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红 《兰台世界》2014,(4):13-14
皇权至上原则在中国古代刑法中表现为对侵犯皇权的犯罪处以重罚,其中以对“十恶”犯罪的惩处为代表。“十恶”犯罪位于各罪之首,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罗丹 《兰台世界》2016,(9):109-111
明朝的中央秘书机构数量众多,阵容强大,且已呈系列化模式,而司礼监、文书房等宦官专职的秘书机构是其中"特别"的存在,它们前期为巩固皇权正常运转,但后期却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享有者"。从秘书学的角度出发,探求明朝宦官秘书机构与皇权的关系是对原有历史学研究的弥补,更是起到拓宽研究视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海 《青年记者》2013,(25):64-65
历史书,特别是讲述中国皇权时代皇史的书籍,多以男性为记录主体。这些史书或充满了对于皇室男性之间战争和对无上皇权争夺的记载,或是有关帝王们的丰功伟业。在《历程制度人——清朝皇权略探》中,作者杨珍却给予历史中的女性以充分的关注。在"皇室女性"这一部分中,作者翔实考证了多方史籍、现代研究专著与珍贵的档案资料,真实地再现  相似文献   

4.
武侠文化与武侠小说,分别在清朝末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及50至80年代的香港形成过三个高峰。但无论哪个时期,都是对当下社会政治形态和大众心理的反射清末:"侠""官"相互依存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年的文化是一种以皇帝为中心的皇权文化。人们没有公民意识,中国文化自身并没有生长出皇权以外的制度想象,面对社会问题时只能在皇权制度  相似文献   

5.
雍正朝在处分违制违纪官员之时,程序设定严格,包括处分议定、开复、纠正三个方面。这其中,既有吏部按照制度规定的按"例"初议,又有皇权的最终裁定;既有处分的议定,又有处分的解除;既有处分的执行,又有处分的纠正。吏部议定反映了法治的时代发展,皇帝裁定彰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处分纠正揭示出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制度不合理之处的完善。这三个方面,经过雍正朝不断调整完善,为乾隆朝及之后的官员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通常是"秋冬行刑",即死刑只在秋冬两季执行,这其中的原因涉及到阴阳五行以及"天人感应"理论。春夏执行死刑,会引起社会舆论的非议和谴责,甚至会受到法律的惩罚。窦娥在盛夏六月被处斩,明显违背了"秋冬行刑"的惯例,但也不是随意捏造。窦娥蒙冤受戮,其重要原因是她被认定为药杀公公,此系封建社会最严厉的罪行"十恶"中的"恶逆",此种罪行可以"决不待时";另外,元代法律较为特殊,它推翻了中国古代"秋冬行刑"的惯例,四季均执行死刑。  相似文献   

7.
正早在2001年,曾读到杨珍所著《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年初版,2009年再版),书中对清朝先后实施的四种皇位继承形态的因革起废进行综合考察,广引博征,爬梳拣择,其研究方法姑且称为"演绎"。近获杨珍新著《历程制度人——清朝皇权略探》(学苑出版社2013年出版),全书紧紧围绕清朝皇权的兴衰隆诎、振裘挈领进行考察,对清朝皇权的形成与发展、清宫若干制度的建立与变化及其相关人物的命运加以研讨,取鉴前人成果,积累自身识见,进而总结出清朝皇权的特点,发人思考,其研究方法侧重论述,姑且称为"归纳"。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云:"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史家于"事"中求  相似文献   

