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森林文化概念的提出和以森林文化为主体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提出,是人们在不断实践中对林业和生态建设认识上的一次升华,是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和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关注森林文化,发展森林文化,建设先进的森林文化体系,是实现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业文联主办的《生态文化》杂志,作为国家林业局主管、国家林业局宣传办直管的唯一一个公开发行刊物。历经了9个年头,在宣传林业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普及林业知识,关注林业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化刊物.打拼成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3.
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 《生态文化》2010,(1):4-12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承担着光荣使命。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涵,充分认识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形势和任务,大力发展现代林业.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俊驰 《生态文化》2011,(5):36-36
9月23日,第四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在辽宁省鞍山市举行。论坛以“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为主题,从生态建设、绿色增长、包容发展等角度,探讨了以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的理论实践1司题,总结交流了各地在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现代林业、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等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林业对于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林业生态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并对林业文化建设促进林业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并讨论了地方林业部门的生态文化宣传途径.  相似文献   

6.
晨宇 《生态文化》2007,(1):44-45
2006年生态文化十件大事,日前由《生态文化》杂志21位编委投票选出。这十件大事是: 1、许嘉璐副委员长撰文提出森林文化体系应成为中国林业的第三大体系。2006年10月出版的第五期《生态文化》杂志发表的许嘉璐文章,首次提出森林文化体系应成为中国林业的第三大体系。该文指出,森林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产业体系建设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应该成为林业建设的“第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林学界学者不断著文,论述森林文化的起源、概念、属性、类型、内涵、外延以及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明确提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战略构想。而生态文明所依托的载体恰恰是森林文化体系。森林文化体系是否成为继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体系之后又一个体系,可能还有待讨论,但森林文化成为中国林业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却是不争的事实。 森林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架构体系,既形而下呈现为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园林文化、名木古树文化,绿色饮食文化、森林旅游文化、森林休闲文化、森林自然保护区文化等具体的文化类型;又形而上蕴含为森林理念、伦理、审美、价值、宗教,表达为森林的世界观、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导致森林哲学、森林伦理学、森林美学、森林社会学、森林人类学、森林价值论等一系列人文林学学科的出现。森林哲学尤其引起人兴趣和关注。森林哲学的研究对象、范畴、概念、规律、动力是什么?森林哲学同林学、同哲学有什么关联?如何发挥森林哲学的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值得探讨。本刊试编发一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以餮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全面实现小康的必然要求和奋斗目标,全面实现小康是生态文明的客观反映。宜宾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酒都”,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区域。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必将为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必将为增进人民福祉注入更大的力量,必将为宜宾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从而使林业承担起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加格达奇林业局是以资源管护、营林生产、森林防火为主业的林业企业,有职工8858人,是大兴安岭地区唯一的生态建设型林业局。百万亩人工林、九十六万公顷的森林资源管护区成为岭南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几年来,加林局树立全新的文化理念,精心培育以生态环境、生态管理为内容的生态文化,将企业经营科学、企业精神融汇到生态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0.
作为林业“三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国家林业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和建设现代林业的客观要求提出来的,把“生态”引入文化领域,并向更多的社会文化领域渗透,渐进融入人们的决策思想和发展战略,以此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生态文艺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一枝独秀,必将成为建设现代林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2007,(1):1-1
2007年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将随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深化,在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彩重墨的一笔——贾治邦局长在会上提出,现代林业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三大体系:一是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二是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三是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张胜开 《生态文化》2007,(5):F0003-F0003
四川省林业厅十分重视生态文化建设,按照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的指示,已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现代林业建设体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构建全国林业三大体系的实践中,特别是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充分发挥林业文艺社团的独特作用,今年2月26日,云南省林业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昆明召开。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至关重要。新时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培育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为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认知奠定理论基础,能为促进大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夯实价值指引,能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需要从完善课程内容、丰富实现形式及提高重视度上下功夫。深耕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路径研究,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云南省林业文联以建设"森林云南"为主旨,广泛开展生态文化活动。2010年全省林业干部职工创作生态文艺作品300多件,组织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览、文艺采风等10多场次。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有力地讴歌了云南林业干部职工改革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第八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大连举办,开创了省会以外城市举办森林论坛的先例,这也是辽宁省第二次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长期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对林业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林业改革、造林绿化、城市森林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改善全省生态面貌、满足城乡人民生态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大连市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  相似文献   

17.
林轩 《生态文化》2010,(1):36-36
根据关注森林奖和梁希林业宣传奖评奖条件,经认真评选并报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批准,《踏界》等75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关注森林文化艺术奖,《生态文化》等25种图书期刊梁希林业图书期刊奖,  相似文献   

18.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部署要求,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文化,积极构筑五大基层文化体系,让林区职32群众共享生态文化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9.
"森防"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简称。目前,"森防"这一简称仍在广泛应用,但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已由"森林病虫害防治",扩展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和生态价值损失达1100多亿元。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森林鼠(兔)害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发生、蔓延、扩散的趋势依然严峻,造成的生态、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尤其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化》2009,(2):64-64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林业新的历史使命。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林业建设、参与林业建设,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决定组织开展“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生态文学作品大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