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涛 《世界文化》2023,(8):26-29
<正>德国艺术历史学家汤姆·霍勒特(Tom Holert,1962—)曾在《艺术论坛》杂志上写道:“艺术来源于研究。”他的观点得到了一些艺术评论家的认可和肯定。有业内人士在回顾2009年哈瓦那双年展时认为,研究性艺术是西方艺术双年展的标志性特征。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开始关注研究性艺术。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艺术院校早在20年前就已为研究性艺术开设了相关项目和机构。1997年,赫尔辛基的美术学院设立了艺术博士学位,此后设有艺术博士学位的国家逐渐增多。世界上一些知名策展人也都举办过大型的国际研究性艺术展。  相似文献   

2.
举世闻名的六朝古都南京,以其璀璨的历史文化与强烈的现代文明,培育出了一枝鲜艳夺目的艺术之花——南京小红花艺术团.10多年来,这个艺术团在发展中国少年儿童音乐舞蹈艺术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成果斐然,名闻遐迩.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7年的南京市少年之家小学生课余文艺演出团.1979年经南京市政府批准,南京市文化局在这种课余演出团的基础上,创建了南京小红花艺术团.该团又称艺术小学,是一个集文化教学、艺术教育与舞台表演于一体的专业少儿艺术团体.全团现有从7岁到12岁的学生近80名,艺术和文化课教师约20名.经严格考试录取的这些学生实行寄宿制教育,每天有半天的小学文  相似文献   

3.
自2007年10月首届上海电子艺术节开展之后,电子艺术展演即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因此系中国首次举办如此规模的电子艺术盛会。不仅展示外国艺术家的新作,且汇集中国艺术院校如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及其他艺术家在电子艺术领域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大型艺术展览《法国时尚100年》干10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以来,不仅吸引大量对法国设计关注的专业人士和艺术院校师生;且因其展品贴近生活而引起百姓的浓厚兴趣。据悉,该展开幕以来,日均观众量三四千人,周末甚至超过6000。其220余件作品占据了3600平方米的展场,类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和扶植政策,儿童艺术教育前景很不乐观。一场名为"我的孩子能行"的展览希望借展出24位当代著名艺术家儿时的作品来强调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家不是一出生就具有艺术天赋和创作能力,但他们大多数在儿童时期就已显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好奇心、观察力、探索精神和审美个性。儿时的艺术经历为他们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展览承办者"艺术计划"组织一  相似文献   

6.
<正>1976年出生于密歇根州卡拉马祖市的艺术家Titus Kaphar,着迷于以艺术形式来"重建"历史,并形成了他独有的风格。Kaphar曾凭借优异成绩从耶鲁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其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在纽约和康涅狄格州之间来回切换穿梭。纽约以其光怪陆离的都市感给他提供保持先锋触觉的可能,而相对沉静的康涅狄格则为他延续了历史的底蕴。他在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开过个展和联展,在纽约有自己的工作室,其创作的作品包括设计新不列颠博物馆、西雅图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馆博物馆等。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文艺资助体系是一个犹如迷宫般的网络:税收政策、立法配置、遗赠物、有限制的捐助、教育指令和社交议程……政府机构体系包括市、县、州、区和联邦各阶层的协作,十分复杂。本文旨在探究和描述美国如何依靠艺术资助体系,促进其艺术创作和保持艺术传统的。  相似文献   

8.
<正>家训是我国传统家族教育中特殊的形式,是我国古代家族长辈为子女而专门撰写的文献。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为了家族的兴旺发达,各家族都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家训作为家族教育的文献载体,在家族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有着丰富的家训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理和挖掘,以为当今教育提供有益的历史借  相似文献   

9.
文化培训业:所谓文化培训业,是区别于国家义务教育事业体制,以提高个人文化艺术和科学道德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成人职业培训、终身继续教育和青少年艺术素质培训为基本内容,实行市场或半市场化运营机制的文化培训服务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全民教育基础薄弱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教育需求旺盛的国家,文化艺术培训业确实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有经济学家指出,我国95%以上的行业和产品已基本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惟独教育远远未满足需求,仍是卖方市场,英语教育尤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语境占优势的情况下,英语作为交流与沟通的工具,获…  相似文献   

