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义和团运动蓬勃兴起后,清政府起初对之大肆“剿灭”、疯狂镇压,而后来则实行“招抚”政策,承认义和团合法。导致清政府前后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教材和教参谈了两点:一是义和团声势浩大,直接危及清朝统治,清政府不敢镇压。二是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对付列强。第一个原因学生容易理解,对第二个原因,学生必然会问:清政府为什么要对付列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矛盾?要解开这些疑团,就必须知道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守旧派与列强在“废帝立储”问题上的尖锐矛盾。笔者试就这一问题作几点分析说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000年3月新版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第70页写道 :“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难以‘剿灭’ ,就改用‘招抚’的办法 ,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 ,企图控制利用。”1992年11月旧版教材第69页写道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 ,承认义和团合法 ,企图控制利用。”从新旧教材的表述变化可以看出 ,新教材最大的修改就是把“清政府”改为“慈禧太后”。其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3.
直隶是义和团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和活动中心。当时的直隶总督裕禄对义和团运动的政策,以大沽之战为界,前后有很大的差异。前期他对义和团运动以剿为主;后期则实行招抚政策。裕禄对义和团的这种政策是由清廷、列强以及义和团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通过对这些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义和团运动和裕禄其人。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末,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顺应历史潮流,提出许多改革措施,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反对,这次维新变法被慈禧统治集团扼杀了。但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的改革措施,到了二十世纪初,慈禧竟然打着“改革”的旗号,先后实行所谓“新政”和“仿行立宪”,这是为什么呢?政局动荡变换手法在戊戌政变中,慈禧剥夺了光绪帝的权力,扑灭了资产阶级“百日维新”运动,砍掉了变法维新的旗帜。几年以后,慈禧渡过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  相似文献   

5.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发布“招团御侮”的宣战上谕,是义和团运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慈禧为什么要作出这一重大决策?史学界长期以来流行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反革命策略,是为了欺骗和镇压义和团,是一场假宣战。现在新教材因  相似文献   

6.
关于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近年来史学界多有论述,大致说来,义和团进入北京后,清政府曾先后采用招抚利用和叛卖镇压政策,已成定论.但在义和团兴起和发展阶段,清政府究竟实行何种对策,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这对进一步揭露清朝封建顽固派的反动本质是有益的.笔者认为,在义和团兴起和发展阶段,以那拉氏为首的清政府,是开始采取"以剿为主",之后改为"剿抚兼施"的政策的.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败,群情激愤,光绪帝变清图强,激怒了慈禧等人。慈禧欲捉康有为等人,外国将康等保护了起来;欲废立光绪帝,外国又极力阻挠。慈禧重用清流派,欲利用义和团杀尽洋人。光绪帝认为不可以民命当儿戏,结果慈禧将同意光绪帝主张的大臣杀了一批,给光绪帝以重大的打击。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败,群情激愤,光绪帝变清图强,激怒了慈禧等人。慈禧欲捉康有为等人,外国将康等保护了起来;欲废立光绪帝,外国又极力阻挠。慈禧重用清流派,欲利用义和团杀尽洋人。光绪帝认为不可以民命当儿戏,结果慈禧将同意光绪帝主张的大臣杀了一批,给光绪帝以重大的打击。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慈禧是长治人”的论点的9项证据逐一作了质疑,认为迄今为止“慈禧是长治人”仍停留在传说阶段。传说不一定就是史实,历史毕竟不是传说。  相似文献   

10.
在义和团运动中,特别是在北京的一些义和团组织中,曾经留传着一种义和团《团规》。这种《团规》,并不是义和团的组织自己制定的,而是被清政府钦命统率义和团王大臣的载勋、刚毅强加给义和团一些组织的,是清政府利用、控制和破坏义和团运动的手段之一,它实际上也起了这种作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就坚持镇压的态度,想“一举荡平”。不料,义和团运动竟如火如荼地迅猛扩展开来,1900年夏又控制了京津。  相似文献   

