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惠兰  王尚平 《兰台世界》2016,(17):127-130
东晋门阀政治,其作为一种政治形态,有从传统、先例方面对其进行源流的考察的可能,从中论证门阀政治与"孙吴故事"的联系,并且得出门阀政治是以"孙吴制度"为蓝本,扩大其中皇权与豪(士)族共治的程度而来的结论。最后,重点从南渡士族、南方士族、司马睿三个方面分析他们各自在当时局势下的心态及政治选择,最终,三方达到共同的平衡点——"孙吴故事",而真正促使了门阀政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张永刚 《兰台世界》2014,(10):120-121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宣扬了儒家思想的谦让之礼。然而,追溯这一故事的由来,其背后呈现了政治生态观念的嬗变,作为政治教化的产物,其意义远大于故事本身是否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3.
"贞观秘记"以传闻形式存在于唐代小说作品和史书记载当中,以往学术界并未对其加以留意。本文拟就"贞观秘记"的性质和内容予以辨明,对其流传和记载进行梳理,联系与之相关的几个历史人物和故事,阐说"贞观秘记"所蕴含的政治寓意。  相似文献   

4.
相比于传统媒体语境下的倒金字塔式新闻叙事模式,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更加丰富,主要包括菱形式、蜂巢式和钻石式三种。在新媒体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政治传播理念需要准确把握这一政治传播理念与新媒体语境之间的关系,即从领导人开始的中国故事表达、国际传播"转译机"中的中国故事以及国内舆论引导助推器的人民故事;同时,要遵循以下新闻叙事模式,即报道体量的碎片化与切入角度的细化、彰显人文的情感诉说以及协同化传播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对古时美女西施善舞的事实进行一个探究。首先对西施和她与舞蹈的不解之缘进行概述;其次讲西施利用其善舞的这一利器与吴国所进行的政治斗争;最后叙述西施与善舞有关的"两笑半"故事。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5,(10):61-64
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在对《林海雪原》小说、革命样板戏等前文本的互文性改编中,以武侠与黑帮杂糅的英雄叙事类型重新包装了剿匪传奇故事,实现了对红色经典的增殖再现。政治逻辑与市场经验合谋成功的背后,也让我们思索"红色经典"在与当代文化对接中,如何开掘其精神道德资源,实现其历史超越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徐磊 《文化遗产》2015,(2):71-77,158
中日"解难题"型龙女故事的故事情节极其相似,但其故事母题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异。从282则中日解难题型龙女故事的母题差异入手,通过格雷马斯符号矩阵分析法比较分析可知,中国该类型故事体现了"爱与美女神"的功利化以及独特的龙女信仰;而日本该类型故事则折射出源于"原彼世观"思想的追求"整体性"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徐磊 《文化遗产》2017,(5):129-134
印度抒海故事的"抒海取宝"母题链对中国煮海型龙女故事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煮海型龙女故事对于抒海故事的吸收并非故事情节的全盘照搬、简单模仿,其背后蕴含着中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人类共通的心理特征。此外,由于龙女与凡人婚配故事的成熟,作为其亚型之一,煮海型龙女故事并未吸收抒海故事极具宗教色彩的主旨,而是继承了已有龙女故事的世俗性主题,旨在宣扬主人公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反映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我国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背景下,出版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其是彰显大国气度,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宣言的最有力的传播方式。文章从出版的国际传播能力的构成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现状,阐述了国际政治复杂化、传播主体多样化、出版企业的依赖性等三大障碍,进而提出通过政府的"一体两翼"策略能有效助力出版界"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提升中国出版整体的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策略性地写了一个上访的故事。上访和拦访的过程混杂着荒诞、无奈、悲哀和幽默。但这不是反腐报告文学也不是官场政治小说,作家想写的是中国人生活背后的逻辑"其实不是我要幽默,生活就是这样。"聊到新书的细节时,刘震云说。三年后,继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他的新长篇《我不是潘金莲》出版。刘震云自己说,这两本书算是"兄妹篇",不是一个故事,但背后的"理儿"是一样的。《我不是潘金莲》是一个类似于"打怪升级"的故事,讲述了李雪莲因与自己丈夫假离婚成真,继而被同村人误解之后,选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国内电视界吹来了一股"新闻故事化"的清新之风,在内容上贴近百姓现实生活,在形式上采用讲新闻故事的手段。一、新闻叙事结构上的故事化新闻故事化就是充分利用新闻事件的戏剧性因素,善于制造悬念,挖掘其背后的细节,突出情节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嵌入"中国梦"为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基于"讲好故事、塑好人物、促进融合、区分层次"等内容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拓展"中国梦"主旋律电影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领情感价值观念、彰显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中国梦"主旋律电影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服务,进而窥见出一种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我国古代体育文化史的黄金时期,击鞠运动在这一时期的兴盛并非偶然,帝王对这项运动的喜爱、臣子为"愉圣心"而对这项运动的重视,令击鞠运动与唐代政治生态息息相关,也造就了诸多关于击鞠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14.
