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政协宪草",台湾学者承认它的存在,认为其是1946年宪法的蓝本,而大陆学者对此并不认同,甚至认为所谓"政协宪草"是不存在的。考诸史实可知,"政协宪草"是1946年2月至4月期间,由国民党、中共、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方面的代表组成宪草审议委员会,修订《五五宪草》过程中,形成的一份讨论记录稿。由于"政协宪草"只是一份记录稿,因此当初中共和民盟不承认它具有宪法草案的性质。但是,1946年底国民党召开制宪国民大会时,又以"政协宪草"为底案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以来,当年宪审会的参加者先后公布过几个不同版本的"政协宪草",但学界的研究只注意到其中一个,实际上还有三个。这些版本内容具有一致性,和1946年宪法的精神也基本一致,但价值不同。应特别重视其中的"《再生》版"和"陈启天版",因为它们才是迄今为止"政协宪草"最恰当的版本。  相似文献   

2.
关于"政协宪草",台湾学者承认它的存在,认为其是1946年宪法的蓝本,而大陆学者对此并不认同,甚至认为所谓"政协宪草"是不存在的。考诸史实可知,"政协宪草"是1946年2月至4月期间,由国民党、中共、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方面的代表组成宪草审议委员会,修订《五五宪草》过程中,形成的一份讨论记录稿。由于"政协宪草"只是一份记录稿,因此当初中共和民盟不承认它具有宪法草案的性质。但是,1946年底国民党召开制宪国民大会时,又以"政协宪草"为底案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以来,当年宪审会的参加者先后公布过几个不同版本的"政协宪草",但学界的研究只注意到其中一个,实际上还有三个。这些版本内容具有一致性,和1946年宪法的精神也基本一致,但价值不同。应特别重视其中的"《再生》版"和"陈启天版",因为它们才是迄今为止"政协宪草"最恰当的版本。  相似文献   

3.
邓丽兰 《历史档案》2007,2(3):120-127
近代中国走向宪政道路是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结果,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其间扮演着重要角色。南京政府的制宪,是“九一八事变”后以知识界为主力的宪政运动推动的结果,以法政学者为主体的知识界踊跃参与各稿宪草的讨论①。  相似文献   

4.
崔学森 《历史档案》2017,(2):109-117
日本人北鬼三郎撰写的《大清宪法案》是清廷秘密起草钦定宪法草案的参考书目之一,俞江、尚小明和彭剑等学者围绕此书展开数次争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有"大清宪法案"全文译本和节译的1—4、8、10—11条法理说明档案,仔细研析,可以确定其进呈始于宣统二年(1910年),亦可窥见翻译者、度支部员外郎李景铭的制宪倾向。笔者复在日本阅及《大清宪法案》,将其与未定稿抄本《大清宪法案理由书》比较,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细读两书例言,可以澄清上述学者争论的"稿本"与"抄本"以及北鬼三郎是否为"著名宪法学家"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彬权 《兰台世界》2011,(12):59-60
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君权法定化、公民权利入宪化、本土文化和域外制度相结合以及带有“宪法”字样的宪法性文件,并对后来我国的宪法和宪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北鬼三郎撰写的《大清宪法案》是清廷秘密起草钦定宪法草案的参考书目之一,俞江、尚小明和彭剑等学者围绕此书展开数次争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有"大清宪法案"全文译本和节译的1—4、8、10—11条法理说明档案,仔细研析,可以确定其进呈始于宣统二年(1910年),亦可窥见翻译者、度支部员外郎李景铭的制宪倾向。笔者复在日本阅及《大清宪法案》,将其与未定稿抄本《大清宪法案理由书》比较,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细读两书例言,可以澄清上述学者争论的"稿本"与"抄本"以及北鬼三郎是否为"著名宪法学家"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君权法定化、公民权利入宪化、本土文化和域外制度相结合以及带有“宪法”字样的宪法性文件,并对后来我国的宪法和宪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沈钧儒,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沈钧儒"一生从事宪政运动",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民主宪治思想,是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旗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五石斋文史札记》(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一月一日 星五冬月二十五日 晴二九起草《滇语》得千余言。杨明照来,言殷桐前日病死。一月三日 星期 冬月二十七日 晴 草《滇语》千余言。一月四日 星一冬月二十八日 晴 草《滇语》干余言。招杨明照来谈,闻陈援巷被逮是一目晚问事。得孟劬两书辨《宋遗民广录订误》。松崎书嘱将元刻《欧集》送阅。  相似文献   

