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阳波  凤鸣 《出版参考》2005,(11):25-25
西方人喜欢把一项重大事业的创始者称为某某之父,那么,谁是“百科全书之父”呢?研究百科全书历史的人说法不一。西方比较多的学者认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根据是:第一,他最早搞学科分类,把当时已有的知识分为理论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实践科学(伦理学等)和创造科学(诗学),而知识分类正是编百科全书的基础;第二,他最早概述人类已有的全面知识,  相似文献   

2.
李善兰是把西方数学全面地引入我国的第一人,是近代西方数学传播和研究的奠基人,在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同时还对中国传统科学有着深入地研究,通过翻译西方数学著作为中国数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数学的西化作了铺垫.本文分析了李善兰翻译数学著作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梳理了其翻译西方数学著作的主要历程.  相似文献   

3.
曾纪泽是晚清著名外交官,被视为我国第一个有史可载自学英语的人,丰富的英语知识使他能熟读西方英文书籍,开拓了他的视野,奠定了他作为职业外交官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明芬 《兰台世界》2015,(9):122-123
傅兰雅是有意识地、系统地从事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也是翻译西方著作最多的西方人。傅兰雅所翻译的数学书籍,对推动近代中国数学教育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冬 《大观周刊》2012,(37):335-335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在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在倡导“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今天,  相似文献   

6.
蒙田生于1533年,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  相似文献   

7.
一提起蒙田这个名字,凡是喜欢读随笔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的,因为正是这位西方古人开创了近代随笔这一不朽的文学体裁。他在波尔多古堡书房里撰写的三大卷《随笔》,虽经几百年历史的江河冲洗,依旧巍然屹立于世界文苑之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他的随笔,以其丰富的历史内容,渊博多趣的知识,娓娓而谈的文笔而为历代读者所赞赏,尤其是在文字中时而闪现的鲜活思想(有些甚至是超前的),使他仿佛就是活在我们中间的一位现代人。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美]M·克莱因著张祖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国际关系中的科学行为主义流派,笔者找了一些数学书来补充数学知识的不足。其中M·克莱因(Morris Kline)所写的《西方文化中的数学》让笔者颇有感触。作为一位最著名的数学史作家,克莱因先后写过《古今数学思想》、《数学——确定性的丧失》等著名作品。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一书中则向我们阐明了数学在西方文明中的突出地位。在前言中,M·克莱因首先阐明了他的写作目的:"本书的目的是为了阐明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9.
张艳娜 《大观周刊》2010,(46):44-44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t21—180年),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帝王”,在希腊文学和拉了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其伦理学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他关于生死方面的伦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张惠  刘学忠 《兰台世界》2016,(21):136-138
清朝同治五年十二月(1866),恭亲王奕訢上奏了著名的《奏请开设算学馆折》。这是一道开启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科技知识的平台、直接改变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科技理念、颠覆中国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的奏折,也是对于中国的数学教育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奏折。恭亲王奕訢在奏折中提出了把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与中国未来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深刻见识,提出了"识时务者莫不以来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据悉,金正恩于1997年至2001年在瑞士伯尔尼国际学院留学四年,同窗好友竞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儿子。很显然,先把儿子送到西方接受新思想教育,又把儿子送到国内军事院校进行教育,是金正日的一片良苦用心,这使人想起《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古代讲究“圣与贤,可驯致”,意即圣贤之人,可以教化而成。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托尼·施瓦茨把电视比喻为第二个上帝,他认为,无所不在的电视电波就像上帝一样,向它的信徒布施感情、知识、情趣和道德观念,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西方学者通过多年的实证研究,概括了电视的四大功能即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以及审美功能。随着消费社会的成型,电视的娱乐功能日益突显,娱乐至上成为一股世界性的风潮,电视似乎完全沦为大众娱乐文化的集散地。  相似文献   

13.
甘肃工业大学机械系副教授魏庆同最近指出,在宣传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时,很有必要澄清两种糊涂认识:一是认为把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引进来,会使西方的东西太多,不利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共产主义会越来越渺茫;二是认为无论东方西方,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未来社会的信息化、知识化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他认为,这两种不正确的看法在不少人中流行,但我们的宣传没有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声音     
《茉莉花》是众多民间歌曲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自打一位意大利的作曲家把它写进自己的一部歌剧后,开始为西方人所知晓。中国人一看,原来老外喜欢这,于是凡对外演出,几乎没有不演奏这个曲子的,今天是《茉莉花》,明天是《茉莉花》,你也是《茉莉花》,他也是《茉莉花》,好像中国再没有其他的好歌曲似的。 作为对外宣传的文艺工作者,理应把中国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尽可能多地介绍出去。可是不,他们眼里只有  相似文献   

