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1872—1942),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人。他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中状元后.原配夫人去世.再婚问题提上日程,人们纷纷给刘提亲。  相似文献   

2.
刘春霖生于1872年,去世于1942年,并非1944年。刘春霖幼年家境贫寒,1902年才考取举人,并在1904年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在1905—1907年间留学日本,与贵州刘春霖并非一人。  相似文献   

3.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起始于隋朝。状元又称状头,是数以万计举子的代表。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首创殿试,把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以后逐渐得以习用。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刘春霖。前后  相似文献   

4.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现摘录其中10位,以飨读者。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  相似文献   

5.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状元”这一名词在来稿中日益增多。有“养猪状元”、“养鸡状元”、“养鱼状元”,有“售粮状元”、“售棉状元”、“创汇状元”,有“高考文科状元”、“高考理科状元”,还有“连中三元”等等,其中又有全乡的、全县的、全省的各级各类状元。如今恐怕谁也说不清一个县、一个市究竟有多少状元。我认为“状元”一词使用频率过高的原因,恐怕主要是一些同志把“状元”一词的含义等同于“第一名”或“冠军”的含义之故。所谓“全乡养猪状元”实为“全乡养猪冠军”或“养猪成绩全乡第一名”。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1991年1月21日四版有一条消息,题为“某红军团涌现百名书法‘状元’”。这则消息中说,“5年来,这个团已培养出100多名在军内外颇有名气的书法人才。”“目前全团已有11人成为县以上书法协会的会员、理事,17人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获奖。”显而易见,“状元”的头衔是制作标题时加上去的。稍有常识的人便知道,状元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殿试的“全国第一名”,况且这种殿试要3年才举行一次,可见状元不是那么好当的,考出100个状元恐怕要300年。现今科举早已废止,“状元”一词仍然在用,虽其含义已并不那么严格,但据我所知,邪些被誉为“养猪状元”、“植棉状元”的,大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叫得响的劳动模范。现在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1991年1月21日四版有一条消息,题为“某红军团涌现百名书法‘状元’”。这则消息中说,“5年来,这个团已培养出100多名在军内外颇有名气的书法人才。”“目前全团已有11人成为县以上书法协会的会员、理事,17人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获奖。”显而易见,“状元”的头衔是制作标题时加上去的。稍有常识的人便知道,状元是封建社会科举考  相似文献   

8.
在封建科举考试中,名列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到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258年间清朝共开科112次,取状元114名(顺治九年与顺治十二年的两科,满、汉分榜各取2名).其中仅山东就有21人,而清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则是山东聊城的傅以渐.……  相似文献   

9.
在封建科举考试中,名列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到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258年间清朝共开科112次,取状元114名(顺治九年与顺治十二年的两科,满、汉分榜各取2名).其中仅山东就有21人,而清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则是山东聊城的傅以渐.……  相似文献   

10.
我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的历史,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主要途径.状元是中国科举宝塔的顶尖人物,是通过殿试取得的进士科的第一名.我国历史上有姓名可考的文状元有606人,但这些状元的殿试卷却由于朝代更迭、战火连绵、自然灾害等原因,均已佚失.现存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明万历状元赵秉忠殿试卷是留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张状元卷.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后认为,赵秉忠殿试卷填补了我国故宫宫廷档案的空白,是目前我们国家发现的仅有的一份殿试卷真迹.  相似文献   

11.
标题乃文章之眼。眼睛好看,脉脉含情,楚楚动人,谁个不想多瞧几回。故此,读者对新闻标题便有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就为这,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和报纸编辑们曾作过不懈努力,也确实做出过一批新鲜活泼的标题。然而,翻翻我们的报纸,呆滞、别脚的标题仍然不少。譬如说“状元”,这个头衔原本不是随便封的。它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产物。自唐代始,文人做官,须层层作文应试。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员,殿试第一才称状元,即殿试一甲第一名。中状元的,号为“大魁天下”,乃  相似文献   

12.
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止,258年间共开科112次,取状元114名(顺治九年与顺治十二年的两科,满、汉分榜各取2名)。其中仅山东就有21人,而清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则是山东聊城的傅以渐。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百物腾贵,许多知识者不得不卖字鬻文以贴补家用,闻一多先生治印被传为美谈。商衍鎏先生是时避居西蜀,也以砚田耕耘为生。其字“天骨开张,姿态颖秀”,在书界小有名气。不过,人们更看重的恐怕还是他前清最后一个探花的身份。当时有所谓四进士条屏,指最末一次科考前四名之人(亦即人们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的书迹,缺少一人,都非完璧。近现代国人对科举制度的态度颇可玩味:一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状元全传》博采典籍,搜罗宏富,凡能立传者,一概收入,共收录状元382人,其中,文状元366人,武状元13人,附录大西国武状元一人,太平天国武状元、女状元各一人,隋、唐,至明清,每个朝代的状元传之后,又附以状元表。这是迄今为止收录状元最多、最全面的书。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清代,兄弟二人同为宰相的只有张之万和张之洞.清朝267年中既中状元,又当宰相的只有8位,张之万就是“状元宰相”之一. 张之万,字子青,清直隶(今河北)南皮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状元.丁未科是中国科举历史上的“名科”,这一科考中了张之万、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沈桂芬等名流进士,而张之万出类拔萃,文采压倒众名流,高中榜首状元. 张之万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充任湖北副考官、河南考官.同治间,署河南巡抚、移督漕运,历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光绪八年,为兵部尚书,后调刑部.  相似文献   

16.
近日,接力社在出版“状元书”上着力创新,其书名为《青春笔录文丛》,与市场上的“状元书”反其道而行之,尽管这套书的执笔者都是高考“状元”,但是书中却只字不提,连书的包装上,也没有出现“状元”的字样,出版社在宣传的过程中也尽量淡化此事,拒绝拿“状元”作为卖点。 这套书由著名作家、学者曹文轩教授主编,选取了陕西,四川,广东等六个省的文理科“状元”中学、大学期间的日记、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统治需要而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项伟大发明和创造,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乃至东亚、欧洲的政治生活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据档案文献记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1300多年,其间先后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就不计其数了.  相似文献   

18.
状元,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如果说,科举制度是一座金字塔,状元就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为了摘取状元这顶桂冠,在12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不知演出了多少悲剧、喜剧和闹剧。科举制度废除后,状元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状元的称号,却并未因此而消失。俗语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直到现在、人们还把那些在学习、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名列第一的人称为状元,诸如文科状元、理科状元、销售状元、校对状元等等,可见状元在中国影响之深。然而,长期以来,却没有人对状元作过认真的研究,不仅没  相似文献   

19.
苏州出过许多状元,也留下很多状元宅第。这是独特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关注和留意这些状元宅,你会从深藏于小巷老街的这些老宅里领悟到苏州这座古城的精彩。  相似文献   

20.
香港大学今日公布,今年总计有8016名内地学生报考香港大学本科生课程,港大录取的学生人数为273人,包括13名“省市状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