8.
《海南档案》2006,(1):40-4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晋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十恶”最早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重罪十条”把这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决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社会犯罪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闻媒体也自然更多地投入到青少年犯罪的报道之中。然而,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青少年犯罪的新闻报道,不能全面、客观地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做好青少年犯罪的新闻报道呢,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三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关键词句段提取与数据库统计方法,从四个层面考察舆论观念在现代中国的兴起与演变。首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舆论意义类型可划分为品评人物、朝堂之争、民心民意、方法建议。其次是用舆论替代清议的现代动因,指出皇权政治体制内的清议概念无法适应时代转型的需求;接下来是中国语境中的"舆论"与西方语境中的"public opinion"的字源对比,指出舆论观念的兴起适应于从传统皇权转向现代民主国家的时代需求,舆论概念的使用消减"公论"所携带的官方倾向与精英色彩;通过分析现代中国与西方舆论观念的异同,发现西方舆论思想在向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对现代中国告别皇权专制、追求民族解放发挥了思想启蒙作用。然而,这种思想启蒙作用没有彻底完成,传统力量对西方舆论思想进行了"选择吸收与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1.
犯罪新闻,是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触犯刑法应受到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及其相关现象和事实的报道。这些犯罪行为往往由于过程曲折,或由于记者笔下刻意渲染,而成为各种新闻媒介上最受读者关注的内容之一。时下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似乎对"受害者""关怀"最多,往往在涉及他们的报道中会主动采取匿名方式。事实上,对其他的"涉案人员"的报道,应该采用实名还是匿名,这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犯罪的实施人员实名匿名与司法程序——犯罪的实  相似文献   

12.
在对刑法中"国有档案"进行解释时,应充分注意与档案法的衔接。档案犯罪法益为"国家对国有档案的管理秩序",档案内在价值的保护并非档案犯罪立法所向。档案犯罪并非侧重对所有权进行保护,国家管理的非国有档案也属于档案犯罪中的国有档案。对于国有档案复制件是否为档案犯罪对象,应以侵犯复制件管理的行为是否与侵犯原件具有同等程度的社会危害性为标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计算机犯罪"及其发展趋势作了比较详细论述,并对"计算机犯罪"相关类目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计算机犯罪"类目进行界定,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弱势群体普遍存在各种社会问题,犯罪率也比较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因此,像未成年人犯罪、农民工维权、空巢老人、妇女维权等问题始终是媒体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孙明 《历史档案》2012,(2):135-138
清代,商人是经济权的执行者,皇帝是专制皇权的代表和执行者。彼此的利益关系,使两股权利纠合在一起,形成了历史上经济权与政治权同流的现象。本文所涉乾隆朝盐务"三案"指分别发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两淮预提盐引案"、乾隆五十一年的"盐法策案"及乾隆五十九年的"交结联宗案"。"三案"中对官、商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反映出清代盐商与皇权间  相似文献   

16.
李宇 《历史档案》2021,(4):121-129
玉,自古即为皇权的象征物之一;"枼"指记载家世的薄木片."牒"字本身便有谱牒的涵义,"玉牒"即是皇族家谱的雅称.皇家修玉牒始自唐代,宋代定制每十年一修,主要意图为辨昭穆,序爵禄,体现皇族内部的长幼亲疏、远近之别.此制沿及明清.纂修"玉牒"成为维护皇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本人有幸参加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  相似文献   

17.
邓惠兰  王尚平 《兰台世界》2016,(17):127-130
东晋门阀政治,其作为一种政治形态,有从传统、先例方面对其进行源流的考察的可能,从中论证门阀政治与"孙吴故事"的联系,并且得出门阀政治是以"孙吴制度"为蓝本,扩大其中皇权与豪(士)族共治的程度而来的结论。最后,重点从南渡士族、南方士族、司马睿三个方面分析他们各自在当时局势下的心态及政治选择,最终,三方达到共同的平衡点——"孙吴故事",而真正促使了门阀政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牛永振 《兰台世界》2016,(2):135-137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以西汉初期政治社会背景为出发点,根据汉武帝的册问,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扼要地说,包括在皇权问题上,树立"天"的权威来限制皇权;在政治方向上明确任德去刑的更化目标;配合他的"德主刑辅"的儒家政治理念,在人民生计问题上提出调均原则,在政府机构人事问题上主张任贤,在大一统国家政治指导思想上要求独尊儒学。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时期的法律思想既有追求人人平(均)等"、立法为公"、男女平等、重典治乱的积极意义,更有皇权至上、维护等级制度的封建糟粕,可谓是互相矛盾的复杂共生体。  相似文献   

20.
郭永亮 《今传媒》2010,18(10):26-27
团伙犯罪是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失业人口较多、贫富差距悬殊、价值观念失范、社会管理存在漏洞等都是团伙犯罪的诱因。团伙犯罪具有行动隐蔽化、纠结方式多样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的特点。对于控制团伙犯罪应实施前置性侦查,即对"多人犯罪主体"实施"由人到案"的工作方式,突出"以侦查促防范"的工作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