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卜息 《湖南档案》2008,(7):12-14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中心放在什么地方,是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革命党人内部争议最先出现的是武昌与上海之争。  相似文献   

2.
刘学 《兰台世界》2006,(4X):66-67
自民国政府创立以来,经历了两次国都选址之争——南京、北京。一次是孙中山与袁世凯之争,一次是蒋介石与北洋势力之争,其结果,南京、北京都做过国都。但不是因为“两京”的优越条件使然,而是因为谁掌握了政权,谁就主宰都城之所在地。  相似文献   

3.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军协统黎元洪因缘际会,被推举为临时都督,由清军将领摇身一变成为革命的领导者。武昌新军振臂一呼,各省纷纷响应,庞大的清帝国呈土崩瓦解之势。黎元洪遂致电独立各省,现大局粗定,非组织临时政府,内政外交,均无主体,极为可危,明确表示要在武昌成立临时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4.
袁成毅 《历史档案》2003,(1):125-131
对于民国以来中国政治中心的转移问题,以往史家多从政治斗争史或革命史的角度给以解读:对民国元年政治中心未能实现南移报以遗憾,把其视为革命未竟的表征;而对于1927年政治中心南移的实现则又多报以责难,将其视为国民党背叛革命的产物。此外,也有从地理环境本身来论证北京适宜建都和南京不适宜建都的各种说法①。本文拟对此问题重新加以  相似文献   

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杨永泰是新政学系的代表人物,在历史舞台上始终保持改革者的形象,他提出的革心易俗、充实组织和改善民生等政治改革思想,至今对中国改革大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他的政治思想无法全部实现。  相似文献   

6.
范鸿仙(1882-1914),名光启,别署哀鸿。安徽合肥人。他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聪颖好学,小小年纪就文名远播。1904年,安徽寿县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孙家鼐聘请他当家庭教师,范鸿仙得以结识孙家鼐之侄孙孙毓筠。1906年孙毓筠自东京归来,介绍他参加了同盟会,范鸿仙自此投身革命。1906年10月,范鸿仙在东京同盟会《民报》刊载文章《刚德之学说》,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08年,范鸿仙与安徽籍的革命党人李铎(警众)、李燮枢(辛白)、陈仲衡等,创办了在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7.
民国,是一个特殊的、很值得说道的时期。政局上,封建帝制一朝崩塌,共和制昙花一现,军阀成为权力中心,中国社会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状态。文化上,追求科学、民主成为时代精神,各种思潮和运动风起云涌。社会的动荡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内容,以民国时期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民国对联中的人与事儿》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对联与民国乱世碰撞出的一朵绚烂的火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谈到近代中国民主宪政的历史时,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宋教仁.过去百年研究,无不将宋教仁视为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特别是他最后悲剧性的结束,更是令人唏嘘不已,既为宋教仁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此终止而惋惜,又为中国民主政治失去这员大将而抱恨.许多研究者甚至以为,假如宋教仁不死,假如宋教仁如愿筹组议会第一大党组阁成功,中国民主政治应该能够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张同新教授是中国大陆潜心几十年研究国民党历史的知名学者,他与中央党校何仲山研究员共同主编的《从南京到台北——蒋介石败  相似文献   

10.
睢城 《档案时空》2012,(3):41-44
孙科(1891—1973),字哲,广东中山人,孙中山先生的独子,早年赴美留学。1916年返回后任广东大元帅府秘书,1922年任广州特别市市长,1924年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此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常务委员、广州市长、广东省建设厅厅长、国民党青年部部长、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1945年任国民政府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