10.
在震动之后     
从《吉尔伯特和乔治》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至今已整整13年了。吉尔伯特和乔治当年在中国办展时,中国的艺术院校并不教授表现主义之后的艺术,我们对当代主义的了解通常来自那些廉价印刷的黑白图片和并非准确的翻译。大部分中国艺术家和批评家都是在这种误读中开始自己的当代艺术实验的,由此便不难解释为何中国当代艺术在1980-1990年间能够迅速地重演了一遍西方现代艺术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有机会常和吴冠中先生在学术上交流,包括公开场合的讨论和私下的交谈。他的为人和他的艺术,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从中受到许多教育,也引起我的许多思考。吴先生走了,我心里非常难过。让我评价吴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贡献,说老实话,很难。因为一个人的成就和贡献,不能靠同时代人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而要经过历史的沉淀。  相似文献   

12.
逸品之李津     
<正>李津这两年连续获得三个全国性的奖项,2014年的10月份又在香港苏富比推出绘画与雕塑的个人展览会。他的艺术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与喜爱,特别是专业画家的推崇。在中国绘画的鉴赏中有一种审美的方法,那就是将画作分为能品、妙品、神品与逸品。其中能品讲究趣味,妙品追求灵气,神品注重学养,逸品飘忽无法。在近代的绘画中只有黄宾虹似乎可进入逸品的名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位从未入正规艺术院校学习的画家,陈政明的绘画资质属于通融万物,为我所用的类型。他曾以文学少年自居,尽管未能在文学路上走下去,无形中却储备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为他日后的绘画艺术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画坛,周世麟未必最出名;但在中国美术界,他却是最具独立学术创见性的艺术精神、文化意识和超验意识的画家。周世麟骨子里有一种冲破艺术藩篱的原始欲望。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17,(2)
<正>唐代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这一时期的铜镜质量上乘,纹饰丰富,铜镜艺术发展到达了新的阶段。到了宋代,铜镜装饰发生了重要变化,胎质粗糙,镜体轻薄,题材集中且变化不大,还有相当多的素面铜镜。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唐代是铜镜发展的高峰时期,宋代则是铜镜的衰落时期。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热展"来自肖邦故乡的珍宝:15至20世纪的波兰艺术"。本次展览的展品包括绘画、雕塑、丝织品、金银器、招贴画等多个艺术门类的精品近350件。招贴画是其中一大亮点。有着"街头博物馆"之誉的招贴画(即"海报")出现于19世纪末。开始只是单纯的广告,而后随着其宣传力和公众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吸引了大量专业设计师加入制作,甚至政府也将其视作政治宣传物。波兰的招贴艺术尤为著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波兰招贴画的黄金时代。以华沙艺术学院(The Warsaw Academies of Art)和克拉科夫艺术学院(The Krakow Academies of Art)为代表的学院派传统日渐形成,世界第一座招贴艺术博物馆——华沙维拉诺夫招贴博物馆建立,出版、收藏、展览(国际双年展)体系的完善......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1968年,Keith Sonnier(1941—)首次在作品中加入了霓虹灯元素。他将弯曲的灯管中加入有色气体,挂在钉有薄纱和绸缎的墙上,显得散乱脆弱。这幅被命名为"织物与霓虹"的作品曾在新奥尔良艺术博物馆中展出。当时有人甚至担心馆中的通风系统会将它吹散。纽约的帕里什艺术博物馆曾经在Sonnier的家乡路易斯安那州就利用霓虹灯来表现艺术家对形式、空间和交流的探索带来的反响进行过调研。相较于近期其他艺术家更加大众化的霓虹灯作品,那次展览题为"直至今日",意在重新审视和评估这位被忽视的先锋艺术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淮茗 《华夏文化》2010,(3):37-38
<正> 中国戏曲形成的时间虽然较之小说要晚很多,但它同样有着悠久、丰厚的文学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品数量众多,并出现了像《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样的名篇佳作,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并不亚于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最具群众基础的一种艺术样式,戏曲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内容及形式也随着时代文化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正1935年,朱谦之在所著《文化哲学》中第一个在中国明确地提出"文化哲学"概念,从哲学的高度对相关文化问题进行了辨正,其目的在于"说明文化的本质及其类型,对于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各种知识生活,均加以根本研究,又分析文化之地理上分布,以明中外文化关系及本国文化之新倾向,并谋建设未来之世界文化"(朱谦之:《文化哲学》,《朱谦之文集》第六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在近代文化思潮的  相似文献   

20.
<正>19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丹纳,曾经有这样一句评价:佛兰德斯只有一个鲁本斯,正如英国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其余的画家无论如何伟大,总缺少一部分天才。追梦旅程16世纪后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经历了"前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和"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存在的鼎盛期后,渐渐意兴阑珊,露出将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光景,时代呼唤新的继承者出现。于是,巴洛克艺术应时而生。这种新兴艺术同样诞生于意大利,教会和皇室贵族是其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