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文坛大家徐志摩不仅在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创作方面成果颇丰,和同时期的茅盾、郭沫若、胡适等人一样,翻译也是他所热衷的主要领域之一。徐志摩的翻译和创作大体上是同步进行的。作为有深厚外国文学底蕴和素养的著名诗人,在他出版的诗集、散文集和  相似文献   

2.
<正>徐志摩不但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成果卓著的西方文学翻译家。同时,他在西方文学翻译理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为了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徐志摩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国内文坛的价值取向,主动地融入到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中去,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对中西方社会的充分了解,徐志摩首先有选择地对西  相似文献   

3.
曹希 《大观周刊》2011,(43):150-150,135
文章主要从徐志摩翻译中体悟到诗理,体悟到语言美、音乐美对诗歌形式的重要性,以及其欧化句“欧而化之”的特色,总结出徐志摩的翻译为创作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资源.对其创作成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一生翻译过很多英语文学大师的诗歌,而他译介的英语小说则相对较少,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曼殊斐尔(Mansfield)的作品占据了重要位置."曼殊斐尔"这个译名也是由徐志摩最先使用的,相对于后来一些学者使用的"曼斯菲尔德"这个译名,前省在发音上更符合中国人对女性称谓的审美需要,后者在发音上则更忠实于"音译",这种细节上的差异反映出徐志摩主观上对"曼殊斐尔"的情感期望,这种期望一方面来自于徐志摩本人与曼姝斐尔的私交,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不仅是一位散文家和诗人,更是一位卓著超凡的诗歌翻译家。在欧美留学期间,他对西方诗歌的热爱如痴如醉,大量翻译诗歌,累积了深厚的诗歌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6.
赵丹 《兰台世界》2015,(7):81-82
徐志摩是现代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在尝试着西方文学翻译,一手拿着创作之笔,一手拿着翻译之笔驰骋于世界文坛。他将翻译视作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有着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在翻译界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徐志摩不但是中国现代著名翻译家、作家、诗人,他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徐志摩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国内文坛的价值取向,主动地融入到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中去,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生前,诗人的桂冠就璀璨在顶,但他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编辑——这可能是少有人研究辨析过的一个重要领域.徐志摩的编辑生涯正式开始于1925年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在中华书局自费出版,同年10月1日应陈博生之邀接编北京《晨报副刊》.1926年3月,徐志摩重返北京,与闻一多、朱湘等人于4月1日共同创办《晨报副刊·诗镌》.1928年3月10日,新月书店的代表性刊物《新月》月刊创刊,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主编,创刊号上发表了徐志摩执笔的《新月的态度》,批判了当时文坛上的13种派别,引发文坛大讨论.1931年1月20日,《诗刊》正式出版,徐志摩主编.  相似文献   

9.
正金庸(查良镛)先生去岁过世,引发很多人悼念,也引起很多人对金庸身世、经历极大关注。人们发现,竟然有很多名人与出身于浙江名门望族的金庸是亲戚关系——表姐夫钱学森、堂哥穆旦、表外甥女琼瑶……而大名鼎鼎的徐志摩则是他嫡亲表哥。金庸的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金庸出生于1924年3月10日,而徐志摩出生于1897年1月15日,因此徐志摩比金庸大27岁。徐志摩在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时只有34岁,当时金庸则只有7岁,因此金庸与徐志摩的直接交往并不多,据一些学者考证确定的可能只有3次。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徐志摩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更是一名骨子里的“浪漫理想主义者”.大家都熟知他在剑桥大学时所写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他在美国的留学岁月却鲜为人知.笔者利用在美国访学的机会,实地查阅了徐志摩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档案馆的学籍档案、日记和书信,部分了解了徐志摩在美国的留学经历.  相似文献   

11.
虞坤林先生整理编辑的《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对研究徐志摩更是一个贡献,由于徐志摩早期日记的面世,对徐志摩的研究和评价,有重新审定的必要。日记是研究作家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而徐志摩在他人生的转折点或紧要关头都留下了日记。1911年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杭州府中求学,写了《府中日记》,1918年他赴  相似文献   

