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燕宁 《兰台世界》2014,(10):126-127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一位仅以举人身份便可领军思想界、学术界的学者,梁启超将他冠之以“前清学者第一人”,他就是“西学中源”学说的倡导者戴震。  相似文献   

2.
梁宗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尤其在诗歌的翻译上,他"以质取胜"的翻译宗旨,更是让他走上诗歌翻译高峰。梁宗岱的英文翻译作品并不是十分丰富,但却奠定了中国英文诗歌翻译求"精义"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薛福成是近代洋务改革派、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著名外交家。作为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人物,他一生秉持"西学中源"说,有鲜明的思想特色。这一思想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充分自信,他认为西方强盛之由在中国有据可查,中国要做的是"考旧知新"。  相似文献   

4.
晚清徽州学者汪文台撰写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对《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的文字训诂、校勘讹舛、版本异同辨析、史实依据考证等内容作了新的补正和审定,首开学者对"校勘记"的研究之风。他汇辑七家《后汉书》,为后人提供了《后汉书》所缺失的珍贵史料,成为研究东汉时期历史的必备参考书。他编撰《红毛番英吉利考略》一书,对英国以及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政治制度、军事情况、财政经济、对外关系、文化宗教、民情风俗、行政区划、土特产品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当时学术界提倡放眼看世界的社会思潮相契合,展现了他持有开放的心态,被誉为学贯中西的"通儒"。  相似文献   

5.
苏雪晶 《兰台世界》2015,(9):116-117
被誉为"精于泰西之学"的李之藻以经世致用为思想指导,积极推动了明末清初一系列西学书籍文献的翻译工作,为西方近代天文、历法、地理、水利、军事、算学、理化、宗教、哲学等文明成果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费皖 《全国新书目》2010,(19):38-40
在20世纪的人文学者中,几乎无人能像他那样把学问做到浅近而平易,将"学人话语"化为"经世致用"的行动,而且以一生的心力,孜孜不懈地追求并且实现着"富民"的理想。他就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他际遇坎坷,矢志不移,侠骨柔肠,书生意气,95岁辞世,93岁以前没有停止过工作。且看他侄子的一段记述。  相似文献   

7.
1970年代末,对鲁迅的研究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而开幕戏,则是对"两个口号"的评价之争鲁迅是文学家,以杂文著称于世,但因时代的因素,被贴上"革命文艺的旗手"的政治标签,这个并非中共党员的人,就此拥有了巨大的政治"场域":自1940年代他在延安获得尊崇以后,他就不再是一个可以任学者自由评价的人,对他的作品的任何质疑,都涉及到革命文艺的方向问题,甚至还会卷入到所谓"两条路线斗争"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30年代,刘文典是一位很有名的教授、学者.1929年他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并在北大兼课.解放以后,他被聘云南大学,三尺讲台上,躬耕到老.有一次,学生向他讨教:如何写好文章?他信口说:"只须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  相似文献   

9.
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其提倡的"信、达、雅"的翻译观,影响深远。本文系统介绍严复的翻译思想,并对其有时代意义的翻译之路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的中西文化观的形成与他年轻时的成长与海外留学经历息息相关。他的中西文化观在中西文化交流日新月异的今天仍具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外传播"在中国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那么这个时常出现在各种著作、媒体或学者口中的"对外传播",究竟是个怎样的概念?本文试图对此概念进行探讨和辨析。一、研究者眼中的"对外传播"概念段连成教授是中国较早研究"对外传播"的学者,他在1988年出版的《对外传播学初探》一书中开创性地使用了"对外传播学"这一名词,他认为,"对外传播学是专门研究以外国人为传播对象的传播学分支"。曾任中国重要外宣媒体《今日中国》副总编辑的沈苏儒在1999年出版了《对外传播学概要》,他认为,"对外传播是跨国的、跨文化的、跨语言的传播,是针对外国人  相似文献   

12.
学者周国平先生说,他此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和写作。相对于教科书和专业书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有用"的书,周国平更爱读所谓的闲书,即"无用"的书。他觉得,"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对此,他说出一句惊世骇俗之语:"一个人的成长基本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13.
林高航 《大观周刊》2011,(21):52-53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海外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英独特的批评视角和诊断标准,给学术界注入了新的空气,也曾一度引起学术界的争论。实际上,他的这种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的文化价值观,他在政治上的偏见和他的西学背景有着密不可分关系。对时下批评家而言,夏志清坚定的新批评主义立场及其诚实的学术品格是值得深思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4.
朱枫 《全国新书目》2008,(19):64-65
一本不薄不厚的书在我手中翻看了许久,它让我与一个"纠缠着现代中国史,纠缠着艰难的现代化进程的"远去的学者,作心灵的交流。他温婉的微笑,他平和的神态,以及他轻浅通晓的文字,展露了一个博大的世界和悲剧式的人生,使我徜徉驻足于上世纪数十年间。这位学者就是号称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5.
何廉是民国时期中国四大经济学家之一,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经济学教学"中国化"的学者,同时也是最早将市场指数调查引入国内的经济学家,再加上他最早重视农业经济研究,并付诸实践,所以在当时中国经济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16.
王珩 《青年记者》2013,(2):30-31
新闻的本质就是说出故事,这乍看起来有些不妥,似乎与小说等虚构文体混淆了,但这是美国新闻学者富兰克林提出的全新的新闻理念。他认为,一个记者如果在采访中找不出故事,他就写不出好新闻来。细究他的观点,其实是站得住脚的,新闻面对的是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必然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倘以纪实笔墨加以展现,是完全可以的。富兰克林对他的理念作了如此阐释:"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从而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目  相似文献   

17.
“编辑学者化”还是“学者编辑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谷德润 《编辑学报》2008,20(5):458-460
"编辑学者化"的提法含有对传统观念的太多妥协,因而变得似是而非,故应代之以"学者编辑化"的新提法,对"编辑"重新定位,倡导学者办刊的新理念.学者办刊是确保刊物学术水平的首要条件,也是因应学术期刊专业化的趋势以及编辑在现代期刊中主导作用的需要."学者编辑化"同时也是我国新一代编辑队伍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8.
出版界"跟风出版"现象存在已久,以至许多人见怪不怪,几近麻木了。只是不久前发生的一场官司,又使这个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前些年,海内外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吴江创办了一座"太湖大学堂",系统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并授权复旦大学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他的讲授著述。由于融入了南老个人独到的解读,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幽默,所以他的书非常畅销。这一来,立即招来好多家  相似文献   

19.
<邯郸师专学报>创刊于1991年,2005年升格更名为<邯郸学院学报>.近几年来我刊以"弘扬学者精神.关注学术研究"为办刊宗旨,本着"人无我有,我有且优;他有我优,他优我新"的原则,精心打造了"学术名家研究"特色栏目.  相似文献   

20.
叔本华的一生饱受争议,其悲观的人生哲学更是被许多学者所诟病。但认真阅读后便能发现,他的悲观哲学是从很高的角度以客观的眼睛审视苦难,以唤起人们对其他同类以及生命的同情和宽容。而其人生哲学也被很多学者认为与东方哲学尤其是印度哲学不谋而舍。但深入研究发现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实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