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核心。在思考中国现代价值观问题的时候。不仅考虑价值观的现状,也考虑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或价值系统作为支撑,更考虑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特别是价值观或价值系统方面的贡献,那么和合的重要性及其地位将更加突出。因此,传统和合思想需要承接,更需要发展与突破。 一、传统和合思想的现代承接与突破 中国文化在近现代受到全面的冲击,传统的和合精神在总体上也曾被遗忘、曲解与否定。但是,和合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普遍性原理和最高的价值原则,是不会被湮没的。因而,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经营中的难点和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中国的企业需要重视市场营销,需要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能力,从而也就需要高水平的市场营销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应重视开展市场营销教育,为企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市场营销人才。  相似文献   

3.
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现代文明,就需要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族性格与传统文化,需要充分重视和发扬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长期影响和熏陶着我国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今天,我们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  相似文献   

4.
“经传分治”是郭沫若研治《周易》的重要方法,具有超越前代的眼光与视界,成为推动《周易》研究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重要引导力量,并为《易》学研究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郭沫若“经传分治”治经方法的学理基础与文化根脉需要系统把握,对其依靠主观臆想、“精神考古”得出的某些结论,则值得进一步的审视与检讨。  相似文献   

5.
再读梁启超     
雷颐 《寻根》2001,(3):19-27
现代中国面临政治、经济、社会和化的全面转型,这是历史转折的时代,也是需要巨人、产生巨人的时代。梁启超,便是这个大时代产生的巨人,对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梁启超其人其事,人们研究确已多多,但正如对经典作人们总是一读再读、辄有新获一样,粱启超也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相似文献   

