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以及"京报"的性质问题,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此前,作为文献史料,仅限于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一则材料。当代新闻史学者对史料的发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方汉奇、姚福申等先生的考察,但也多限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述。笔者最近从元明时期的文献中考得关于"京报"的若干材料。认为: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京报"一词最早产生于元代。作为报纸的形态,明代的"京报"已经存在,而且明代人所称的"京报"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类是指封建政府的官报——邸报,一类是民间报房的私报——小报。明代"京报"具有的双重性质,可能是由于阅读者的"误读"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1924年2月21日,鲁迅的《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在《京报副刊》发表,其中"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等说法[1]12颇受争议,进而引发了一场论战,各种观点的论争文章达60篇之多[2],学界称之为"青年必读书事件"。对此,鲁迅1925年12月31日在《华盖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以新发掘的《香港华字日报》创刊初期之大量原件,确认作者早年通过该报前身报等论据推翻前人"定论"的诸多考察与推论基本无误。新原件不仅为我们进一步厘清该报的早期面貌,包括该报改为日报的准确日期,也为我们反映和记录了华文报业先驱在1872-1874年华文新报发展的重要年头,为求摆脱"西士馆主"舆论操纵的苦恼和努力。与此同时,新原件同时还呈现了当时寓居于新报的《京报》,一度"回光返照"的现象,从而留给报史研究者解读新报与《京报》"共存"在近代报业发展史上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等课题。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报刊历史的发轫,或以为唐代的邸报,或以为宋代称作"新闻"的小报,或以为明代的"京报",虽然朝代不同,但一般都认为中国古代已经有了报刊。其实,这类所谓的报刊,除了报头之外,既没有标题,也没有自已采访的新闻和发表的评论,实在不能与近代以来出现的各类报刊相比拟。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京报并没有因新报的出现而趋于消失,反而成为新报中不可或缺的文本,出现了"文本中的文本"的独特现象.从文本理论的视角切入,发现新报之所以文本化京报,有吸引读者、培养读者群体层面的考虑,但京报自身所蕴含的政治权力,及其侧身其中的晚清社会和历史语境或更具决定作用.在华外籍报人将京报视为最权威的消息来源,通过将京报文本化为新报文本,而渐趋建立新报的权威;中国本土报人则通过将京报置于新报报首等方式,表明其中国性与合法性,在办报理念和实践上践行着一套尊王话语.通过与新报之间的互文作用,京报渐趋完成了从官方消息到大众化消息的蜕变,使读者从单一的官方权威解读中解放出来,跳出京报所定义的天下,进入新报所定义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袁英珍 《新闻记者》2004,(10):11-12
一、"情报贩子":谋利 从唐朝的"进奏院"状到宋朝的邸报直到清朝的报房京报,三者一脉相承。尽管京报已是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但是京报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并无记者编辑,难逃官方文书的窠臼。 然而,古代报刊中,盛行于南宋的非法出版物--"小报",却隐约可见记者的影子,"南宋的小报'记者',  相似文献   

7.
张小莎 《今传媒》2015,(1):80-82
京报是清代面向社会发行的民间报纸,虽与后来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式报纸在内容、形制、办报思想等方面皆有不同,但却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根据文献考察法仔细梳理了京报的发行机构、发行途径及发行费用等史实,力图还原关于京报发行的各个重要环节。本文认为清代民间报房出版的京报的发行既依靠官方驿制塘兵传递,也由于京报面向社会的民间性质,也依赖民间信局来传递,而且还有些微社会闲散人员为博锱铢之利而奔走四方贩卖或翻印京报。  相似文献   

