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一语,历来解释多有歧异,争议主要集中在"事""义"和"翰藻"的理解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思路,通过《史记》论赞的不被选录来理解"翰藻"之义,通过将"事""义"二字放入《文选序》和时代文学语境,来探讨其具体内涵。《文选序》此语,虽针对史书赞、论、序、述诸文体而发,也可推而广之,作为《文选》全书的重要选录标准,但不能涵括其选篇的复杂构成。  相似文献   

2.
《文选》单独设置檄类,显示出编纂者对檄体独立地位的认可.其中对汉、三国时期四篇檄文的收录,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编纂者的意图.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作为早期檄文的代表,文体功能以晓喻为主.三国时期的檄文,其内容侧重于叙述兵革之事,呈现出事昭理辨、气盛辞断的行文风格.由汉魏三国檄文文体功能的演变,可以看出《文选》编纂者推崇的是文质相参、辞切事明的檄文.  相似文献   

3.
《文选》分体既非三十七类,更不可能是三十八类,而只能是三十九类。对证明《文选》分类起关键作用者有二:《文选》序次作家的实际情形与《文选序》所说的"各以时代相次";相关版本上之标示。陈景云诸名家因未能就整体来考察部分,故虽知"移"而未能识"难"。《文苑英华》及《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如何,这对研究《文选》原分多少体无实质性意义;据天津艺术博物馆与日本永青文库分别所藏的敦煌本《文选注》之"解",无法证明"难"非《文选》之一体。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文选学”研究曾经出现过三次关于《文选序》的讨论。这三次研讨,使“选学”界对萧统的文学思想,《文选》的选录标准、《文选》与《文心雕龙》、《诗品》、《宋书·谢灵运传论》的关系诸问题均大大深入。回眸这一历史,可使学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20世纪的“选学”研究作一颇有意义的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5.
王德华先生的"《文选》尤刻李善注本保留了王逸《章句》八篇小序原貌"从尤刻本到补注本.其间必存在着一个增补问题"的新说不能成立;《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章句》小序均非原貌.而是节文:传世《楚辞补注》中的19篇小序均为王逸原序;所谓"增补".实出于失考与误会。至于这些序中的问题及其与注的矛盾.那是王逸之事。  相似文献   

6.
《文选》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其具体编纂者问题一直未得到确切的解答。近年来,专家们对《文选》的实际编纂者问题的讨论愈加深入,形成了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萧统独立编纂、萧统及群臣都有可能参加编纂、刘孝绰主持编纂、萧统主持刘孝绰按照萧统的文学观组织编纂。笔者拟对此问题争论情况加以综述,为进一步讨论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探讨《文选》是出于众手还是萧统独自编撰,先需弄清楚其编撰工作量如何与"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诸说出现之背景。跳出《文选》而将之与《文心雕龙》比观,便知撰《文心雕龙》相关之22篇,其工作量已远大于编《文选》的;在"选学"大兴之背景下,有关《文选》编撰之传闻多有穿凿附会者。将"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一类说法置于"网络中"考察,无一经得起推敲。从编撰工作量和与刘孝绰等撰说之背景上辨证可知,《文选》乃萧统之独撰而非出于众手。  相似文献   

8.
《诗序》是汉代诗学的纲领性文件,并尤其以其对《诗》的政教功能的强调而为历代学者所重视。然而,人们历来所论往往着眼于《诗序》对具体《诗》篇的政教性赋予,而很少从整体着眼对《诗序》中《雅》诗政教色彩的集中展现予以关注。然而《雅》诗却是最能反映《诗》的王道政教性质的部分。从《诗序》对于《雅》的评价与阐发中,能够清楚地看到《诗序》对《诗》的王道政教意义的赋予不但行诸语言,而且在阐释的步骤安排上也存在着更重要的深意所在。了解《诗序》对于《雅》诗的王道政教意义的多层解读,可以更清楚地把握汉代诗学阐释过程中的经学阐释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选》音乐赋在表现音乐时,隐含了赋家儒道兼有的音乐思想。一方面,赋家受儒家礼乐观的影响和压制;另一方面,他们要抒发自己不同于儒家礼乐观的对艺术、人生的感悟。赋家对传统儒家观念的突破,体现在《文选》诸篇音乐赋中是双层面的。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都具有人性解放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的创作动机,前辈学人如郭绍虞、朱东润、罗根泽、周勋初诸先生都有所论及,但笔者认为他们的论述均未能全面展现刘勰著述的意图.笔者对《序志》篇和其他诸篇进行深入考察,将刘勰的创作动机归纳为:立言不朽、追踪先哲、有感创作现状、不满批评现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文选》中的某些作品无疑是选自其前的总集(或受之影响),然其所收作品更多的当是来自别集及相关史书。另外,有些亦可能选自单篇流行者;而"骚"类所收,显然出自《楚辞》一书。《文选》乃合"首选"与"再选"为一体之书,且当以首选为主。  相似文献   

