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易代之际产生了我国历史上数量最为巨大的遗民群体.傅山的一生正是一代遗民生存状态的写照,从他在明亡以后的活动我们可以管窥清初明遗民活动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小辉 《兰台世界》2016,(8):109-111
月泉吟社是宋代遗民所创建的一个大型民间社团。它采用寄诗入社及诗赛化的活动方式,团结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遗民。这些成员忠贞不贰,以砥砺气节相尚,道德气概可谓光耀乎日月,故每当改朝换代之时,月泉吟社颇为后世遗民所仿效。  相似文献   

3.
马慧玲 《兰台世界》2017,(3):103-105
民国时期,由清朝遗民为主体所编撰的《清史稿》甫经问世便遭封禁,其主要原因是书中渗透着遗民忠于清朝反对民国的价值取向,而《清史稿·忠义传》即是这种价值观最鲜明的体现。中国正史历来有"为殉于王室者修传"的传统,清朝遗民所修《清史稿·忠义传》大量收入辛亥革命时期为清朝效忠死节者本是应有之义,然而遗民在此传中通过种种笔法及暗示,传达出其对前朝的怀念及对民国政权的敌视。  相似文献   

4.
西晋末年(303-317)以后,地处西陲的凉州地区因其暂安的社会环境,成为晋末文化存续之地.而凉州文学发展之主体,并非中原移民,而是本土乡里著姓.凉州本土势力之间互相依赖,其乡里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保证了凉州地区实现文化发展之自足.晋末凉州乡里著姓参与扶持了晋愍帝政权,这一政治活动,给凉州人造成了深刻影响,是其长期坚持西晋遗民立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受此影响,凉州地区的文学颇具遗民特质,保留了西晋时期的一些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5.
西晋末年(303~317)以后,地处西陲的凉州地区因其暂安的社会环境,成为晋末文化存续之地。而凉州文学发展之主体,并非中原移民,而是本土乡里著姓。凉州本土势力之间互相依赖,其乡里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保证了凉州地区实现文化发展之自足。晋末凉州乡里著姓参与扶持了晋愍帝政权,这一政治活动,给凉州人造成了深刻影响,是其长期坚持西晋遗民立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受此影响,凉州地区的文学颇具遗民特质,保留了西晋时期的一些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6.
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后一政权对前朝遗民的安置和处理往往不一.<史记>中的周朝和秦朝都有详细的遗民处理例子.周的政策较为宽松,而秦则较为强硬.同时,有作为民族群体的群像式描写,也有对个别突出人物的专门刻画.本文就<史记>遗民中的典型个例和群像描写入手,通过历史上连续性的比较,展示<史记>在这一主题上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很难用英文等西方文字翻译的词汇:"逸民"和"遗民"。依照通常的理解,"逸民者,殆指居清平之世而隐逸之民。而遗民者,则处江山易代之际,以忠于先朝而耻仕新朝者也"。当一个逸民固然不易,但做一个遗民似乎更难。因为这不仅要抵挡高官厚禄的诱惑,更要冒着杀身灭族的危险。诚如明遗民张宗子所言:"世乱之后,世间人品心术,历历皆  相似文献   

8.
徐燕琳 《文化遗产》2016,(1):137-149
移民、遗民、逸民历史和文化深厚久远。移民和遗民是岭南文化形成筑建的基石。宋末的崖山海战成为遗民精神乃至岭南文化的主帜,并经陈献章、梁启超等思想家凝炼升华。与遗民相连的逸民思想是岭南精神的一部分,由慧能的平等意识和边地超越,发展为石涛自用我法和陈寅恪对自由意志的追求。从思想史的角度看,移民、遗民、逸民和他们的思考及实践是岭南精神的基础,并从对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的追求,进而为对平等、民主、民权、国权的争取;从个体意识的体认,走向对思想、文化、制度的批判、改革甚至革命。岭南特殊的人文历史地理更激发了岭南人的危机意识、深刻反思和勇于担当。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在近代史上,自由意志之帜引领着岭南及中国的前行,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传递民族精神,承担起华夏文化的运命,而从广义上推动了人类对自由和发展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9.
苏歆  蔡之国 《东南传播》2022,(1):118-119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愈发生活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生存让老年人成为“前数字时代遗民”,而从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理论出发分析老年人在数字化生存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有助于为老年人实现从“前数字时代遗民”到“数字移民”的转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后遗民时代似乎意味着一个时代(遗民时代)的完结,其实却是完而不了,记忆书写的争夺持续不断。于是乎!慷概悲歌之吴浚,宋季降将吴浚;有廉直名之赵孟传,要友叛国之赵孟传……众多差异如此之大的文本竟重叠于历史的同一页,哪些才是历史的真实呢?  相似文献   