12.
浪漫诗人和多情才子的形象之外,言论史上的徐志摩同样可圈可点. 今天,提到徐志摩,很多人马上联想到的,是《再别康桥》里的浪漫诗人形象,是纠缠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多情才子形象,抑或是那个随处鸡汤的哲理散文家形象.徐志摩的人生如昙花一现,去世时不过34岁,却留下诸多传奇.其实,这些所谓的“主流形象”,并不是完整的徐志摩.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1897-1931),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硖石人.原名章垿,1918年赴美留学后改名为志摩,曾用的笔名有:海谷、谷、云中鹤、鹤、南湖、删我、心手、黄狗等.徐志摩4岁人私塾,12岁时进入学堂.他聪慧过人,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得徐志摩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徐志摩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及北京大学,于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之后又到英国剑桥等大学学习,这是他短暂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归国后曾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任教,还相继创办了新月书店和<新月>、<诗刊>等刊物,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吴宓与徐志摩来自不同的文学阵营,却演绎了惺惺相惜的文坛佳话,这源于两人精神相通和浪漫性情的相似以及相近的诗学见解,而相近见解的形成则与吴宓后来对新诗态度的变化及新月派的诗学主张,还有徐志摩后来的转变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今,说某人是个天才人物,未见得全是夸赞,然而,对于徐志摩,却只能这么说,否则你解释不了,一个原来没有想到写诗的人,会在短短十年间,成为上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诗人;更无法解释,好些名人因多角婚恋而身败名裂,至少也是声名受损,独有徐志摩却是,每经过一次婚恋,增加人生的一重光彩。他身边的每个女人折射着诗人的一个优异的侧面。纵然是他遗弃了的女人,到老也还是深深地爱着他。徐志摩第一任夫人张幼仪,晚年就说过:“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他。”  相似文献   

16.
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关系一直被人众说纷纭。无疑,他俩往来的书信是揭示这种关系的捷径。可惜,必定有过的而且数量也可观的这批信函,留存极少。徐志摩致林徽因信,除了那封有名的,在火车上被恩厚之抢下来的残简,还有是年梁从诫先生披露在他所编的《林徽因文集》里一封,此外尚未有新的发现。至于林徽因致徐志摩信,至今并未见到片言只语。日前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飞去的诗人——徐志摩传》(展望之、  相似文献   

17.
1928年秋,江浙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在文坛初出茅庐的沈从文通过郁达夫认识了徐志摩,并在徐志摩的帮助下,为生计,由徐志摩介绍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在该校大学部一年级教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8.
党洁 《北京档案》2012,(2):40-41
正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早年求学于北京大学预科和北洋大学,后留学欧美,学习历史学和政治学,深受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徐志摩祖籍浙江海宁,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却在上海、北京以及欧美度过。徐志摩在京先后呆了八年的时间,留下了不少的迹。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书信的最新编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洋洋四十余万言的书信集《志摩的信》(上海学林出版社版)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是虞坤林同志近年继《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和《徐志摩墨迹》(与吴德健合编)之后的又一本新著。著名作家、《徐志摩传》作者韩石山先生特地为此书撰写了序言,认为“这部书信集,可以看作是一部徐志摩自传的片断”,“等于又体味了一次徐志摩的感情历程”,“对于了解那个时候,对于订正一些史实的错讹,不无裨补之功”。因此,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或是徐志摩研究者、地方文史工作者来说,它都是一本有用的好书。手此一编,可以不必再在尘封的旧书老报刊中苦苦翻寻,而让我们直接从这一  相似文献   

20.
备忘     
非常言论 中国人总是被外国人认可以后,才会被世界认可,转回来才被国内认可。齐白石的画是因为有日本人买,徐志摩、傅抱石、刘海粟都是出外留洋回国后被认知的。难道是我们的中国文化有缺陷?我觉得不是,我们目前最缺少的是翻译人才,向国外推出我们的作品,相信我们国家绝对有这样的力量。我们的国力已经被认知了,我们现在要走文化的路,因为我们不只有拳头,还有灵魂。 ——刘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