12.
《明文案》、《明文海》和《明文授读》是黄宗羲入清以后花费巨大精力编纂的三部文章选本,其目的是以选本的方式保存明代的历史与文化。本文对这三部选本的编纂情况进行了梳理,并且结合选本序言、评语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对黄宗羲的明文批评进行了论析,指出以理为主、情理兼顾是黄宗羲评论明文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今人所知的宋代《五臣注文选》中,孟氏本与陈八郎本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两个刻本。这两个本子虽有着显著差别,但是在正文的舛误、注文的舛误及与古抄本的差异等方面皆存在一致性,这说明它们应来源于相同的祖本,而这个祖本极有可能是史料所载最早而今日已经佚失的《五臣注文选》刻本——毋昭裔本。正是这个处于从抄本到刻本转折之际的本子,影响了孟氏本和陈八郎本等后世《五臣注文选》刻本的总体面貌,包括共同舛讹之处。  相似文献   

14.
元明清三代的《文心雕龙》序跋文。对《文心雕龙》的思想、理论价值、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角度不同、程度各异的探讨,从中可以理出一条中国古代《文心雕龙》接受的简要历史线索:以元至正本为界,此前并不为世人所重,此后则影响力不断增强。究其原因,既与古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批评态度有关。也与各时代文学创作的不同面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将李注所引《说文》的释义情况与大徐本《说文》作一比较,以对《说文》学以及文选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并且通过分析研究,最终认为大徐与李注所用的《说文》当为同一版本或较为接近的版本,我们完全可以用李注所引《说文》资料去印证今天的大徐本。  相似文献   

16.
《文选》六臣注的文体论与《文心雕龙》异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唐时有李善及五臣给《文选》作注,其注在文体下及文体的类别下、在文章题目下、在作者名下有文体论述说。而《文心雕龙》是当时文体论的集大成者,《文选》注的文体论述说,或与《文心雕龙》有相同、相似之处而又繁衍出新的内容,或与《文心雕龙》有不同之处,或有《文心雕龙》未述者,从比较中可见《文选》六臣注的功能与崇尚。  相似文献   

17.
基于序者“序所以为作者之意”与赋者“述客主以首引”的文体观念, 《文选》所录赋作, 或称赋作自身组成部分为“序”, 或“剪截”史辞为“序”,《文选》为赋搜寻“序”的情况, 与《文选》编撰者对“赋”的文体结构与“序”的文体功能的认识有关, 也与“序”的存在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18.
宋代重视文人文集之编纂与整理,雕版印刷的发展又使文集传播更为方便通畅。这样的文化环境与条件促成宋人文集序跋意识的自觉,文以序传得到集体认同。文集序跋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不仅数量庞大,精品多见,而且出现了刊刻序跋、读后感式序跋等新形式的文集序跋,甚至在文人间还出现了序跋对话的独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以“深爱接”、“大重”及《金楼子》有“袭自《文心》”观之,昭明编纂《文选》或受到舍人的某些影响。然沈约“大重”《文心雕龙》,说明不了其在当时得到多大的关注;刘勰虽说被“深爱接”,然其远非昭明之最亲近者,“深”无以落到实处;《文选》与《文心雕龙》的诸多共同点,或在“历赏”之后,或人人均会如此,故不能不同。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看,《文选》深受《文心雕龙》影响之说,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最基础的诗集、诗选刊刻情况为材料,归纳出明代成化年间闽中文人建构本地诗歌传统的方式,刻意选择特定诗人作为本地诗歌传统的开端者,在序跋中梳理本地诗学观念的传承谱系,突出某种诗歌风格。最后略为讨论诗歌风格对后世创作的约束,说明诗风为诗歌传统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