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良林 《兰台世界》2014,(1):118-119
身处春秋时期的乱世,管仲深刻认识到朋党产生原因及危害,并提出了治乱在上、重礼守礼、立法严行、富国富民等防止朋党产生的相关措施.虽然管仲未能认识到朋党产生之本,但是达到了其所处时代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黄老思想是战国中后期"道术将为天下合"的典范。黄老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但为"法主礼辅",彰显了齐国文化重事功的精神。荀子受齐稷下学宫思想影响,也主张"隆礼重法",但其立场和根基是儒家,因此他属于"礼主法辅"。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可明历史得失,从黄老"隆礼重法"思想中吸取法律现代化的本土资源,对当下"法治中国"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婧 《大观周刊》2011,(25):36-36,39
礼作为社会秩序的规范标准及道德修养提高的不二法门,在强有力的等级制度之下,把政治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监守与社会个体成员行为举止的规范化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整体,在宏观、微观上一周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老马识途”意思是老马能认路,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的人熟悉情况,可以起到引导作用.语本《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日:‘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语见明·冯梦龙、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二十一回:“管仲进日:‘臣闻老马识途,无终与山戎连界,其马多从漠北而来,可使虎儿斑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宜可得路也.’桓公依其言……遂出谷口.”  相似文献   

5.
在对夏代和殷代发展总结的基础上,周公提出了"德""、礼"思想主张,其思想提出之后,周朝的统治者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识到鬼神世界的神权政治难以维系和保佑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逐渐开始专注于现实社会和体察民情的德治和礼制。孔子在周公"德""、礼"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进一步提出了"仁学"思想,为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本文主要分析了周公"德""、礼"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并探讨孔子对周公"德""、礼"思想的继承以及对"仁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北宋思想家和教育家李觏提出了"刑""礼"相辅的法制观念,其中蕴含有辨证法制观的进步思想,"一致于法"也体现了法律形式的公平,对我国法律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但是囿于时代的限制,本文将会对此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李鹏辉 《大观周刊》2012,(48):12-12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它以“和谐思想”作为自己在国际上的言行标准。随着孔子学院在各国的广泛开设,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从政治经济到历史文化,两国的关系渗透于各个方面之中。  相似文献   

8.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笔者从孔子的语言习惯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入手,试分析此章的阐释与其中"不如"的确切含义。认为"不如"应释"不及,比不上",而此章应释:"夷狄虽有君主,仍不如诸夏无君"。  相似文献   

9.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10.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纲,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锤炼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侨批档案集中体现了华侨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芒和传统道德——仁义礼智信,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12.
"礼学"胎教思想是中国胎教思想的立论基础,虽然"礼学"胎教思想的主要目的是正礼及德育,而非追求医学效果,但它的相关原则与思想倾向却极大地影响了"医学"胎教学说。"礼学"胎教与"医学"胎教的内容相互交织、互为支持,共同构成中国传统胎教思想之主体。  相似文献   

13.
赵静怡 《大观周刊》2011,(25):16-16,15
孔子思想是由“礼”到“仁”的演变路径。孔子在吸收和损益周礼备性原则的基础上,吸纳前人“爱亲之谓仁,利国这谓仁”的观点,把它周礼的基本原则联系起来,但又不囿于礼,坚持在更为广阔的人际关系中弘扬仁爱精神,并以此影响礼改造礼,最终形成了自己由“孝悌为仁之本”到“爱人”至“克已复礼”的仁论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以“仁”为本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和逻辑出发点,“仁”是“道”和“德”的集中表现.剖析孔子的道德核心思想,对于丰富新时代的道德教育研究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贾东超 《兰台世界》2011,(11):32-33
以"仁"为本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和逻辑出发点,"仁"是"道"和"德"的集中表现。剖析孔子的道德核心思想,对于丰富新时代的道德教育研究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店儒简作为孔子七十子及其后学思想文献的档案汇编,其中丰富的礼乐思想上接孔学,下启孟学,是继周代制度层面建构之后新一轮的礼乐同构。所谓礼乐同构是指礼乐在源流、功能、旨归上一致,礼乐相统一,是两者的结合,而不是同一,这是它们"求同"的一面;然而两者毕竟还有差异,使得各自成其为礼、乐,即"存异"的一面,二者"求同存异",可"相须而用"。  相似文献   

17.
李俊生 《大观周刊》2012,(32):232-232
在间接言语行为中,Leech和Brown&Levinson提出“越间接,越礼貌”的观点。尽管很多研究显示出于对礼貌的考虑是人们选择不同表达形武的原因.但是我们并不能把礼貌与问接的关系筒单归纳为“越间接,越札貌”。  相似文献   

18.
《韩诗外传》等典籍所载"三经之席"中的"三经",学界多认为是指三种经书。通过对上下文语境的考察,并联系孔子时代的实际情况,结合儒家经典系统的发展史,可知"三经"当指三根经线;"三经之席"即春秋时期士大夫所使用的用草或竹织成的三道编的席子。从礼的角度来审视"三经之席"的文本功效,可知此细节体现了孔子颠沛不忘礼的君子修养与临危不惧的圣人气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商业经营活动中的取予关系有诸多独到见解,形成了丰富的取予思想。本文以管仲为例,通过分析其“形予实取”思想的主要内容,揭示这一思想对现代市场经济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亚娟 《兰台世界》2012,(21):79-80
管仲,名夷吾,生于公元前723年,我国春秋时期齐国颖上人,管仲在担任齐国相国时,实施了一系列以经济改革为先导的改革措施,可说是春秋时期经济改革第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