15.
张立卫  马丽清 《大观周刊》2012,(32):213-213
捷尔仁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她才可以教育孩子”.我把它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也是二十多年来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灵魂.虽然这份工作辛苦责任大,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长大,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癔到非常快乐。所以我把它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快乐自己,温暖孩子。  相似文献   

16.
谁是“百科全书之父”? 西方人喜欢把某重要事物的创始者称为某事物之“父”。那么,谁是“百科全书之父”呢?西方比较多的人认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因为他为了讲学编写了全面讲述当时已有的一切学问的讲义。也有人说是柏拉图(前427~前347),他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有人说是斯彪西波(卒于前338年),因为他留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缩微化,是从一八三九年英国人约·本·Dancer氏把摄影与缩微技术相结合,发明了微缩摄影复制术而开端的。他把一幅20英寸的资料缩小到1/(160)、但当时没有和文献复制相结合。直到一九二八年柯达(Kodak)公司制成缩微摄影专用相机,文献资料复制才成为可能。把人类的知识记载在一定的物质材料上,是传递和交流知识的必要准备与前提。在人类文化知识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不断研究、改进并创新,才使信息的载体和记录方法得到不断进展,为人类记载传递知识带来了方便条件,也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江怡和伍晓明先生的对话是针对伍著《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而起的,对话的大背景是中西两种文明传统的比较,关键词是《论语》中的“微言大义”和西方基督教传统引发出的“他者”。我以为将大背景和关键词合在一起,可以用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西方文化中的“神人二分”作为核心议题标而出之。以孔子的名义产生经久影响的《论语》可以放在“天人合一”的参照系中来解读,一如作为西方文化经典的《圣经》可以放在“神人二分”的参照系中来理解。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那个“一”是一种“宇宙精神性的博爱”,它化生万物、长养万物.自然也包括人在其中,这样将其贯彻于古今中外、家庭社会及人伦自然,无处不见其和谐的统一性。而西方的神就是上帝,他创造了宇宙万物,为自然、社会和道德立法.他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创造者——“绝对他者”.宇宙万物既然是由上帝造的,那么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他者”之性.所以对待“他者”的态度既显示出自己的神性也显示出对待神性的态度,这种“显示”表达了西方人对神的创世奇迹的敬畏和末日审判时期待被救赎的恐惧。所以西方人对于“他者”具有复杂的情结,一般人取名多以“使徒”命之,如“保罗”、“约翰”、“彼得”等,就是那些我们耳熟而未详的哲学家如康德和列堆纳斯等.也都取名“依曼努尔”(上帝保佑之意)。更有趣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出了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伊德,他们的科学发现“颠覆”了“神人二分”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日心说颠覆了上帝于无中制造宇宙的概念,生物进化论颠覆了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制造人类的概念,心理分析颠覆了神赋灵魂以善性和理性的概念。这“三大致命性打击”将《圣经》从西方人哲学和科学的殿堂中请了出去,把它安放到教堂的经坛上,这样就区分开了知识与信仰、理性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却没有遭受《圣经》那样大的“磨难”,原因在于它不是从“绝对他者”的地位出发的,而是在知识(主要是社会伦理)和信仰、情感和理性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平衡。《论语》的价值不是靠神迹和恐惧来体现的,而是启发人直接参与其中,是人替天行道的过程,所以中国百姓的名字中有许多是表达自己言行价值的.而不是模仿圣贤之名,如“贵仁”、“怀德”、“中行”、“宏道”之属。所以,解读《论语》可以找一个反差巨大的参照系,如西方的《圣经》,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夫子的“川上之叹”和宋儒的“民胞物与”。单纯  相似文献   

19.
残缺的完美     
颖子 《新闻天地》2011,(4):59-61
她没有右臂,他没有左腿,有一天他们在大街上相遇,一段浪漫而又励志的故事开始了:她把他的臂当成自己的臂,他把她的腿当成自己的腿,两人融成一个新的生命体,用美奂美轮的双人舞《牵手》、《蝶之恋》、  相似文献   

20.
严复的最大成就在于提倡西学、宣传西学,是引进西方学术思想的巨匠。他认为治学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掌握逻辑学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他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把西方逻辑学介绍到中国。在翻译过程中他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西方逻辑学的理解和认识,并把逻辑学作为对封建旧学进行批判的思想武器,从而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