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父职参与为特色的亲子类节目近年来火爆荧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不在于探讨父职参与对儿童教育的积极作用,而在于通过对几档亲子节目的解读,对"儿童"、"成长"、"教育"等既有观念进行教育社会学的反思,分析以如此这般形式呈现的亲子教育,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怎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代表,人工智能(AI)技术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许多行业和领域,教育就是其中之一。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1.0阶段将以"学生"为核心教育2.0阶段。这一教育阶段的核心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效果和效率"为考虑标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重新塑造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模式。因此,目前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发展和建设强国的需要。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从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支撑角度出发,研究国内外"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应用情况,归纳总结"人工智能+教育"的细分领域及应用场景,最后提出为适应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2.0阶段环境下的传媒教育,在新闻传播、艺术创意、设计、内容制作等传媒教育的变革和教育生态重构。  相似文献   

3.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清新雅致的育人环境、先进的现代化设施和高素质人才,是对大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以良好的文化环境为依托,以新生入馆教育为切入点,以课堂型教育为手段,以"读书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为载体,对大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邓香莲 《出版经济》2005,(10):74-77
目标市场的规模就是目标市场的读者规模.我们可以从"九五"末至"十五"末的学前教育在园人数、小学在校人数、初中在校人数、普高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以及整个高中在校人数出发,按照"教育出版为教育服务"的原则,根据教育部的"2010年发展目标",对"十一五"期间的教育出版市场规模做出简要的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5.
靳颖 《兰台世界》2017,(7):81-83
平民教育思想是"救亡图存"历史社会现实中民众追求国家独立富强的时代产物,是"教育救国论"在20世纪的延续。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是民国时期教育体系的创新,它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平民教育的根本宗旨,以"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为平民教育的基本模式,以乡村改造运动的十大信条为平民教育的指导原理。  相似文献   

6.
蔡红 《兰台世界》2012,(33):72-73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及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详细分析其"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以期为当今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当中国博物馆在"以藏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以研究为中心"向"以教育为中心"转变的同时,博物馆教育也正经历从"知识灌输"到"探索发现"、从"系统知识"到"经验和体验"的转变。在教育模式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博物馆多元化教育体系所需的教育文创产品研发设计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环。从互动式教育的配套媒介教具到教育文化衍生产品,是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升维思考拓宽了另一层教育领域的结果。教育文创的研发有助于教育活动的提升和传播。IP形象的设计、定位以及成果转化,是如今创意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机会,同时也是所有博物馆人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7,(12):96-101
面对多少有些"迷失"的新闻教育,《三思新闻教育》立足教育的本原,对新闻教育之正道展开了全方位、历时性的探讨,勇气非凡、意义深远。该书在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两大主题上,关注尤多。在人才培养方面,着重强调了新闻教育的"复位":以"健全人格"为本位,并提出了"健全人格"的四大标准。在师资建设方面,提出了任职院长的条件、留住人才的尝试等重要观点和做法。这些见解,并非空谈,多是经验之谈,对新时代新闻教育的改革创新具有导向性和借鉴性。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艺术教育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与信息技术强调实践和创造的本质有着极强的融合性。基于这种融合的可能性,我们尝试构建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艺术教育新体系,即以"人本"教育理念为核心、以"智能化"教育技术为支点、以"双核心"教育模式为成果的艺术教育信息化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刘荣 《兰台世界》2017,(7):73-74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关学"教育和"理学"教育的奠基人,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精力都致力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他的人才教育体系、实践论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反观当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可以从张载的教育思想中找到艺术教育的理趣,为现阶段艺术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史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郭冲 《编辑之友》2020,(9):101-106
清末民初,"记者天生""报馆教育胜于学校教育"等观念长期流行于报界,这对中国新闻教育的萌发及其合法地位形成冲击。为适应形势,以西方为示范,新闻学界通过对新闻道德的重要性、可规训性等方面的叙述,建构了一套新闻教育的学术话语,并试图以此对抗业学冲突之下报界实践伦理观念及其构筑的职业话语。从"记者不能由学而得"到"新闻教育赞成派之胜利",以新闻道德为依托,民国新闻教育走出了一条专业合法性建构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步入"赋能时代",用户在信息素养教育场域的角色正从"获能者"向"使能者"转变,对用户价值的理解正从"服务用户"视角到"用户赋能"视角转变。以服务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用户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用户卷入信息素养教育-用户信息素养涌现-用户赋能信息素养教育的运思逻辑阐述基于用户视角的图书馆信息素养获能格局演变,展示用户之于信息素养教育由被动性获能到主动性觅能再到能动性赋能之现实关系的转变,对用户之于信息素养的教育现实逻辑支撑、消减专业霸权、完善教育结构、构筑教育新境脉等赋能作用机理进行解析,构建用户赋能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生动力机制模型,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教育出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知识服务提供者,是助推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重创"教育培训机构的同时,也为教育出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契机.教育出版业应契合社会的发展,以高质高效的出版内容设计、便捷现代的数字出版建设,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服务,为建设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出行业力量.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新业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浪潮对研究生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也为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立足于卓越人才培养理念,重新审视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内涵转变,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内外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经验,基于"六位一体"重构适应新形势的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体系,为有效提升研究生信息素养水平提供有效路径及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蕾蕾 《今传媒》2022,30(1):134-137
大数据的思维与运营方式,对传统教育中的"教"与"学"产生深远影响,网络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这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背景下"教"与"学"的新特征,对新时期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归纳研究,探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2003~2012年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包含"回族教育"的研究文献为样本,以内容分析法对样本文献进行非介入性研究,通过分析样本文献的文本数量特征、发文作者、文本信息三方面,反映近十年来我国回族教育研究的发展动态与未来趋势,为今后回族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浪潮下,iSchool的兴起及其所代表的新型图情教育联盟模式成为全球图情教育的有益尝试,信息、技术与人构成了其教育理念的三大要素。文章首先以iSchool课程设置为依据,剖析了其信息、技术、人三要素的真实指向,并在国内外教学课程对比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锁定在"人"这一核心要素上,认为iSchool教育中对"用户关照"的重视恰恰是中外图情教育的差距。进而,从用户与受教者(馆员)两个方面对iSchool理念中"人"这一核心要素进行解读,强调承继iSchool"用户关照"理念的同时,我们还应在图情教育中加强对受教者(馆员)自然人、职业人、社会人等全方位"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马君武受自身求学经历和素质的影响,一生追求进步与爱国的教育事业。他所提倡的"学生要苦学,教授要苦教,职员要苦干"的"三苦精神"教育理念,为民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家庭教育为视角,将《颜氏家训》中除《终制》篇外的其余19篇内容加以提炼及梳理,认为其家庭教育内容主要有":孝悌仁义"的伦理道德教育"、明哲保身"的日常行为教育"、勤奋务实"的治学教育和"严谨考究"的语言教育四个方面。其中,伦理道德教育是基石,日常行为教育和治学教育是重点,语言教育是特色。其教育内容的特点是从生活实处着手,对子孙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家庭教育,从而达到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优化博物馆科普教育的结构,还可以深化、提高博物馆科普教育的内容和表现效果,能更好地诠释展览,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功效,有利于提高受众认知、思维和创造等诸多能力,推进全民素质教育。文章以"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南通博物苑为例,对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科普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发挥的作用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并给出了多媒体系统具体制作流程及相关案例,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