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话题作文训练三题一、晒根双休日,一位城里人开车带家人去郊游,让儿子认识认识庄稼,长长见识。突然,儿子扯着农民的衣襟喊了起来:“伯伯,看您不小心,把高粱的根锄断了!你是不是没有戴眼镜看不清啊?”农民直起腰,扶着锄把笑了,对小男孩说:我不是看不清,是故意锄断的。”说完转身问城里人:“你也不懂吧?这叫晒根,说起来就是折磨它,把它两边的根锄断,晒在日头下。过些时候培上土,高粱就开始疯长,拼命地朝下扎根。俺这儿是山区,一到夏天风大雨大,高粱没有结实的根,根本站不住。”看城里人恍然大悟的样子,农民又说:“不光是高粱,小葱秧也要摆在地…  相似文献   

2.
晒根     
城市人开车到郊外的田野上闲逛,除了有点想念老家,还想让儿子认认各种庄稼的叶子,能抓只螳螂什么的更好。没想到小男孩眼尖,扯着农民的衣襟喊了起来:“伯伯,你看你不小心,把高粱的根锄断了!这儿,这儿,那一排也是。只连着一点儿,你是不是没戴眼镜看不清呀?”  相似文献   

3.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粒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以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俯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相似文献   

4.
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爸爸一起乘火车到黑山的奶奶家做客。一路上空调都开着,但我还是觉得车厢里闷热闷热的。车窗外面,不时地看到农民叔叔、阿姨在顶着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我想:“他们可真辛苦呀!”到了奶奶家,奶奶忙得不可开交,又是杀鸡又是杀鱼,但是妈妈却说:“不用做这么多菜,我想吃高粱米饭,黑山的高粱米饭最好吃。”虽然我已经11岁了,可高粱米什么样都没见过,就别提吃高粱米饭了。我想,既然妈妈刚来的第一晚上就想吃,一定很好吃!于是我焦急地盼望着“晚宴”。饭终于好了,奶奶端上来一碗高粱米饭,我迫不及待地吃了几口。哎呀!…  相似文献   

5.
一次,我们听一位老师在教《高粱情》一课结束时,教师总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个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既然课文主要是写高粱根的特点,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高粱根,而用高粱情?”该老师始料未及,一愣,但迅即说道:“请同学们在心中默默地把高粱根和高粱情念几遍,体会一下,感觉上用哪个好?”学生默念默想之时,为老师思考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6.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播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撒到地里。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以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  相似文献   

7.
急中生智     
一位教师在快结束《高粱情》一课的教学时总结道:“这篇课主要讲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既然课主要是写高粱根的特点,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高粱根’。而用‘高粱情’?”该老师始料未及,一愣,迅速做出反应:“请同学们在心中默默地把‘高粱根’和‘高粱情’念凡遍。  相似文献   

8.
《高粱情》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通过描写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课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是一篇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教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以求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  相似文献   

9.
又见枫叶红     
秋天来了!秋风像一把神奇的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带来了秋天的凉爽。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你快看——农田里,水稻笑弯了腰,高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玉米乐得露出了大黄牙,农民伯伯不知疲倦地在这金色的海洋中劳动。  相似文献   

10.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相似文献   

11.
《高粱情》是一篇以物喻人的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透过对高粱形象的描绘,寄寓了对养育自己成长的高粱深深的赞誉之情,歌颂了在艰苦环境中顽强奋斗的坚韧不拔的品行。教学这篇课文,要紧紧抓  相似文献   

12.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粒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相似文献   

13.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相似文献   

14.
当有人问到中国有多少农民时,一般的说法是9亿人。这种说法对不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司的最新分析资料认为,所谓的“9亿农民”,是笼统地指“9亿农业户口”的人数。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一部份农民已经往城市转移,实际上只有7.97亿农民在农村,占总数的88.4%,另外1.05亿农业户口的人都住在城镇。事实上我国真正的农民只有7.97亿人。而这7.97亿人中,就业人口有5.23亿人,其余的2.74亿人是未成年的儿童和已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在5.23亿农村就  相似文献   

15.
秋天     
炎热的夏天悄悄地溜走了,秋天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了。秋天的天空更高、更蓝,朵朵白云轻轻地飘动。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空中飞,边飞边叫,好像在告诉人们:“秋天来了!”田野里的稻谷一片金黄,就像铺了一地的金子。秋风吹来,稻田掀起层层波浪。高粱、棉花和麦子也成熟了,农民伯伯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发展视野中的城市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城市农民工产生的制度前提,农村劳动力过剩以及农业比较效益低等因素促使农民走上进城"淘金"路.农民工不但为城市繁荣做出了贡献,对于农村的发展也功不可没.但农民自身的素质决定了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生活需要较长的过程,二元社会结构下的户籍制也将农民工拒之于"城市人"门口之外,因此城市农民工成了城市边缘人.变"城市边缘人"为"城市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城市化是现代化必经的一个环节;让"边缘人"成为城市人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冀鲁豫农民的离村与人口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农村,地狭人稠,生存环境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无论是由高密度向低密度地区流动,还是由农业向城市工商业转移,都是人口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冀鲁豫农民的离村,恰好属于这种运动。民国时期的冀鲁豫农民,在农村困敝的推力与城市工商业发展的拉力的综合作用下,纷纷离开家乡,或者奔赴地广人稀的东北,或者涌入充满诱惑的城市,从而对人口的地域分布与职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村游离出来的大批离村农民,自发地涌入城市,直接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最早自觉认识农民和农村问题重要性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成为我党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光辉典范。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一边从事农民运动的实践,一边进行农民和农村问题的理论探讨中,即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为核心的关于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完整科学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仍然十分重视农民和农村问题,他从农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的高度,论述了农民和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并在探索社会主义时期农民和农村问题方面,提出…  相似文献   

19.
以一位农民的个人搬迁史为例,展现了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在国家政策的变动下,实现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也实现着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身份转变,表明个体总是会在社会制度限定的范围内,在不断变革的新机遇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20.
城市草     
在城市里,看见草,人的眼睛都绿了。草在城市是珍贵的,点缀在风景区,犹如在硕大的王冠上镶几颗绿宝石。草在乡下是低贱的,七月的乡村,目光所及,草覆盖了无垠的原野。草是锄头的敌人,农民扛起锄头,干吗去?去锄草。农民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