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谣谚,是当时社会上口耳相传的一种通俗的、便于记忆的歌谣、俗谚,是民众生活与思想实践的直接反映。本文所着重讨论的是政治谣谚。政治谣谚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学形式,更重要的,它具有十分严肃的政治内容,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舆论形态,它不仅有着来自民间的鲜活流传形式,还传达着深刻的社会政治信息。  相似文献   

2.
吴鹏霄 《兰台世界》2009,(10):59-60
在三国时期,民众利用谣谚表达其对时政大事的关注。这些谣谚表现出了百姓的参政议政意识、对贪官污吏的抨击以及对时人的品评,这对三国时期的政局起到了正得失以修善政的作用,并且在文学史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三国时期,民众利用谣谚表达其对时政大事的关注.这些谣谚表现出了百姓的参政议政意识、对贪官污吏的抨击以及对时人的品评,这对三国时期的政局起到了正得失以修善政的作用,并且在文学史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民间谣谚与社会舆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兴平 《新闻记者》2002,(11):18-20
近年 ,民间谣谚作为一种民间舆论形式 ,在急剧转型的当代社会广为流传。从一开始的口耳相传到见诸报端 ,再到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络 ,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和流传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它反映的是民间社会对复杂、敏感的社会政治现象的群众性评价 ,对它的关注和研究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价值。民间谣谚的界定及其本质这里的民间谣谚 ,并不针对社会上无足轻重的个人私生活或个人事件 ,而是关于社会某些公共事务和突出问题的舆论和评价 ,它反映的是普通民众对转型期社会政治现象的评价和态度。其内容往往与社会政治生…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张守常教授搜集整理的《中国近世谣谚》一书,近日出北京出版社出版。  谣谚原本是民间群众的口头传述。但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口头或文字上的不断加工,在形式上讲求字名精练、节奏明快;在内容上指陈事物,切中时弊,既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清人杜文澜曾编辑《古谣谚》,收录了明末以前的历史谣谚。《中国近世谣谚》依照《古谣谚》的体例,并详记出处,对难解的地方加以必要的诠释,俾读者便于了解谣谚的原委和内容。  该书所征引的书籍、报刊达600余种,辑录清代至民国初年的谣谚达1400条,反映…  相似文献   

6.
谣谚是来自民间的一种潜流文化,在和新媒介的融合中产生了双重效果:一方面网络为谣谚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和舆论表达平台,另一方面谣谚也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削弱了自身的批判效果。在分析网络谣谚批判效果弱化的原因和表现后,对互联网技术浸润下的谣谚文化应有新的观点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社会谣谚承担着记录古代社会发展轨迹、彰显人们生活习俗、传播历史文化的重大作用。舆论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语言传播形式,与谣谚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中,笔者将对以上提到的几种传播特征进行详细探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古谣谚》为清杜文澜所编。辑录含有二十四节气名的谚语34条。主要分四部分:气候与天象;农业生产;民俗活动;社会状况。这些谚语因地域、气候、生产环节不同,流传有多种版本,出现异文的情况较多。表述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反映了古人的历法知识、气象知识和农事知识。同时又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反映了社会世情和民众价值观,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谣谚与其被视作古代社会的新闻,不如被认为是古代社会中内容丰富的社会广告更加恰当.尤其是古代社会中流传着的大量的时政谣谚,在当时往往发挥了政治广告的强大宣传鼓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谣谚与古代教育及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谣谚是产生于民间风行于社会的反映大众情感及思想的通俗语句和歌谣。谣谚对古代教育及科举作了生动形象的反映。古代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政权培养输送统治人才,它的途径便是科举,而其内容则是儒家经典。谣谚对教育经验的反映,颇能发人深省。首先它强调了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谚曰: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颜氏家训·勉学篇》) 让子弟学习技能、培养能力,比留给他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应民众的文化需求而诞生,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文献信息的集散中心,是供民众阅读书籍、参考资料的重要机构。早期的图书馆收藏、保管图书,将书籍资源整理有序,待读者到馆中阅览或提供借阅服务。随着历史的发展,图书馆也完成了一系列转型,由以往的以保存为中心,逐渐演变为以服务为中心,化被动为主动,除传统的文献采访与编目工作外,还拓展了举办讲座和展览的社会工作、信息参考咨询服务、提供馆  相似文献   