6.
1992年12月,香港法住学会的霍韬晦会长,在杨钊董事长的旭日集团的独家赞助下,于香港及时地率先召开了“东方文化与现代企管国际研讨会”,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1995年11月,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与香港法住文化书院等单位,在杨到先生的积极建议下,于惠州市召开大型的“中华文化与现代企业研讨会”。这次的盛会,无疑是对上次会议的继续与发展。我在前次会上向大会提交了一篇《老子的管理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的论文,这次又提交(“有无相生”的经营之道——再论老子的管理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的论文,以向各位学者请…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动物的生存需要消耗,而且,他们也知道挑选更可口的食物,营造更温暖更舒适更安全的巢穴,然而这只是出于它们生存本能的需要。人类的消费行为则不同,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抓住和诱导人们的文化心理越来越成为现代广告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将龙凤的文化作为历史、考古或神话学的研究对象,是近代学科知识兴起之后的产物。近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舶来,使中国学界对传统龙凤观念起源的解释成为兴趣焦点之一。大量社会进化论、人类学等似是而非的概念被翻译引进,再加上现代民族国家战争与动员力的需要,"龙凤"不但被赋予了按照不同现代人群需要所重塑的社会学标签,也在相当程度上被打造为一尊现代国族神像。本文尝试摆脱一系列关于龙凤观念"层累地"现代迷思,去探讨以考古、传世文献等实证资料研究早期中国龙凤图像及其观念起源、演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认知和审视,发展中的建筑教育既要同步于开放的、多元化的建筑设计理念,也需要蕴育深刻的文化自觉。基于现代建筑教育的文化反思,解析建筑教育与文化自觉的关系,通过转变意识、改变方法以及更新内容实现建筑教育的文化重构,以适应现代建筑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艺术展在柏林亚太周的“中国节”上引起轰动。展览的名称是《生活在此时》,近3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上百件绘画、模型和音像作品,布置在汉堡火车站博物馆的10个展厅内。开幕式当天细雨霏霏,冒雨赶来的柏林观众挤满了博物馆上百平方米的大厅。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生活在此时》的策展人之一范迪安,在欣喜之余向记者畅谈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缘起和走向。范迪安说,文化生态环境对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直接受外国影响,从具象到抽象,从平面到立体,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断丰富。到了90年代,我们的文化自主性开始增强。但如何把一个健康、真实的中国现代艺术介绍到海外还有一定的难度。西方社会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了解和认识不仅不足,甚至偏颇,有些国外策划的展览,有意识形态的趋向,偏爱激进、极端的作品,没能与我们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本次展览,是中德双方策展人首次合作,共同商讨选题,共同挑选作品,在以“现代艺术之都”闻名于世的柏林展出,而汉堡火车站博物馆又是现代艺术大师云集的地方,这标志着中国现代艺术与世界良性对话的开始。范先生继续谈到,不仅国外,包括中国国内对现代艺术的认识都存在一些模糊概念。人们都认为“现代艺术”是个敏...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与现代企业管理李邦国孔子之世的春秋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也是我国各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大发展的时代。由于普遍推广了铁器和牛耕,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出现了大量剩余产品,需要进行交换,"工商食官"的格局随之被打...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社会变革的激荡中,各种家庭问题随之而生,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已是势在必行。党的十五大把家庭美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然而,从道德发展来看,现代家庭美德既不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摈弃以往的道德成果凭空而生,只能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对传统家庭美德的继承、发展、改造、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就有一个如何认识传统家庭美德,又如何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一传统家庭美德贯穿于古往今来我国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总的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首次对儒家“礼”的现代管理功能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把儒家的“礼仪”化应用到现代管理中,使之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应该是研究儒学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此,本从约束与规范,正身与自律,自尊和尊重他人,和为贵,传递企业信息和传播企业形象等五个方面讨论了儒家“礼”的现代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吴光兴 《中国文化》2004,(21):135-144
方东美(1899-1977)长期在中央大学、台湾大学等校从事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教学,同时,又是一位立场鲜明的哲学家。他兼通中西哲学,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体系,并创造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对原始儒家的研究,成一家之言,在现代儒学学术史与现代哲学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本文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诗歌需要迎接新挑战。我们正处于新世纪之始,这在过去往往标志着艺术的新起点。庞德和艾略特在20世纪头几年发起过现代派运动,其号召性作品就刊登在《诗刊杂志上。19世纪初,确切说于1802年,华兹华斯以其再版的《舒情歌谣集》开启了浪漫主义诗歌时代。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性文化传统具有三大鲜明特性:后古典而非古典;杂种而非纯种;远缘杂种而非近缘杂种。从鲁迅等对中国现代文化传统的认识可见,我们只能生存在现代远缘杂种文化中。中国现代性需要探索把远缘杂种性与后古典性结合的道路。殷海光和李泽厚的主张在承认中西有别的前提下寻求中西融汇,但却把中西截然分开再合起来,无法为中西融汇提供充足的理由。今天建设后古典远缘杂种文化需要打破中西、古今分别而考虑多维度融汇与建构,即器道互融、法治情润、人权民本、以义活仁、兴辞立诚、散线化乐。  相似文献   

17.
汪荣祖 《中国文化》2004,(21):104-121
导论:“现代性”(modernity)一词与“现代”(modern)、“现代化”(modernization)、“现代主义”(modernism)在各学科用之甚广,下易界定。西方中古时代约六世纪时,始出现“现代”(modemus)这一名词,产生“现在的时间感”(modernitas),以及“现代人”(moderni)的意识。现代意识必然与“古代”(antiquus)对称而意义相反,与中国的今古观,心同理同,  相似文献   

18.
似乎已有一种共识,那就是新起的印刷媒介(尤其是报纸杂志)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和民主制度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推助之功。本尼迪克特&;#183;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指出“‘印刷资本主义’(printcapitalism)的出现,一种新型的权力被投放到世界上来,这就是大众文学(mass literacy)的权力,印刷资本主义有效地排除了人与人以及群体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的需要,从而使得民族亲和性规划(projects of ethnic affinity)的大规模  相似文献   

19.
吴宓与中国传统文化韩星,仵埂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位名副其实的"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就是吴宓先生。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口号的实质是试图从思想上挖去封建专制的根基。但也不能否认,从这一口号导致的对传统文...  相似文献   

20.
晚清新名词的引入是中国语言文字体系现代转型的重大事件。它表明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价值与人们的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的程度,也表明了其时语言文字发展的现实情况与水平。在众多反对声中,新名词的使用逐渐获得合法性,代表了近代以来文言的浅近化发展方向,改变了中国既有书面语体系的面貌,是五四现代白话文产生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