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宏伟 《语文知识》2005,(12):20-20
《现代汉语词典》对“国事”的解释是“国家大事”,对“国是”的解释是“(书)国家大计:共商国是”。它们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呢? “国是”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  相似文献   

2.
(1)共商国是共定大计(《华西都市报》2003年3月2日头版) 有不少人看了这个标题后产生怀疑,认为其中的“国是”有错,常见过“国事”,未闻过“国是”。这恐怕是将“事”字误排成“是”字了。真的是错排吗?  相似文献   

3.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5题樊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俱,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擅王之爱宠乎?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  相似文献   

4.
“国是”与“国事”“国是”与“国事”是两个经常在报纸上出现的词,例如“共商国是”、“国事访问”等。这两个词虽意义相近但却实有差别。“国是”指国家大计,语出西汉文学家刘向《新序》:“楚庄王问叔孙敖曰:寡人未得国是”。现在多作书面语言用。“国事”,即国家大事,如“国事在身”。此词出自《周礼》:“辨其能而可任于国事者”。前者多指大政方针,词义较虚,后者多指具体事务,词义较实。“年轻”与“年青”“年轻”,是陈述式构词方式构成的,“轻”是形容词,指年纪不大,如“年轻力壮”、“年轻人”等;词中可以插入其他词,如“年纪很轻”…  相似文献   

5.
文源 《老年教育》2014,(11):47-47
<正>"国事"指国家的事务。例如:(1)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他直到七十多岁,仍在操劳国事。(3)这位领导人曾多次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国是"指的是国家大计。例如:各界代表畅所欲言,共商国是。"国事"泛指国家的事务,包括重大事务和一般事务。"国是"则多用来指国  相似文献   

6.
一鸣惊人     
《韩非子·喻老》:"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谙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译文:  相似文献   

7.
目不见睫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①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跷②为盗③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庄暴见孟子》一文中,有一段孟子与齐王的精采对话:他日,(孟子)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从引文可知,这一段文字完全记叙孟子与齐王的对话,书面上用「曰」字分别引出二人的淡  相似文献   

9.
弄潮,中国古代水上运动,即逆海潮泅渡。起源于春秋时,初盛于山东,汉代以后盛于浙江、江苏等地,唐宋为鼎盛时期。北宋·苏辙《竞渡》诗曰:"不老不知招屈恨,少年争作弄潮游"。又称"弄涛"。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五·浙江注》曰:"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沂涛触浪,谓之弄涛"。  相似文献   

10.
“国是”即国家大计。语出《新序·杂事》:“君臣不合,国是无由定矣。”“国是”与“国事”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国是”强调“大政方略”一层意思,多指那些带战略性、全局性的国家大事。而“国事”多指比较具体、实在些的国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两个词不能随便通  相似文献   

11.
(原文)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这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相似文献   

12.
“今”探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到廉蔺交欢一段时,其中有“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倶生”一句.对于该句中的“今”字,有人误解为“现在”之义,其实不然.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说:今,犹“若”也.杨树达先生也在《词诠》“今”字条下云:“假设连词王念孙曰:今犹‘若’也。树达按此乃说一搴竟,改说他端时用之.”“今”字作为假设连词,往往用于偏句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之娄,“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作  相似文献   

13.
齐威王论宝     
(齐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  相似文献   

14.
(一)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相似文献   

15.
王明忠 《考试周刊》2013,(73):27-28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1],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周孔之数到孔孟之道,从元圣到至圣、亚圣,演绎了一条脉络清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儒家文化与礼的起转承合之路。  相似文献   

16.
象虎     
齐湣王既取燕灭宋,遂伐赵侵魏,南恶楚,西绝秦交示威诸侯,以求为帝。平原君问于鲁仲连曰:"齐其成乎?"鲁仲连笑曰:"成哉?臣窃悲其为象虎也。"平原君曰:"何谓也?"鲁仲连曰:"臣闻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致  相似文献   

17.
<正>在《孟子·梁惠王上》里,记载了孟子说服梁惠王弃兵养农、施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故事。其中"五十步笑百步"的笑话成为笑家的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文中说,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  相似文献   

18.
《史记·项羽本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项王亦身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其中的“面”字,颜师古注为“背”(马童背对项王),即所谓“反训”。后来的注释者,或宗颜而反训,或非颜而正训。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常感慨说"人心不古",甚至家具器物,也是窳薄大不如昔。殊不知几千年前古人已是如此感慨。《淮南子·泛论训》有曰:"古者人醇,工庞,商朴,女重。""醇""庞""朴""重"这四个字意义的共同点是"大"。"庞大""重大"显而易见,可以不论。"醇"训为"厚"。《文选·嵇康〈琴赋〉》:"旨酒清醇。"李善注:"醇,厚也。"上接《淮南子·泛论训》例,高诱有注曰:"醇厚不虚华也。""厚"和"重"都意味着多和大。《战国策·秦策一》:"大王又并军而致与战,非能  相似文献   

20.
桐叶封弟辨     
正古之传者有言①,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②,戏曰:"以封汝。"周公人贺③。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④。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⑤,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