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从胡适生前面对罕觏之涉红资料——永忠"吊雪芹三绝句"秘而不宣为切入口,重考《红楼梦》在早期传播史上即存在版本"二元论"现象,即初期流布已有《红》系本和《石》系本两种本子:前者为雪芹家传本,题签曰《红楼梦》,以甲辰本、程本为代表;后者为脂砚们圈内传阅本,题签曰《石头记》,以甲戌本、庚辰本、戚序本等脂本为代表。现存《石》系本即所谓脂本,因传播频繁、燕石莫辨、残阙不一而讹误衍夺甚夥,亦有因脂砚们不甚了解《红楼梦》主旨和雪芹命意而自以为是的篡改和歪曲。有鉴于此,以第五回"悲金悼玉"、第二十二回宝黛钗谜诗为中心,以第十八回、二十一回、二十八回等异文为佐证,考辨《红》系本乃雪芹家藏原本,许多异文并非源自脂本,而是自成系统,进而揭橥两系本隔如参商,在钗黛形象塑造方面爱憎迥别,右钗右黛亦轩格不入,论辩雪芹笔锋含蓄蕴藉,虽以一字之褒贬而春秋大义在焉。  相似文献   

2.
《风月宝鉴》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乃因之。”红学界根据这条畸批从二十年代起就研究《风月宝鉴》,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认为《风月宝鉴》“竟是以薛家为主线的”①,有的认为“我们能够确定王熙凤是雪芹旧作《风月宝鉴》的第一女主角的话”,那么,贾琏“只有他才适合担任原《风月宝鉴》第一男主角”,②可见至今谁也没有研究出《风月宝鉴》的真面目。有的论者干脆否定它作为《红楼梦》初稿的存在,认为“雪芹曾有一本名叫《风月宝鉴》的书,乃是他弟弟棠村写的序”,所以“‘序’就是这本《风月宝鉴…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的父亲到底是曹颙还是曹頫,红学界迄今无解。自胡适1921年根据“曹贾互证”提出雪芹是曹頫之子后,大多数书都采此说,而胡适的推论方法本身并不科学。支持雪芹是曹颙之遗腹子者依据是曹頫1715年的《代母陈情折》,但不能提供确证“官州同”的曹天佑即史籍不传的曹雪芹。所以雪芹父亲问题自1931年李玄伯认为“不详”之后,一直是红学研究中的死结。  相似文献   

4.
    
我爱水。雪芹先生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将女儿比作水,是因为水是日月山川美秀之气所在。  相似文献   

5.
芹红新语     
一、“白雪歌残梦正长”——漫谈《红楼梦》稿本抄本及雪芹文物“文星陨处西山动,——灯火人间守岁声”!①一代文豪曹雪芹在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离开了人世。②——下一年初秋,雪芹生前友人张宜泉从居处海淀③去西山,凭吊雪芹故居,写了《伤芹溪居士》一首悼诗,中有“白雪歌残梦正长”之句。④这句诗里的“梦”宇,红学研究者认为与《红楼梦》有关联,而在诗句里用了“歌残”、“梦正长”字眼,可说异乎寻常,是否张宜泉在雪芹逝世半年后,就得知雪芹遗稿发生了意外之事?发此慨叹;还是寓有其他意思。观察一下时代背景:一是,几处记载,乾隆帝弘历曾“索阅”《红楼梦》槁;⑤二是,弘旿批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诗,认为“其中有碍语”;三是,脂评提到八十回后一  相似文献   

6.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原名霭,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出身于贵族世家。其曾祖父、祖父、父辈三代供职清廷内务府,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相似文献   

7.
<正> 《红楼梦》楔子肯定系曹雪芹创作,这是在脂批中明确指明的。针对“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一语有批曰“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狯之甚。”脂批中多次明点作者雪芹或芹溪之名,但有关《红楼梦》创作权的要算这一条最直接了。  相似文献   

8.
乾隆十九年腊月二十三日晚上,穷困潦倒又刚刚逝去爱妻的曹雪芹正想宽衣睡下,忽听阵阵叩门声,原来是他在江宁时期的挚友于叔度来了。叔度当年为朝廷在战场上打折了一条腿,被遣回江宁老家,因身残无以为业,前来投奔雪芹来了。挚友重逢,抵足长谈。交谈中叔度提到:‘城中富家子弟花十多两银子购买风筝,一只风筝够我一家生活半年了、”雪芹听罢寻思:我自幼喜欢风筝,且略通制做之法,起放之理,何不扎上儿只,叫叔度拿出去卖,换口饭吃?于是雪芹连忙扎了几只,果然卖了好价钱一缓解了老友的燃眉之急。这以后,他想方设法把风筝的扎、糊…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之梦     
樊杰英 《广东教育》2003,(12):53-5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个中味?”雪芹先生于《红楼梦》开卷处,便以知音难觅,更恐知音难觅而叹。雪芹之痴,可见一斑。而又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则可见其十年心血倾注于此书之心,可谓痛极、苦极矣。脂砚斋评曰“雪芹哭成此书”,此诚可信。《红楼梦》是悲剧,无可否认。读罢《红楼梦》,少有不掩卷慨叹者。或为宝黛爱情终成镜花水月所悲,或为荣宁二府盛极终衰所悟,又或为众女子(尤其是金陵十二钗)之风流云散、香消玉殒所叹。如此种种,亦诚然谓之《红楼梦》之悲也。然《红楼梦》之最可悲处,亦可谓《红楼梦》之最震撼处…  相似文献   

10.
红学大家周汝昌在《红楼花品》中写道:“雪芹原是处处以花喻人。名花美人的互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高级的审美观.极古老,极独特,极有意味。雪芹虽然处处创新,但对这个审美传统,并不目为‘俗套’.反而发挥以光大之。因此,我说不妨把《红楼梦》看作一部崭新的、奇特的、高超美妙的‘群芳谱’。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花品’.方觉既不‘失花’,也不‘失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