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2.
三年丧俗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期.从民俗视角来看,周人久丧,故武王因战事之需,为了等待诸侯前来聚会,将文王的丧期延长,遂成三年之丧.后在周公等人的推行下,三年丧得以在中国广泛施行.  相似文献   

3.
李洪君 《兰台世界》2011,(11):63-64
三年丧俗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期。从民俗视角来看,周人久丧,故武王因战事之需,为了等待诸侯前来聚会,将文王的丧期延长,遂成三年之丧。后在周公等人的推行下,三年丧得以在中国广泛施行。  相似文献   

4.
看到这个题目,请君不要误会,好像我是受了当下"读经热"的激励,赶时髦似的读起经来.不,不是这样的.事实上,我还是中学生时,就对历史以及"老古董"的书有了点兴趣,其中包括<论语>、<孟子>之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现如今流行的"丧文化"潮流的解析及思考,从而引申出"丧文化"在品牌营销中的角色分析,思考如何规避"丧文化"中的负面意义,利用其正能量与品牌更好地结合,充分发挥其在品牌营销及宣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亮阴"是《尚书》里一个难题,异文颇多,又与"三年之丧"起源关系"密切相关",所以连带"亮阴"探讨"三年之制"的文献颇多,可参看丁鼎《〈仪礼·丧服〉考论》相关章节[1]22,最近亦有学者结合出土文献对"梁闇"进行考察[2]1,不过这些对于"亮阴"训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目前,关于"亮阴"的释读大致有如下  相似文献   

7.
《韩诗外传》等典籍所载"三经之席"中的"三经",学界多认为是指三种经书。通过对上下文语境的考察,并联系孔子时代的实际情况,结合儒家经典系统的发展史,可知"三经"当指三根经线;"三经之席"即春秋时期士大夫所使用的用草或竹织成的三道编的席子。从礼的角度来审视"三经之席"的文本功效,可知此细节体现了孔子颠沛不忘礼的君子修养与临危不惧的圣人气象。  相似文献   

8.
随着丧文化在新媒体空间中的流行,刚成年的青年们已经成为了丧文化圈的主要成员。这些被大众称为"像花儿一样的"青年们为何会成为"丧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趋势?本研究试从成年初显期这个新角度去探索这些刚成年的青年人所面临的社会情绪问题,从而提出一些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9.
孙婧 《大观周刊》2011,(25):36-36,39
礼作为社会秩序的规范标准及道德修养提高的不二法门,在强有力的等级制度之下,把政治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监守与社会个体成员行为举止的规范化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整体,在宏观、微观上一周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孟子对墨子“兼爱”的批评,人们便通常认为儒家是讲“爱有差等”的,而既谓“爱有差等”即不是“博爱”。但事实上,如果儒家不讲博爱,则“泛爱众”之义为虚设,“博爱之谓仁”为无稽。本文对“差等之爱”提出了全新诠释,且认为在“恕”的意义上,“差等之爱”即是通达于“博爱”的根本途径,“差等之爱”的最终境界,即是无限宏大的博爱境界。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11):45-51
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文化现象需要技术、人文、社会等多维视角的关照。丧文化兴起的背后,既有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也有多种心理因素导致的亚健康状态。然而这两种考察维度,仅仅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在多种心态和情绪中脱颖而出,但从技术视角思考文化生产,则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并风靡一时。其中,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助力了情绪释放,社交媒体重建了"部落化"的丧文化圈,表情包UGC则催生了解构经典的丧文化狂欢。  相似文献   

12.
在儒家之“礼”的演变过程中,有着从宗教心理层面到社会意识层面再到社会无意识层面的过渡。作为“社会无意识”的一部分,这种超越了最初宗教意义上对心理威慑力及后来社会法制意义上对人的肉体行为强制力的“礼”才是儒家之“礼”的最高级形态,真正做到了使人“徒善远罪而不自知”,发挥出“礼”对人心统治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三礼馆为突破《三礼》文献阙如的困境,接受李绂建议,从《永乐大典》辑出大量佚书。这是第一次由国家力量组织并实施的辑录《永乐大典》佚书的实践,对四库馆的设立有直接影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跳丧舞揭示了土家人独特的符号化生存状态,在人与人之间隔膜日益加深、文化缺乏历史纵深感的“类像时代”具有独特的符号反思意义:跳丧的主体符号促成人与社会之间的深层互动,跳丧的客体符号促成自我精神与身体的内化,跳丧舞的行为模式符号体现了个人支配与社会支配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纲,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锤炼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侨批档案集中体现了华侨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芒和传统道德——仁义礼智信,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随着"葛优瘫"表情包的走红,"丧文化"逐渐成为2017年的热词。随后,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频频出现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引发了丧文化群体的强烈共鸣,成为青年群体中一种独特的亚文化风格。这种风格是通过"拼贴"和"同构"的手法,运用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达到了对现实社会中困境的想象性解决,是青年人对挫败的自嘲,是对"心灵鸡汤"的温和抵抗,他们以此达到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网络流行的“丧文化”具有习得性无助理论所阐释的表征,其心理诱因则来自生存环境和生活压力.除了颓废、麻木之外,“丧文化”同时也具有更为复杂的“亚文化光谱”,蕴藏着自我强化、狂欢、戏谑、抗议、消解、反思、自我否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丧文化也呈现了“反讽”的形态与功能,并把反讽指向了自身,形成了独特的“自我反讽”,从而成为当代青年阶层网络文化的公约数之一.  相似文献   

19.
"礼学"胎教思想是中国胎教思想的立论基础,虽然"礼学"胎教思想的主要目的是正礼及德育,而非追求医学效果,但它的相关原则与思想倾向却极大地影响了"医学"胎教学说。"礼学"胎教与"医学"胎教的内容相互交织、互为支持,共同构成中国传统胎教思想之主体。  相似文献   

20.
许可心  王彦丰 《今传媒》2020,29(3):80-82
"丧文化"是一种由新媒体平台承载传播,在当代"90后"青年中盛行的带有颓废、悲伤、绝望等情绪色彩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它反映出一种青年人所共有的精神特质。其广泛流行的背后既隐藏着一系列现实因素,又存在着多种心理诱因。如何理性审视"丧文化"的快速生长,探求社会飞速发展下青年人心态变化的根源,积极寻找"丧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结合点,以主流引支流,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