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秦玉 《兰台世界》2014,(12):154-155
东汉思想家、教育家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首次提出"知为力"的论点,并倡导"博通能用"对治国治学的重要性。王充教育思想的求实精神,对我国当代发展教育事业仍然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充(公元27—100年),字仲任,今浙江上虞人士。他是东汉末年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在我国教育历史上同样占据显著地位。我们主要是以王充的著作《论衡》来探寻其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王充教育思想的形成既有赖于对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继承,又是对现实需要的积极思考,同时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王充的这些思想主张,直到今天仍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对于我们当代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充闾是当代中国文坛具有重要影响的散文作家。然而,对王充闾作品的阅读与研究却还存在诸多不足。无论是文学界、读书界对王充闾作品的一般接受,还是评论界、学术界对王充闾创作的专业解读,都与王充闾作品固有的内涵和价值拉开距离乃至于呈现出反差。就前者而言,消费时代阅读的感官化和快餐化,无形中遮蔽和冷落着王充闾作品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思想家王充对东汉的文论有很大的影响,王充不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同时还是哲学家,他不仅批判汉代社会的虚妄,还提出了求真的哲学,王充的哲学思想是整个东汉时期的精华。  相似文献   

6.
书讯     
《中国图书评论》2015,(3):1-3,129,130
秦汉思想研究系列周桂钿著16开周桂钿先生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大家,在秦汉思想研究领域尤为着力。本文集是周桂钿先生四方多年研究成果的结集。著述中对王充哲学、董仲舒思想及其学说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解说,对秦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人文、科学、经学、天文、医学等内容做了全面宏观的分析和把握,使秦汉思想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和逻辑演进的历史脉络。《王充哲学思想新探》69.00元《王充评传》56.00元《虚实之辨:王充哲学的宗旨》70.00元  相似文献   

7.
"不名一钱"意思是连一文钱都没有,形容穷到极点。汉·王充《论衡·骨相》:"[邓]通亡,寄死人家,不名一钱。"郭沫若《行路难》:"于是到五月尾上竟不名一钱,二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原始文献,从上下文及词的构造等方面对"司南"进行考证,认为《韩非子》中的"司南"并非是磁性指南器,而是一种"先王之法",王充《论衡》中的"司南之杓"可能是其中放了磁石的瓢形木勺。最后对《古今注》中的"司南"进行分析,认为将司南与指南车混为一谈可能始于崔豹。  相似文献   

9.
王充,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论衡》是其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著作。王充在《论衡》中运用唯物主义思想,对充斥泛滥于当时的世俗迷信以及谶纬神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他还关注民生,关注人才,强调推行惠民之政。  相似文献   

10.
《论衡》的文献价值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王充在《论衡·自纪篇》记载了自己的家世、生平和思想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王充的生平和思想提供了重要史料;二是王充在驳斥当时社会风气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两汉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为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状况提供了重要史料;三是王充在论辩中为增强说服力而引用儒家经典著作及《史记》,为研究儒家经典及《史记》提供了文献资料;四是《论衡》中的词汇与东汉佛典词汇有相同之处,可为校勘佛典词汇提供参考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11.
王向峰教授主编的《王充阎散文创作研究》(辽海出版社出版)是研究王充阎散文的最新成果。此书对王充阎的散文进行全方位的审美观照,心理分析深逐透辟,立体式地建构周密富有逻辑性的理论系统,显示了主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远的学术风范。 王充闯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多年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98年他以《春宽梦窄》获得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王充阎受到文艺理论界的普遍关注,他的散文备受好评。王向峰教授把上允闾及其散文视为一个巨大的文本,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审美观照,编成以后具有强烈的现…  相似文献   

12.
何金  黄维 《新闻天地》2010,(5):72-73
做着"赔本买卖",关注弱势就业,在争议中缔造品牌——湖南大学王充在2009年7月毕业后去了深圳。没想到在金融危机肆虐下的特区,一份工作成了王充"渴望不可及"的奢侈。求职屡次碰壁后,他选择在春节前落魄回乡过年。  相似文献   

13.
王充两度担任文书档案官员,在他两次任职的离职期间,撰写了84篇20余万言的《论衡》.王充高尚的品德、卓越的见识、渊博的学问、非凡的写作才华,能给从事文书档案史学工作的人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文脉:我们的心灵史》,王充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推荐理由]纵览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华文化之所以连绵不绝,是因为其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气度和神韵;是因为无数先贤为传承文脉而始终坚守着正气、骨气和侠气。作为人文三部曲之一,王充闾以隽永的散文,叙述历朝历代仁人志士或叱咤风云,或跌宕起伏,或隐忍抱憾的人生际遇,以古人精神之火烛照今人之心灵,反思和叩问今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王充视子书为贤者的述圣之作,故在《论衡》中频繁以“传曰”引述诸子书原文,且统称诸子之作为“传书”。他以“传”称子的做法是不满于当时的师法博士制度,希望回归汉初“通古今”的博士传统,使诸子书知识重回官学。而《论衡》不属于诸子传书,被王充定为“造论著说”。他将“论”体置于五经之作、贤者之述后,对六艺之经、诸子之传展开“疾虚妄”,以此踵武史迁、刘向的群书整理之业。  相似文献   

16.
王充闾的<张学良人格图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以独特视觉,书写民族英雄、世纪老人张学良传奇一生的史学佳品.  相似文献   

17.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最早为“东汉说”,但由于对作为直接证据的“刊章捕俭”理解存有歧异,因而未能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东汉王充《论衡·须颂篇》有“人争刻写”之语,可作为更有力的证据。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多次引用东汉末年政论家王充的这句话.大概意思是,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从新闻的角度来说,要想写出有真知灼见、能影响读者判断的稿子就必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间去,搞调查研究,才能发现好线索,写出好稿子.  相似文献   

19.
王充(公元27—96年左右)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他的家庭,起先是农民,后来做小商販。到王充才弃商业儒,但他一生只做些小官吏,最高是揚州治中,也不过是州刺史的佐吏。王充的一生,政治上既不得意,生活上也十分困頓,但在学术成就上,却有着杰出的貢献。他的著作存世的有《論衡》八十四篇,佚《招致》一篇。另有《政务》,《譏俗节义》十二篇,《养性书》十六篇,可惜都早亡佚了。  相似文献   

20.
徐健 《津图学刊》2002,(3):53-55
辨别书籍的真伪是利用它们的前提,这个工作始于汉代,刘向、刘歆、马融,王充等人对当时书籍的内容、撰人和成书年代的考辨,倡导了疑辨之风,展示了辨伪的基本方法,为后世辨伪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