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藏族的地理分布与人口特征1.藏族的起源与形成藏族是由历史上的吐蕃直接发展来的 ,藏族与吐蕃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两个名称 ,吐蕃是在青藏高原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一个民族。 7世纪初 ,吐蕃王朝建立 ,标志着吐蕃民族的正式形成 ,在以后的发展中 ,吐蕃又先后融合和同化了许多部落和民族 ,壮大了自己的民族成分 ,“吐蕃”作为民族名称在历史上一直沿用 ,直到民国时期才正式统一命名为藏族。2 .藏族的地理分布藏族的分布地区 ,主要有青藏高原地区的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 5个省区 ,解放后 ,这些地区建立了西藏自治区及 10…  相似文献   

2.
现代远程教育是促进藏民族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制约藏民族教育发展的客观因素 教育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状况与水准,不仅对本民族而且对整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对国民经济及文化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民族教育历来都是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民族主要分布在藏、青、甘、川、滇五省区.藏民族历史悠久,特别是宗教文化更是底蕴深厚,它强烈地影响着藏民族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这是客观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刘萍 《云南教育》2004,(20):44-45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2l世纪社会的发展需要,小学数学教育在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4.
略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蔡仲淑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总问题中最复杂的一个问题,民族问题所以复杂,不仅是因为民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历史的综合内容;而且还因为民族是一个人们共同体,涉及到语言文...  相似文献   

5.
谢建伟 《教师》2011,(12):21-22
[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突厥、回纥、吐蕃等民族悠久的历史,唐和突厥、回纥、棘羯、吐蕃、南诏的密切关系,唐对突厥、袜褐故地的管辖。(2)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历史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民族关系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相似文献   

6.
民族团结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我校自1993年招收西藏班,承担“智力援藏”的任务以来,一方面致力于藏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教育。几年来,我校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走出一条促进民族团结的成功之路。一、宣传国家民族政策,积极培植建立民族友谊的健康土壤。坚持国家的民族政策,学习孔繁森,办好西藏班,这是我校接受任务以来的庄严承诺。学校通过校职工大会和学生大会,班主任通过班会,讲述西藏的历史和现状,回顾汉、藏之间的友好交往,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积极培植建立民族友谊的…  相似文献   

7.
国情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也特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国情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一个国家现行的社会性质和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科学文化发展状况、人口状况、国土自然资源状  相似文献   

8.
东乡族妇女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乡族妇女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思考苏依拉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又是决定社会兴衰的因素之一,社会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它既促进又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中国是一个具有56个民族...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保护和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以勤劳、勇敢和智慧,形成了多姿多彩、独具魅力的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藏医药的起源同藏民族的历史一样久远,藏医药的文化内涵深深植根于整个藏文化的母体之中。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纳藏、纳白关系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唐代麽些所分布的地区处在唐、南诏、吐蕃三个政权之间,成为三强逐鹿中心。本主要论述在这动荡多变的政治环境中,麽些与吐蕃、南诏之间的政治关系,以此来说明:唐代麽些与两的关系,在当时或后世都对纳藏和纳白的民族间的交往和族际关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民和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的民族自治县,民族教育的发展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改善贫困落后面貌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各少数民族在经济发展、历史化、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教育发展并不平衡,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而民族教育又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的快慢,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香格里拉县是滇西北一个边远贫穷、以藏民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贫困县。藏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智慧。藏区教育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是,香格里拉县藏区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教育水平比较低,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一、藏区教育状况历史上,藏族是一个有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据《迪庆州教育志》记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人类自身发展和延续的需要。《国语》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生活的老师,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是因为人类能继承历史遗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不学历史,不继承历史遗产,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将永远停留在野蛮状态。同样,不坚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不坚持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同样是岌岌可危之事。  相似文献   

14.
图片上的历史 刊登历史图片,并用简练的文字加以介绍。 笔随心舞 刊登关于人文历史和历史教育的反思性杂文、随笔、小品。 环境与课程 课程,说到底,其实是根据社会需要而组织的知识。教育原本就是学习者与环境的“共舞”。教育忽视环境与社会忽视教育,是一体两面的同一悲哀。换句话说,社会对历史课程的取向是复杂的,因而建构课程不能无视社会环境。无疑.体现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意志,是课程始终必须恪守的根本原则,所以历史课程把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也是天经地义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和现实都在告诉我们,教育是国家昌盛、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基本手段,而民族教育是每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整个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发展民族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是落实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更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地区共同繁荣稳定的客观需要。本文试图对现阶段民族地区教学中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16.
<正>西藏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地区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旧西藏的藏民族基本是全民信教。在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实行宗教与政治分离、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宗教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上还是社会生活中,宗教已经渗透到藏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藏民族中除党员和公职人员外,许多人还是信仰宗教,宗教在西藏的影响仍然深而广。西藏高校的主要生源是藏族学  相似文献   

17.
电化教育促进我国藏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杨改学(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兰州,730070)一、我国藏族地区教育的现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藏民族聚居地,主要集中在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等五个省(区)。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非常重...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教育文化,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教育文化是一个历史事实,与教育活动相伴相生,与各民族的生存环境相关。因而,可以说,教育文化早于教育活动。本文从教育文化的含义、内容、特性和功能四个方面阐述教育文化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积淀。不同国家和民族,其教育事业发展不同,主因就在于教育文化不同。中国的教育事业有别于其他国家,原因即在于教育文化的差异。深入分析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教育文化的产生、特性、演进规律,对于改进教育、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吕型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历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历史教育对一个人的形成,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对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志兴 《南昌教育》2006,(11):32-32
南昌十七中是江西省唯一举办有内地西藏初中班的学校,学校现有9个西藏初中班,340多名藏族学生。教育援藏,开办内地西藏班是中央一项重要的举措,这有利于打破西藏长期封闭的办学环境,有利于西藏学习其他民族办学经验和文化科学技术,有利于加快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就如何借助历史教学加强藏班学生的“历史认同”教育、落实国家教育援藏政策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