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伦理道德的复杂化是元杂剧悲剧反映出的一个突出现象,其复杂性表现为:不仅道德价值成为悲剧人物的追求,也成为悲剧精神的组成部分,而且悲剧作家对传统道德的合理与否进行了反思,并对其不合情理处进行了批判。浓厚的伦理色彩是元杂剧悲剧的特色之一,它并没有影响元杂剧悲剧的悲剧性质,其特色与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悲剧和人道精神是人类悲剧性所使然。在一定阶段,这两者或互为补充,此时悲剧功能主要表现出弥合作用;或互不谐调,此时悲剧功能主要表现出暴露作用。当人类悲剧性发生深刻变化时,悲剧和人道精神也会转为背向,悲剧功能把暴露推向极端,西方现代派文学就是如此,而存在主义的“荒诞悲剧”尤其突出了这一特点———暴露人的非理性和非人道。但存在主义文学在与传统的反拨之中也和人道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延续和发展了传统悲剧主题,承袭了传统悲剧的暴露功能。存在主义人道学说与传统人道主义有着天然的关系,是在继承中“否定”,在“否定”中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梁伟 《文教资料》2007,(11):90-92
本文探索了西方音乐中悲剧精神的缘起,阐述了它在各大时期的表现形式,揭示了悲剧精神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频仍。这时期,由于西学东渐,西方“悲剧”概念传入,戏曲改良论注意到悲剧的效果,认为悲剧能充分体现他们的慨时忧国精神,于是提出各种关于悲剧的理论以弘扬悲剧。但是,在戏曲改良论那里,悲剧仅仅成了批判传统戏曲的理论工具。他们并不试图用它来解读中国传统戏曲,而仅仅将其作为鼓吹戏曲改良的艺术与关学依据,因此主要从戏剧的特定形态上来论述悲剧。王国维则不同,他从悲剧美学角度出发,解剖“悲剧”命题,揭示中国传统戏曲有无悲剧,从而说明中国传统戏曲有自己独特的悲剧审美形态。在弘扬悲剧的气氛下,这个时期,以悲剧为结局的作品大量出现,在改良戏曲中所占比例甚高。尽管其中众多作品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是它们的大量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与读的审美意识与审美习惯。改良戏曲所表现出来的这些新的结局模式,是当时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与维新变法以至民主革命思想的艺术反映,代表着新时代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5.
武锦贤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1):34-36,57
中国文学传统悲剧凡事总以“大团圆”为结局,反映着人们对诸事美好善良的愿望,这种结局和愿望是一种复杂的民族文化意识的映射。“五四”时期,由于外来思潮不断涌入,国内社会矛盾加剧。中国传统悲剧为之一变,以反“大团圆”为特征,“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悲剧创作盛极一时。这种文学现象是与中国社会对文学的要求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是一部突出描写市井妇女人生悲剧的长篇小说。其中的潘金莲、李瓶儿更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悲剧人物。她们是情欲的化身,理的反抗者。作者以西门庆之家为典型环境,通过两人由叛逆到回归以至悲剧冲突的全过程,深入发掘了晚明社会变革时期市井妇女人生悲剧的内外根源,深刻真实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本质特征。体现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具有普遍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哈代悲剧小说的现代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社会赖以生存的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毁灭性的批判 ;其次 ,哈代是比较早的描写异化现象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着重描写了传统的习俗道德对人性的扭曲 ;最后 ,哈代悲剧小说给我们展示的背景是超时空的 ,他把主人公的命运同整个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 ,表达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焦虑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的小说与现代悲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小说中生活在历史变革时期的美国南方人集中体现出现代悲剧精神。现代悲剧精神的核心之一是现代个人在多重生存困境中,对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由生存和理想人性的苦苦追求。其二是对现代人所理解的人的生存的真正的、真实性的、无尽的苦苦追求。从小说中悲剧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现代悲剧精神,我们看到了南方的未来和希望。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鲁迅作品的研究,悲剧冲突只是作为分析悲剧艺术特色或美学特征的从属顺便提及,而结合作品教学,论述中学鲁迅小说的悲剧冲突,目前尚无专题文章问世。本文突破社会制度。阶级压迫的传统分析方法,从文化视角切入,以广义文化对人的制约关系为论述支点,着重阐述“食人”的传统封建文化人性的摧残以及人的精神异化状态,展示中学鲁迅悲剧小说中人与文化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10.
