved over time. Around the mid-1980s, substantial parts of SPIS started to coalesce into a more coherent field centred on the adoption of an evolutionary (or neo-Schumpeterian) economics framework,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 and (a little later) the concept of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whether SPIS is perhap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becoming a discipline.  相似文献   

20.
董映璧 《科学学研究》2002,20(2):218-220
本文研究了乌克兰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其出现的问题 ,对我国正在建立的国家创新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