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为本.现行的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忽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现象.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正确引导并努力实现大学生的需要作为德育的立足点,实现"学校人"与"社会人"的同构,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应用."以人为本"在学生政治工作中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以学生为本".注重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社会规范与激发创造的双向互动等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公民:“以人为本”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中,关于主体的问题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以人为本"的人应当定位于公民."公民",其外延更为宽广,内涵更加丰富.将"以人为本"的"人"定位于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势所趋.其实践价值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有利于加强监督、从严治党,防止将"人民利益"虚幻化;也有利于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公民义务的履行,促进其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离开人的发展谈发展,这样的发展毫无意义也根本无法实现.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中,"见分不见人"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以"考"为本的教育痼疾仍旧令人担忧,其根本原因是人本缺失.因此,要使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推行素质教育,倡导人文关怀,弘扬主体性德育.  相似文献   

5.
弘扬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主体性德育顺应了时代要求,坚持了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主体性德育的理论依据,并且指导着主体性德育适应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艳秋 《文教资料》2008,(29):94-96
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应凸显其"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主体性理念,以摆脱实效低下的局面.人性化理念要求道德教育走入青少年的生命世界,关注他们的需要和人生体验,从"物化"向"人化"转变;主体性理念要求教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角色定位、对话形式的重新建构、教育活动的合理设计、开放性教育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实现道德教育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辩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特指"现实的人";充分发挥"现实的人"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不断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和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为本,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要大力张扬其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和提升人的价值性目的;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现代性和人性化超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一向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更是赋予人的主体性以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们必须在政治体制、民生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凸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关心理论主张"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主体性和差异性,强调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作用,体现生活性.这些与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知识、情感、态度的三维教学目标颇有相似之处.本文以诺丁斯的关心理论为切入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试图构建一个以"关怀"为主要特征的课堂,这个课堂中知识是动态生成的,师生主体性是充分施展的,课程是根植生活的连续性的.  相似文献   

10.
从学科建设的视野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这一课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显而易见.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进行研究的教育观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设立的同时,研究并建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有利于克服依附性教育或客体教育的弊端,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引导人们学会选择的教育形态,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创新型教育形态,也是一种寻求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形态.  相似文献   

11.
试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人本主义历史文化和以人为本价值的理论辨析,提出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确立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和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为此,需要通过理论创新,更新教育的指导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应当具有的性质和特点.而主体性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各方面主体性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则是主体性能力的最高表现.对个体主体性的尊重和促进学生主体性能力发展的主体性教育是对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的传统教育的反叛与超越.主体性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意欲将大学生在德育中长期失落的"主体人"归位,但却遭遇大学生主体沉默的回应.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无法与大学生"主体"产生共鸣.只有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与生成,才可以使高校主体性德育真正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揭示了新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学已经从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并突出人的发展上来.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本来是管理系统中的理念,但它提倡的尊重人的个人主体性,发挥自身潜能,从而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交集。本文旨在探索"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在教育本质上,坚持"以人为本"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根本原则;在教育观念上树立"双主体观"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误区的根本前提;在教育过程中,务实创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首重理念以素质生成为本,表明教育目标开始由"传授知识"向"培养素质"转换.这一转换引发了教育着眼点在社会与人之间的重新确立--坚持以人为本,具体说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素质教育二重理念.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需要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本作保证,这是素质教育的三重理念.它们相互派生、相互蕴含、相互支持,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18.
亢锦 《教学与管理》2012,(12):101-103
植根于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启发式教学,能够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是缘于其博大精深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高扬人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中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与培养,为自我教育奠基,从而也为终身教育奠基。在当代教育教学中,研究启发式教学与人的主体性生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的教育改革对学生的主体性极为重视,主体性学习和教育成为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话题。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以此为教育目标进行教育优化,实现教育价值的更高体现。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基于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而提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  相似文献   

20.
王林毅  马振峰 《教书育人》2013,(18):106-107
"以人为本"教育观是21世纪高等教育一个凸显的特征。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发现人的价值,彰显人的个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的实质就是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