10.
吴嘉谟作为晚明科举士子中的一员,纂刻《孔圣家语图》不仅具有个人特殊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普适性,充分反映了晚明的社会文化风气。《家语图》初刻于万历十七年,后经吴氏增改,通行本方才付梓。在尊孔重儒、明黜异学的时代背景下,吴氏出于自觉的卫道精神及其欲借刻书以图仕进的私人因素,纂刻《家语图》便在情理之中,这对认识明代大量刊刻儒书的现象不无启发。《家语图》并非吴氏所标榜的“图按圣迹之遗,文仍王本之旧”,实乃吴氏拼凑而成,由此可窥探晚明刻书伪窃之风。是书刊成后,多有衍生本出现,并一直流行至今。一方面与世人轻信吴氏之言有关,更为重要的是此书具有一定的文献、艺术与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有《读红小识》、《犬窝谈红火《忏玉楼丛书》,均稿本,为吴克歧辑著的红学丛书,另有《仟王楼丛书提要》,亦为吴氏著,稿本。吴克歧,宇轩丞,吁胎人,生活于清末民国时期,写过小说,曾活动于上海。南京一带,现知有关吴氏的情况大致如此。然《忏玉楼丛书》所收书后多有吴氏题识,其中均署名作“忏玉生”,则仟玉生为其号,又署名等处除有针印“吴克歧印”和“轩丞”外,还有铃印“装孙”。“红楼梦里人”等,则嘉孙、红楼梦里人当为其字或别号。吴克歧癌嗜《红楼梦》,所著《犬窝迷话》云:“余作《红楼梦正误》及《…  相似文献   

12.
新书推荐     
《宪政爱国主义》作者:[德]扬-维尔纳·米勒出版:商务印书馆定价:28元宪政爱国主义,旨在提出这样一种理念,即政治忠诚应当被纳入到一套自由民主宪政的规范、价值以及程序当中。  相似文献   

13.
上海图书馆藏民国十三年(1924)刻《山阴州吴氏族谱》中有《古文观止》编者吴楚材、吴调侯二人的生平资料,涉及到生卒年月、父兄子嗣、生平履历及与为《古文观止》作序的吴兴祚的关系,对于《古文观止》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主要领导之一,为联大起草过很多公函。其中,致函教育部反对统一教材和考试,拒绝接受特别办公费,以及致函蒋介石主张实行宪政这三封信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抱经堂文集》汇集了乾隆间著名学者卢文弨的各类文章395篇,此外不少文章已经散佚,近年来有学者先后辑得11篇。今另辑得《祁阳陈氏重修宗谱序》《关中金石记叙》《休宁厚田吴氏宗谱序》《石研斋诗集序》《注颜氏家训序》《傍山亭诗草叙》等6篇序文。  相似文献   

16.
从戊戌变法以后,宪政就一直是国内外报刊热衷探讨的问题。改良派人士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不仅将西方的立宪制度条分缕析地介绍给国内读者,同时还将宪政文化作为一种国民常识进行普及和宣传。尽管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对君主立宪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对于以宪法实施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这一点并没有太多的异议。辛亥革命的结束无疑也结束了清政府立宪实践的可能,但改良派人士在宪政文化建设中的努力并非毫无"遗产"可言,至少在一些报刊的议政方式上已经将"舆论政治"变成了宪政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这不仅在新闻史上意义深远,也给现代政治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国风报》于1910年2月创刊于上海,作为一份旬刊,它  相似文献   

17.
吴嵩粱是清嘉庆、道光时期诗坛名家,时有“诗佛”之誉。吴氏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他所作的《石溪舫诗话》与一些论诗诗中。吴氏的诗学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本体论——注重诗家人品才气和创作论——注重学诗门径与诗歌之正,对清代诗歌与清代诗学研究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传媒》2000,(3):10-11
1988年 1月1日,《中国报刊报》正式更名为《新闻出版报》. 1月4日,新闻出版署要求对内部报刊进行整顿. 1月13日,新闻出版署主持召开了《新闻法》起草小组成立会,《新闻法》起草工作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证了《经义考》卷一百三十三“吴氏澂仪礼逸经”条所引“又曰”一段文字不是何乔新所作,而是程敏政所撰。  相似文献   

20.
在义乌市义亭镇白塔塘村村委会保存的民国癸酉(1933)重修的《塔湖吴氏宗谱》卷之六中,有一篇署名朱竹朋于清光绪己卯(1879)写的文章,题为《塔湖吴氏义民阵亡传》。全文约800字,记述了西乡民团与太平军于同治元年(1862)七月八日在江湾、崇山,8月在苦山、石塔、桥西、杨宅一带作战的情况、从文中可以看出民团缺乏训练、指挥无方和太平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