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阳明一生对朱熹的一些为学之道常有怀疑,也正是这种求真解惑之心使他有着足够的勇气站起来,对朱熹的错误理论进行批判,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致良知”教育论.本文将从对朱熹之道的具体批评中阐述王阳明的“致良知”.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及文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心即是理、知行合一及致良知等思想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王阳明心学思想实质是对道法自然、情景交融、世界本质及人生意义的一种体验。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即"心即理"说、"致良知"说和"知行合一"说,并未自觉于认知模式的创见,而是探求实现人生价值途径的结果。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由辞章、朱学、仙释相克相融而成。  相似文献   

4.
“心学”代表王阳明的道德教育理论自成一体,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对于中国启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明明德”与“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主体性和化德性为德行这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学说是主观唯心论,但却如马克思所说,是“聪明的唯心论”。他的心学,也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整个体系,既是宋儒偷偷引进了禅宗义理而改造成的理学的延伸和分蘖,又是程朱理学的反叛。这一儒学内讧大大促进了中晚明的思想解放。并对此后的文化思想起着相当大的“内发酵”作用。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量级人物,但要给一个大思想家立传,却要比给政治人物、名将、文学艺术家立传难得多。那些传主或有纵横捭阖的戏剧性作为,或有勇冠三军和机智谋略的战斗  相似文献   

6.
贵州的"龙场悟道"是王学的起点,王守仁成道于贵州,他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学说,打破了思想界的一片沉寂,开启一代新风,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  相似文献   

7.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以心学思想著称于史。他心学思想的基础在于"灭人欲、存天理",内涵在于"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两点最终将他心血思想推向"去人欲,存天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杨晴 《全国新书目》2012,(10):73-73
"《王阳明·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三部曲第一部,讲述了王阳明如何被贬龙场而悟道的经历。正德初,宦官专权,王阳明因仗义执言,被廷杖、流放贵州龙场。一路上被追杀,遭遇海难,辗转江湖,生命受尽践踏,人生似乎已至绝境。这一切并没有熄灭王阳明心中的那盏明灯,奋力自救,于龙场一夜悟得"知行合一"的大道,在绝境中完成自救;与苗人交朋友,和土司交往,平定战祸;受邀去贵阳教书,曾经的"绝境"已变成了桃源。"许葆云的历史巨著《王阳明》继承了明清小说的一大特点——有韵味的章回体。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王阳明》以"纪实+演绎"的方式梳理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和心学思想变迁的历程.该片在叙事上的"间离效果"和可视化达成了叙事手段和视听语言的创新拓展.王阳明诗文的构成"自我叙事"、演员辛柏青以及专家三个视点,在"互文"中建构起王阳明的形象,正是纪录片真实性品格的体现.而地理疆域内容的植入与映照,则为诠释王阳明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对"思想人格"的界定及实践论,均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切写照。王阳明吸收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对"理想人格"的思想主张,而且将孟子"性善论"作为其"心学"的逻辑基础,确立了"理想人格"之道。  相似文献   

11.
本书采用"文化还原的心态研究"方法,尝试把儒学史上被神化的、以及当代被抽象为一个哲学符号的王阳明,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真实的王阳明"。本书深入传主所处"历史世界",描绘出一个政治黑暗、文化纷乱的时代,讲述传主波澜壮阔的一生经历,在此基础上,对王阳明"思想世界"的演进作了精细梳理,其中颇多新的论说,诸多新的史事考辨、理论阐发,新人耳目,将对当代阳明学研究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代郑玄从"致诚悫"[1]1434和"慎其闲居之所为"[1]1625两方面对"慎独"进行了诠释,即慎独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省察内心和独处自律。此后经孔颖达、朱熹等人的大力倡导,慎独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古代儒家学者的重要修身方法。近年来随着郭店简《五行》的新发现,有学者开始批驳"闲居"说,认为慎独的  相似文献   

13.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于公元1130年出生在福建尤溪,1200年卒于福建建阳考亭,在他71年的生命历程中,有60多年是在闽北开展著述和讲学活动的。在中国文化史上,朱熹的著述是最多的一个,在中国学术史上,朱熹的博学超过许多前人。朱熹的思想体系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4.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儒家的集大成者,他所提倡的以"三纲五常"、"明人伦"为基本目的,以塑造圣人人格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对后世影响巨大。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初步探索了朱熹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阶段以及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朱熹的"以德育人"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以德育人的方法和基本原则作为重点,探讨以德育人下的朱熹家庭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一、古籍整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古籍整理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到了轴心时代理论,指出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前二百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轴心期,哲学宗教艺术等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繁荣发展,之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文化蓬勃发展都要从这一时期来寻找文化支持,从而获得文化复兴.中国恰是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孔孟诸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这一理论其实可以从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得到印证,中国的学术发展史与注经史相伴随,很多大思想家的学说就是在对孔孟诸子哲学的扬弃中产生的,而且,很多思想家的学说本身就是通过经注的形式保存并传播的,如郑玄、王肃、朱熹.中国古代的学者自觉回溯文化源头,并切实做到了述古出新,才使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并不断发展,涓涓细流渐成磅礴之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但即使是儒学本身,也处在不断创新与进步中,如董仲舒之"儒术"、朱熹所创"新儒学"、王阳明之"心学".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朱熹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宾四先生在论及朱熹的学术思想与学术追求时曾将其概述为"内外合一,本末兼尽,精粗俱举,体用皆备"。这样的学术追求,使得朱熹在多种领域取得了划时代的学术成就,美学即是朱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探朱熹美学的学者很多,研究成果十分丰富,邹其昌博士的《朱熹诗经  相似文献   

18.
朱熹《武夷棹歌》除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外,还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棹歌》是对武夷山水全景式的描写,涉及到武夷独特的山水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融入大自然的先民文物.朱熹的《棹歌》及其和作、仿作,构成了武夷山有别于中国其他名山的"棹歌文化".朱熹是武夷山的"形象"大使,他的《棹歌》是武夷山文化的代表作.朱熹及其《棹歌》对武夷山名列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化史上,朱熹的教育心理思想长期以来深受人们关注,可谓文化宗师般的存在。朱熹的教育心理思想围绕着"尊理体道"这一核心,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对我国古代教育具有很大影响,是对古代教育理论的极大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朱熹是一位出版家,有自己的印书出版基地.1995年方彦寿先生发表<朱熹刻书事迹考>一文,其中说:"朱熹刻本的种数达三十几种之多,闽、浙、赣、湘,宦迹所在,均有刻书,因此,朱熹实际上是一位相当有成就的出版家、刻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