8.
赵莹 《国际新闻界》2013,(7):151-159
马克斯·韦伯曾指出:《京报》(即明、清《邸报》)"数十年来一直受到英国人的注意"。19世纪,《京报》不仅被西方来华人士所重视,其影响范围还扩展至欧美本土。在华英文报纸对《京报》翻译和利用活动,特别是《字林西报》开设的"《京报》摘要"专栏影响了19世纪中英关系的构建,1873年五国公使团觐见同治帝即为其中的典型事例:此事被当时的英文报刊称作"觐见问题"(Audience Question)。事件交涉的核心——"跪拜之礼"问题的解决未能打破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成见,在华英侨在觐见之初所持的乐观心态反而最终归于失望和不满,其态度的转变与之对《京报》的先期定位及对相关译稿的后期解读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纸样报纸的诞生地。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就已出现手抄的中央政府机关报——《开元杂报》。北宋时期就已建立新闻检查制度,并出现了民间性质的《小报》和《朝报》。明朝中期政府默许民间办报以后,由民间报房根据邸报内容雕印发行的民间报纸——《京报》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北宋至明代,民间办报都处在合理不合法的半公开状态。《京报》是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的民间报纸,是我国古代报刊发展的最高形式。《京报》的内容除翻印《邸报》外,同时刊登社会新闻。古代民间报纸超出了宫廷报纸的内容,这对封建统治阶级显然是不利的,因…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书目著录(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目录学及目录工作历来多为学界所非议,作者一反传统之定论,指出了明代目录学和目录工作为中国传统目录学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叶慧 《传媒》2019,(6):65-68
在融媒体时代,京报体育不断更新观念以直面融合转型的时代诉求,精耕细作以促成"报纸+新媒体"的深层推进,群策群力、取长补短,实现"纸端经典、指端精彩"。京报体育的实践,为媒体融合改革提供了有效示范,启示我们遵循以受众为本的价值取向,重构传播格局,再造生产关系,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自《元代"邸报"新证》一文发表后,有学者提出商榷和讨论。首先,笔者对于辨者的诸多"商榷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次,文章又根据新近发现的历史文献史料,梳理出与元代"邸报"关系十分密切的媒体:"朝报"、"京报"、"除目"、"除书"等信息传播载体。考证出在元代现有文献中存有关于"朝报"、甚至"京报"的史料记载,而像"除目"、"除书"之类的信息传播载体史料,更是比比皆是。最后,笔者从古代社会人的新闻意识觉醒的视角,进一步考察我国元代"邸报"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展龙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6):144-147
考察《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明代笔记史料的数量,并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四库”馆臣从史料价值及存在的缺陷两个方面对这些笔记史料所进行的评论;认为这些评论符合当时学界的主流观点,表现出清代官方学者对于明代笔记史料的独到见解,对我们认识和利用这些史料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朱浩 《文化遗产》2015,(2):43-50,157
在杨家将"十二寡妇征西"故事中,征西女将必须都被标榜为"寡妇"、数量必是"十二",这种颇为奇特的现象与该故事如何产生这一问题息息相关。张政烺先生推测该故事来自于出殡仪仗队,对此话题的开辟之功实巨,但其说非为定论,值得重新探讨。"十二寡妇征西"故事来自于明代社火中的"六丁六甲"舞队,而此种舞队在南宋民间社火中就已存在,是从南宋宫廷傩仪中移植而来。"十二寡妇征西"故事乃民俗与民心之结晶,代表了民间故事衍生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5.
邵飘萍创办《京报》伊始,就书写“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悬挂于编辑部办公室的正面墙上,勉励同仁齐心协力办好报纸。“铁肩辣手”出于明代杨椒山的诗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共同的精神财富,应该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形象的具体展示。  相似文献   

16.
钱昆 《图书馆》2014,(3):52-55
1925年,时任《京报副刊》的主编孙伏园,组织了一场关于"青年爱读书十部"与"青年必读书十部"(以下简称"两大征求")的读书征文活动,面向知名学者和普通青年学生同时征求意见选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两大征求活动的结果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与看法,对今天的阅读推广工作仍有借鉴意义。本文对"两大征求"书目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京报》对于爱读书票的统计结果数量有误;而在阅读内容方面,《史记》、《左传》、《胡适文存》是学者与青年学子的共同选择;对鲁迅选目所引起的论辩资料进行了再次梳理,厘清了学界对于这份书目的一些不准确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孙琳园 《新闻世界》2009,(10):106-107
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是一部以官方性质的邸报为主线,加有其他报纸形态及性质的发展史。其中,《京报》为民间经营、翻印邸报内容以及具有一定合法地位的明清时期报纸形态。《京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报纸由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发展的一个过渡。本文探究了《京报》在其演变过程中的特点,揭示了《京报》在我国古代报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传统媒体如何避免被“网络审判”绑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增 《新闻实践》2009,(6):69-70
"媒体审判"指的是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但尚未定论的民事或者刑事等案件的事实和性质,抢先作出带倾向性观点的大量报道,从而对司法机关客观公正依法处理案件产生不良影响的媒体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报刊的业务演变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化报纸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中国长期处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之下,落后的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彼此缺少联系,没有感到对新闻的迫切需求.封建王朝不给人民以言论出版自由,它自己也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统治.到十九世纪上半叶,中国还没产生出版近代化报纸的需要.不过,中国很早就有邸报了.一说始于汉代,难以证实,唐有邸报是可信的.这种"报"原由官方机构编发,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允许民间报房印行,称为京报(也通称邸报、邸抄).邸报、京报的内容大抵为宫廷动态、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之属,类似官方文件汇编.据有人考证:明末曾有京报刊登过出报人自撰的社会新闻.这一情况表明,很久以前,就有人作过使京报突破官文书性质的尝试.但是,刊载谕旨疏奏以外的新闻稿,只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四年)中国报刊裸派葛伯熙上海新闻学会通讯第1期先秦时代的记新闻者姚福申新闻战士第1期从教泣马臼海姆越遗址出土的简版粉汉代官方新闻传播姚福申新 闻学论集第8辑,代新闻传播形式姚福申(陕)新闻研究第l期关子明代京报的拼析姚福申新闻大学第7期京报起派舀列姚福申(陕)新闻研究第2期太平天国政纲中的断闻馆、新闻篇和新闻官刘建明丹东日报通讯 第3期我国的古代广告黄震尧新闻三昧第2期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张报纸赵钱长江日报1月1旧中国第一个近代化中文报刊及其编辑刘建明丹东日报通讯第8期中国近代期刊概现张贤俭等图书馆杂志第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