12.
面对互联网迅猛发展,平面媒体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蚕食"年轻人阅读群、"侵蚀"民众的阅读传统、"瓜分"平面媒体广告份额.面对挑战,平面媒体正借助网络技术,自身改造,获取突破机会.当前看,报纸经营除采取多元化发展、多媒体融合的战略外,未来的"全真电子版"报纸的推出与发展,将成为报刊发行的最新形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30年代民众图书馆发展甚为迅猛,除与当时社会教育需求及社会团体积极呼吁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行政部门的推动.各省市教育当局曾先后颁布多项组织条例、阅览章程、推广规则等文件,来逐步完善民众图书馆的组织机构,规范人事任免及明确馆员职责,以期推进民众图书馆的良性发展.民众图书馆的规章建设对于我们今天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亦具一定的借鉴意义.表4.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4.
顾颉刚一生读书治学,主张有计划地读书.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所选读的书籍类型也有所不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顾颉刚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期间所选读的书籍,除重视经史典籍的研习外,多关注记载有关中国历史地理、民间文化、边疆历史等内容的史书.在注重读书与时代互动,注重读书治学的同时,以民众教育和边疆工作践行读书不忘救国的至理名言,唤醒中国民众抗日救亡的民族意识.抗战时期顾颉刚史学阅读类型的选择与抗战大环境下顾颉刚的史学研究主题密切相关,此又与抗日救亡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王凯旋  李阳 《兰台世界》2012,(21):21-22
本文意从直接反映百姓心声的谣谚入手,从社会生活的下层着眼,自下而上考察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在社会中的影响以及在科举选官制度下民人的社会心理变化,以期对科举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流言”、“讹言”、“民谣”就被视为重要的民间舆论而纳入了统治者的视野。《古今注》上说,尧的时候,就在路口设“诽谤之木”,让人书写意见;春秋时期,更有“采风之官”收集民间谣谚以备咨询。  相似文献   

17.
国际公法,凡两国交兵,攻城夺地,除战场上、火网内,采有效射击,减少对方火力,争取胜利外,于无武力之民众及俘获官兵,均应保护,并组织红十字队,救济伤亡,一视同仁,不分敌我。盖战争者,不过两国政见之不同而有之冲突,意在达到战争之目的,非以多所杀伤为快也。日本素号东亚之文明国家,当知国际间之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结束后,为扫除文盲,提高民众的素质,北平作为失学民众注音识字教育的表证区,有计划地开展了对失学民众注音识字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拟就此阶段北平失学民众注音识字教育的开展及取得的成效及影响因素加以探析. 一、北平失学民众注音识字教育的准备 抗战结束后,北平教育局除了对中小学进行整顿恢复外,还积极整顿并创设一些民众学校和识字班,以提高全市民众的文化水平.据1946年统计,民众教育馆2所,民众阅览处2所,市立图书馆2所,私立图书馆1所,公共体育场1处,电化教育辅导处3所,市私立聋哑学校各1所[1].  相似文献   

19.
信息传播体系是进行组织动员、维系组织运行的基础.长征途中,除《红星》报等极少数刊物坚持油印出版外,绝大部分苏区刊物基本停刊.在原有传播体系被打破的情况下,中央机关和红军利用共产国际援助和自身现有条件,在长征沿线,甚至国统区维系着一套包括报纸、期刊、图书、标语口号、文艺宣传等在内的完整的信息传播体系.这给红军打破封锁,顺利实现战略转移,并在长征途中宣传抗日主张,获得国内外民众支持,最终为取得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的新闻业中,除《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全国性大报外,地方报纸也相当多,颇具特色。以长野县的南信地区为例,这里本是养蚕和缫丝的集中地,是电影《啊!野麦岭》中故事的发生地。它所属的有冈谷、下诹访、茅野、南箕轮等市、町、村。冈谷的《市民新闻》于1948年11月创刊,它主要刊登物资配给的消息,很受民众欢迎。创刊第二个月就发行一千多份。创刊的第二年发行到两千多份,从这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