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文化、历史背景中,有两种因素对中国古代辩证法影响尤为强烈:现实社会的矛盾运动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促使中国古代哲学家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运动时,着重探求“古今不变”的“治乱之道”;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他们从科学思想中提炼出一套辩证自然观,并将这种辩证自然观加以变形、放大,作为认识、整理、加工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全部对象世界的辩证思维框架.先秦辩证法史中的阴阳思想、五行思想、天地人相统一的思想,是这种辩证自然观、辩证思维的主要框架,它们在对自然科学思想进行概括、加工、提炼之形成,在“观乎天文”的自然科学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历史即将跨入21世纪,关于全球生态危机的学术探讨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理论界、思想界对话的热题.本文旨在追溯和探析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生态文化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老子》中的自然观、道论、以水为象征的上德理论、圣人理论以及辩证、对反和循环往复的方法论与儒家的伦理思想互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思想言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地生根必须回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来,开发《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民族文化遵道尚德而任自然的视角;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造了一种具有阴柔美的“水德”和“圣人”标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认知、思考和修身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自然科学与学校各门学科课程有历史性的关系和联系。自然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推动着学校学科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学校学科课程的发展和进步,也给予学校学科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同时,自然观的发展与学科课程观的发展,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学科课程观的确立,受制于自然观发展的程度。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自然观是确立科学课程观的世界观基础。因此研究自然科学与学校学科课程的关系,探讨科学自然观与科学课程理论的关系,对于我们科学地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学科体系结构,设置科学学科的课程门类,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是我国社会安定、文化繁荣、自然科学及人文学科发展的时期,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为养生思想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古代医学发展为养生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为我国养生思想形成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风水术以其历史之悠久,参与者之普遍,文物古迹典籍之浩瀚,服务领域及学科领域之广阔,以及对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的贡献,而令世人震惊,命名其为"广义风水论"当之无愧."广义风水论"是通过气、水与岩土的关系及其在岩土中运移之规律和产生的万千地象来服务于人民的学问,它溶天地生人知识于一炉,既考察人类生活环境系统,又联系民族文化积淀,是整体有机自然观在应用地学中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然而许多人简单地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相反相成",这种理解造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误解,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失去了本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与道家辩证思维的对比研究,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学习中国古代史必须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之模块三为“文化发展历程”,其中第一单元就是与中国古代思想相关的内容。中国古代哲人辈出,思想博大,哲理深邃。学习中国古代思想,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关键。中国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文明长河的不断汇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和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精神,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本文从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地质学会编著,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质学学科史》一书,以独特的视角总览我国地质学的发展过程,从史前时期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及由此演进出现的我国独具特色的古代地学思想的发展,至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孕育、初创、发展的过程,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记述和理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不同:即发轫于气论思想的“关系自然观”和肇始于原子论思想的“实体自然观”。这种哲学自然观的差异,对中西方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影响,表现出中国古代重生存、西方重占有的两种不同社会发展走向。但无论中国古代抑或西方的自然观都有其精髓所在,要建造现代意义的自然观,就必须对中西方两种自然观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既源于中西自然观,又高于中西自然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反映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展示现代农业资源和技术成就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馆内资源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与首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一课的联系尤为密切。农业博物馆的展  相似文献   

12.
地球科学被定义为自然科学,迄今主要从自然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现在的地球是人类学的地球,是工业改变了的地球,需要有关于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文从地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研究古代土地崇拜的地学文化以及现代人统治自然的地学文化。如今,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新的地学文化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地学文化。新的地学文化,是一种新的地学人文精神。它作为地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指导地球科学的发展,引导和制约人类改变、利用和保护地球的活动,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在新音乐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音乐思想和理论研究始终是热心于新音乐文化发展的音乐家们、音乐学者们所注意的问题。从王光祈的比较音乐学思想的出现与发展,到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两册)的完成,都标志了中国音乐史学文献研究的进步,梁茂春的《中国当代音乐》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本文就是作者读过此书后的一点感受和看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要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面对乡村发展出现的环境问题,应从资源、文化、产业、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促进形成生态文化、加速生态产业融合、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及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数学杰出的代表作《九章算术》就曾对中国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世界学术界将《九章算术》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而我们当今常用的重要数学思想之一——数形结合思想.即“几何代数化”与“代数几何化”分别是《九章算术》与《几何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思想中内在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自然观,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以及神话传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体现形式;"天"与"人"关系的探索经历了辩证认识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完美构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精髓;儒家、道家、禅宗等各家的古代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古代生态自然观念,提出了许多保护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今天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理学与中国佛教童辰宋明时期兴起并盛极一时的理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独具特色和风格的哲学思维形态,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被封建统治者作为新兴的儒学而奉为官方哲学,时间长达数百年,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发展。它以探讨所谓“道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普里高津何以推崇庄子自然哲学的探讨 ,揭示在现代科学思想的变革中 ,我国古代辩证自然观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 ,指出东西方哲学思想、科学思想互补、汇合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上编”对中华古代经典自然观形成过程与核心观点溯源式阐述的基础上,本文重在探讨清末民初社会剧变中经典自然观的转换与丢失问题。当时社会总体上的性质与结构之激变,构成了经典自然观渐被遮蔽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基础。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先后兴办各式新学堂,引进西方自然科学课程,越来越大规模输入西方经济和文化思想,在教育上开风气,形...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探索,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飞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历史本源先后经历了生态文明意识萌芽、生态文明意识觉醒、生态文明思想启蒙、生态文明思想奠基四个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两山论”,确立了生态优先地位,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由对立向统一转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在政治、文化、技术、制度、市场、全球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创新,为实现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