世界文学宝库中古希腊悲剧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欧美文学领域,它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古希腊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古希腊悲剧的影响下,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自己独特地悲剧,后人称之为莎士比亚悲剧。莎士比亚悲剧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性和哲理的剖析,体现出了人性善与恶之间的矛盾。文章通过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精神两方面对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点,这为今后我们研究古希腊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做个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占相当比重的人物传记可当悲剧文学作品视之,在中国悲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继承了中国古老神话的悲剧精神,吸收了先秦散文的悲剧素材,发展了屈原悲诗的抒情特点。《史记》之后我国大量的悲剧文学作品,无论从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还是从悲剧审美艺术上都受到《史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的文化,由于其文化生存的土壤、文化生长的环境、文化生发的气候的特异,必然会形成一个民族独特的悲剧精神和美学价值判断,文学作为文化精神的载体,也必然因其独特的文化语境而呈现其差异性。本文主要通过中西悲剧文本中关于悲剧成因的解释及悲剧主体反抗走向的挖掘,对中西悲剧的艺术个性差异,特别是透过这种差异所折射出的悲剧精神之特征作一探讨,从而对中西文化差异性之形成渊源从文学角度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的《废都》着重展示了主人公庄之堞从“名人”到被时代抛弃的“废人”的生存悲剧。他的悲剧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真实生存状态,其原因有社会转型期的自我错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我退缩和精神颓废的悲剧宿命等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追溯悲剧的起源,变换从前学界所遵循的宗教学和医学角度,在酒神和日神背景下,可以发现朱光潜和罗念生的两种学说不仅不相互排斥而且具有前后一致的连贯性。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始终贯穿在悲剧的发展过程之中,它们不仅主导了希腊悲剧审美特色而且左右了观众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从整体上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历史悲剧感,姜维的悲剧更深化了这一主题。姜维艺术形象的塑造,在全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取得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姜维从始至终都是诸葛亮精神和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奋斗一生,却劳而无功。姜维的艺术形象,为全书的悲剧主题起到了点睛之妙。  相似文献   

17.
李煜词中显示出来的非理性色彩从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尼采的悲剧世界观所认为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分别代表的两种人生态度:前者用美的幻觉掩盖人生的悲剧。执着人生;后者不回避人生的痛苦,直视人生的悲剧。用这种美学观来看李煜的人生再合适不过了。  相似文献   

18.
巴金的《寒夜》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封建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和禁锢下,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在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冷酷的社会现实中,逐渐丧失独立人格,迷失自我,形成严重的性格缺陷,导致悲剧发生;《寒夜》不仅是一场社会悲剧,也是一场传统文化负面影响下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启蒙思想中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以一种特殊的形态整合,共同建构了孙犁的人格与价值系统,表现在其小说的悲剧意识中,一方面是暗合了鲁迅等新文学先驱在“人的发现”的过程中对悲剧意识的开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传统诗学中悲剧精神的伦理批判本质的继承。尤其是晚年对传统思想的回归,使其小说在呈现出富有抗争精神的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寻求和谐的优美特质。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与新时期土改题材小说呈现出不同的叙事视角,前者以阶级为叙事视角阐述着土改运动的政治合理性与道德正义性;后者以人性为视角倾向于弘扬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精神以及对命运、苦难、悲剧的深切思索。在前者与后者之间出现了张爱玲"另类"的土改人性书写,由于作家特殊的身份背景,"另类"书写的思想内涵显得微妙复杂,备受质疑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