11.
明清鼎革之际出现了大批屈膝变节、出仕清廷的贰臣,在“忠臣不事二主”和“华夷之辨”的传统语境中,贰臣们的灵魂无时不在痛苦中挣扎着,与明遗民交游似乎成了一味自我救赎的“良药”。贰臣主动与明遗民交游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钦慕明遗民的人格气节,寄托自我残存的“遗民情怀”;二是主动为明遗民济困扶危,欲为自己“赎罪涤污”;三是欲与明遗民雅集唱和,共同怀恋“故国”,表达内心愧悔,以博得明遗民的谅解与同情。  相似文献   

12.
清初,甬上遗民一方面直接承袭宋元以降直至有明一代文人结社的风气,另一方面以结社的方式与如火如荼的抗清复明斗争相呼应,由此出现了全祖望所谓“甲申之后,遗老所会,林评事荔堂有九人之序,寓公余生生有湖上七子之编,高隐居鼓峰有万户之吟”的“诗称极盛”的局面。甬上遗民结社对清初浙东的政治、思想、学术和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地方文献散佚严重.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亦掀起整理明末清初地方文献的高潮.然而,明末清初易代之际有着鲜明的特色,即遗民与贰臣并存.故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容易出现偏颇,重遗民而轻贰臣.其实,贰臣文献亦颇有价值.因此,明末清初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在价值取向上应更广泛、更宽容,做到兼容并蓄,以期更全面地展示明末清初社会文化的原生态面貌.  相似文献   

14.
郎菁 《图书馆杂志》2005,24(10):64-69,36
清乾隆时被列入四库禁毁书目的,有陕西人所著三部诗文集:《溉堂集》、《槲叶集》和《弱水集》。其作者孙枝蔚、李柏、屈复,是清初陕西诗坛的中坚人物,其中孙枝蔚、李柏在遗民诗界也享有盛誉,屈复虽生于清初,因其同样强项不屈的民族气节,也被误归入明遗民,同出一脉的反清思想是三部诗集遭禁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抗日时期,爱国诗人柳亚子潜心致力于南明史的研究,整理有关史料,出版著作。他或分析明末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或表彰誓与清廷抗争的明朝遗民及明末坚持抗清的志士,或记载南明诸王的活动,或综述南明各方面的事迹,取得了累累硕果。以此作为抗战期间鼓舞士气、救亡图存的舆论武器。1952年,柳亚子等四位名士保护明代督师袁崇焕祠墓,正是他明史情结的印证。  相似文献   

16.
林时益是明末清初重要的遗民诗人,他的荼事诗既是其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明清易代之际明遗民生存策略与生活心态的映现,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交游广泛,他与新安众多遗民诗人的交往有着特殊的原因,出于精神上需要和对他们的支援,而又保持着恰当的距离。通过交往的考释,有助于解读施闰章心态及诗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当时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然而,公元500年左右,它却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多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1998年春节过后,忽然从新疆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人们在大漠边缘的米兰,发现了原属楼兰王国臣民的古罗布泊人后裔!他们真是谜一样的“楼兰遗民”吗?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清代绘画发展特点入手,阐述了清代著名的山水画"遗民画家"程正揆的画风、画艺,着重介绍了其主题性手卷<江山卧游图>,以及甘肃省图书馆所藏程正揆的一幅山水画.  相似文献   

20.
李永华  安雪 《图书与情报》2005,(1):90-93,96
文章述析了明末遗民画家陈洪绶绘制的《水浒叶子》、与《水浒叶子》有关的。叶子戏。《水浒叶子》与《博古叶子》的异同。以及明代《忠义水浒传》插图本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