黄铭敏 《今传媒》2014,(12):141-142
广播由于受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等特性的影响,受众对其所传播的内容不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方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写作倾向,目前已让包括广播在内的众多媒体同行的认同。本文从广播新闻和故事的关系、广播新闻"讲故事"的方法、广播新闻"讲故事"的原则等方面对广播新闻如何讲好"故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广播新闻工作者应培养讲述故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朱浩 《文化遗产》2015,(2):43-50,157
在杨家将"十二寡妇征西"故事中,征西女将必须都被标榜为"寡妇"、数量必是"十二",这种颇为奇特的现象与该故事如何产生这一问题息息相关。张政烺先生推测该故事来自于出殡仪仗队,对此话题的开辟之功实巨,但其说非为定论,值得重新探讨。"十二寡妇征西"故事来自于明代社火中的"六丁六甲"舞队,而此种舞队在南宋民间社火中就已存在,是从南宋宫廷傩仪中移植而来。"十二寡妇征西"故事乃民俗与民心之结晶,代表了民间故事衍生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6.
董上德 《文化遗产》2010,(1):66-71,157-158
同一母题之下的系列故事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个母题可以"孳乳"出一系列的故事,而这一系列的故事在其流传过程中又可以"转化"出不同的叙事样式;这样的"转化"往往以"捏合"为主要手段,而"捏合"又不是随便的"编造",它必须与特定的叙事样式相适应;所"捏合"出来的故事必定被特定的叙事样式"格式化"。于是,同一个故事被一次一次地"格式化",就产生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叙事样式。不同叙事样式的故事尽管来自同一个"祖宗",由于编故事的人谙熟叙事样式在同题材格局内的转化机制,这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各有不同的面貌,具有"陌生化"的效果。这是同一个"故事"可以生生不息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日报海外版》"讲述好中国故事"的嘱托,从2017年伊始报纸将每周四的第05版变更为"中国故事",包含"习近平讲故事"、"中国故事"和"众生相"。本文从米克·巴尔叙事学理论的文本、素材和故事三个层次出发,对这一新增版面的三个栏目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叙事上如何立足海外华人华侨,有效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8.
儒家哲学是积极用世的政治哲学,它同时提出了"为政以德"、"礼节民心"和"刑以防之"等一系列政治思想并将其具体运用到政治实践之中,进而形成了"德主刑辅"的系统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19.
谈电视民生新闻的故事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勃兴以来,其所采取的故事化表达方式,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本文结合实例,从受众接受心理角度,深入分析"讲好"故事应遵循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20.
时至21世纪,中国出版界"文以载道"的使命任务之一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一使命号召下,中国出版人在跨区域、跨国别的市场拓展,跨语种、跨文化的出版能力提升,以及国际化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中国出版"走出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仍然存在不足,中国出版人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历史感,将出版"走出去"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出版物"走出去"、版权"走出去"、人员"走出去"、资本"走出去"等方面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