11.
“为着生活而写作”,成为苏青这位都市职业女性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言说姿态与表现方式,并以此区别于“五四”以后任何一位女性作家的创作理念。她的散文创作从文学的神圣崇高中剥离出来,写人类普遍意义的日常情境与世俗生活,反映出她在尘俗生活中寻找情趣的市民文化的品格。苏青散文中“性别意识”来得特别鲜明,但她又能直面女性的性格弱点,撕毁女性的假面具,并且发出独到的批判声音。  相似文献   

12.
奥斯丁小说的崛起,本质上是一次叙事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历史叙事建构。奥斯丁小说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题材开口小,偏爱凡人小事,既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怀,又能于平凡处见真知;题材的特殊处理,使故事的发展绕过所有人的意料,又恰在情理之中;题材的选择与处理,取决于创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这三点构成了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自动走向佛门是精神解脱,被动走向佛门是精神禁锢。妙玉“身在佛门,心系红尘”,其情感矛盾的变化折射出她人生思想的变化历程,反映了佛性与人性在其心中地位的转换。人性的复醒,使妙玉对红尘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她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步履艰难地迈向世俗世界。妙玉在人性与佛性的门缝中呻吟、挣扎,最终被佛性与人性两扇大门挤扁了,磨碎了。  相似文献   

14.
以女性觉醒意识而言,《玫瑰门》是新时期文学以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标志是由代“她们”倾诉到对“她们”的拷问。铁凝的批判精神就渗透在她的质疑、诘问或叹息之中。对于女性而言,铁凝所持的是一种柔软的批判方式。  相似文献   

15.
女性情怀辉映男子气概——试论薛涛诗歌中的双重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女诗人薛涛,一生命运坎坷,但她以诗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薛涛的诗,是其经历的文学记录,更是其心声的表露。一方面,她的诗是其女性情怀的表露,这是她遭受男权世界压迫的曲折表现;另一方面,她的诗又表露出强烈的男子气概,这与她长期与男权世界中的精英人物酬唱有关。全面认识薛涛,应该认识到薛涛诗歌情感世界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6.
自 8 0年代中期以来 ,女作家池莉的小说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在于她使用“崭新的眼睛”撕裂了长期以来由众多的文学作品所虚构出的美好人生和理想生活的神话 ,仿真出了她眼中真实的生活。从池莉崭新眼睛关注下的女性形象中 ,我们可以看出她对母亲、爱情、婚姻等问题的真实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曲折探索中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犯了令人痛心的错误,致使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然而,失误和挫折没有压垮中国共产党,更没有像苏联和东欧共产党那样由犯错误而全盘否定自己,进而改变信仰。相反,党以光明磊落的举止、大无畏的气概和求实的态度正视自己的错误、公开揭露自己的错误,依靠自身的力量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是一个成熟的党、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中国共产党在纠正自身错误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非凡的胆量和气魄,是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法比拟的。其强大的动力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来自于始终不渝地恪守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来自于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来自于坚强的、成熟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8.
池莉是一位对中国当代城市普通市民生活的世俗情怀有着深刻感悟的新写实小说家。她的成名作《烦恼人生》就是用一种纯洁生活的态度再现了一个普通工人印加厚一天之内的生活琐事。文章在叙事方式上、肖像和环境的描写上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诸方面都采用了"还原生活"的写实创作手法,将实实在在的生活轨迹艺术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有一种率直的"真"和自然的"实"融会在里边。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啊,拓荒者!》中的人物形象,从女主人公对待自我女性身份和与其他女性的关系等来分析其女性意识,从她对待土地的态度来分析其自然观,结果表明:女主人公由于受到父权制世界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缺乏对女性身份及自然的正确认知,因而性格中曾经存在着男权倾向,排斥女性身份并以征服和利用土地来满足自我利益;但随着其认知的深入,主人公逐渐接受自我身份,并产生了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层认知。  相似文献   

20.
1978年的夏天,人到中年的张洁用孩子气的纯真追求和寻找“不能忘记的爱”,寻找了近30年,终于发现了“爱是不能指望的”。张洁的痛苦与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张洁的绝望与痛苦源于她爱的方式和爱的对象都是过于理想化的。从《爱,是不能忘记的爱》到《无字》,正是张洁生命的感悟和体验,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使她清醒和蜕变,也使她超越与升华,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她将走出自己的情感漩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