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北方有 :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 ;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 ;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和蒙陕宁长城沿线四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 2 0世纪我国沙尘暴从 5 0年代以来呈波动减少之势 ,90年代在减少中有回升 ,2 0 0 0年和 2 0 0 1年急剧增加 ,预示着新一轮沙尘暴活跃期已经开始。生态环境恶化和气象条件变化是北方沙尘暴增多的原因。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 ,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2.
北京沙尘暴史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0年春天,北京12次受到沙尘暴的袭击。沙尘暴出现次数之多,强度之大,是近50年所少有(据北京观象台记录,1966年发生沙尘暴20次,1965年12次)。北京地区沙尘暴突然增多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因素。自1999年以来,我国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东南暖湿气团势力弱,干旱寒冷气流长期控制北方,一方面造成大范围干旱,另一方面强气流过境多。但更重要的是广大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沙漠化严重发展,地面缺乏植被保护,草原的开垦和旱作农田一年一次的翻耕时间与大风时间一致,人为的造成疏松的地表,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北京沙尘暴…  相似文献   

3.
对内蒙古苏尼特右旗1961~2006年期间,每年3~5月份沙尘暴发生日数、降水量、大风天气日数及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在近46年沙尘暴爆发平均日数为7.2天,最高沙尘暴日数为22天,变化规律呈波动式下降趋势;沙尘暴爆发日数与前一年冬季和当年春季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大风日数呈正相关,而与气温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柴达木盆地南缘4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小灶火、格尔木、诺木洪、都兰)常规地面、探空资料及沙尘暴监测资料,对2020年6月29日至30日柴达木盆地南缘沙尘暴天气的地面及高空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期温度偏高、降水偏少,为沙尘暴发生发展提供了气候背景;高空槽及地面冷锋过境为沙尘暴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柴达木盆地周围为戈壁滩,为沙尘暴提供了沙源条件;就柴达木盆地南缘4站而言大风、沙尘暴天气出现在3小时变压梯度最大处,风向由正变压中心吹向最邻近的负变压中心,且+ΔP3中心一般比沙尘暴提前约2小时出现;沙尘暴发生邻近时次探空资料中,高低层有风切变且近地面层风速大于500hPa时,且200hPa风速有明显增大,预示着本地有较好的起沙动力条件;高层干冷、中低层暖湿的大气层结状态使大气存在层结不稳定的现象,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沙尘暴出现时次至下一时次气温下降3℃~5℃,且气温下降幅度越大的地区沙尘暴强度越大;柴达木盆地南缘4站中除诺木洪外,3站能见度与地面风速存在负相关关系,且沙尘暴发生时次较前一时次风速增加幅度为4~8m·s-1;29日测站地面减压为4~8hPa,减压强度越大沙尘暴强度越大,日气压最低值出现时间比沙尘暴出现时间提前约5~9个小时。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北地区是全球四大沙尘暴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是现代沙尘暴高发生区。自历史以来,这里一直是风沙灾害的主要成灾区域,据历史记载,16世纪开始增多,20世纪达高峰,尤其近50年来,强沙尘暴频繁发生,呈上升趋势。这与土地沙漠化的扩展密切相关。而且时间提前,范围增大。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沙粒在沙漠及沙漠化地区就近堆积,而卷扬到高空粉尘随气流继续运行,波及长江中下游,乃至周边国家。沙尘暴的发生,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而且导致环境恶化,为此,研究我国沙尘暴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减缓和抑制生态环境恶化,加强生态建设成为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内蒙古生态问题的潜在构成和诱发机制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由于草原生态环境压力严重超逾自我调整适应能力,引发草原大面积的退化沙化,草原水土资源涵养能力急剧下降。内蒙古地跨“三北”,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屏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不仅关系内蒙古人民及其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的改善,而且关系全国生态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生态的破坏。所以现如今人们通过结合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建设,对未来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淡水量不在继续减少、生态环境不在继续恶化;也呼吁人们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减少如今频频出现的沙尘暴、雾霾及各类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内蒙古生态环境治疗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 ,春去夏至 ,随着小草返青 ,大树吐绿 ,大地又披上了绿装。和春天形影相伴的沙尘暴 ,似乎又成了过时的话题。然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沙尘暴频频光顾 ,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报复的苦涩。也给我们敲响了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的警钟。令人鼓舞的是我们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对生态建设的政策倾斜中 ,从地方党委、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中 ,从沙区人民始终如一 ,艰苦创业的实践中更多地看到了希望、信心。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 ,内蒙古的生态建设也将掀开崭新的一页 ,面对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  相似文献   

10.
20 0 0年 5月 ,自治区人民政府紧急启动了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程。工程启动时间之紧 ,建设范围之广 ,治理措施之多 ,投资力度之大 ,意义之重要 ,在我区都是罕见的。那么 ,如何在 3年之内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 ,乃至为今后继续治理打下良好基础 ,工程建设的措施和质量尤为关键。现结合我县的工程建设实际谈几点认识。1 治理沙源必须治沙与固土相结合2 0 0 0年春 ,在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几场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再次敲响了世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警钟。这也是为何要紧急启动沙源治理工程的根本缘由。尽管沙尘暴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3月15日前后,我国北方多地遭受了沙尘天气,一些地方有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而后仅仅过去1周多时间,沙尘天气卷土重来,再次横扫北方10多个省份,出现大范围空气质量恶化的情况。经了解,这是近10年来影响我国最强的沙尘天气。久违的沙尘暴究竟从何而来,为何影响如此之大,让我们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沙尘暴干扰区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作用,黑龙江省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影响地区之一。沙尘暴在影响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文章针对黑龙江省沙尘暴发生的特征,提出沙尘暴相关研究理论、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灾害学和生态安全等理论是干扰区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开展生态建设首先要科学分区规划,使建设工作科学合理各有侧重,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实现技术层面的改进和发展,区域合作及政府的积极作用也是沙尘暴干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论治理沙尘暴与发展我国西部林草业中国软科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沙尘暴的发生虽然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非可持续性的人类活动是加剧土地退化、诱发沙尘暴发生的主导因素。本文从分析沙尘暴发生的社会经济原因入手,阐述了发展林草业在治理沙尘暴、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西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此为突破口,提出了以发展林草业来治理沙尘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沙尘暴、雾霭、水污染等等,在此时代背景下突显生态修复的魅力,因此苗木事业长期看好。但近几年来,苗木生产规模扩大非常迅速,有些地方甚至面积、数量成几何基数增加,超出了城市园林绿化、林业几大工程的需要,而且在培育苗木的品种、质量上存在着品种少、质量高低不一的弊病,可以预见未来的苗木市场会是买方市场。因此我们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2010年7月5日20∶57~21∶10在格尔木市出现了一次沙尘暴天气。本文利用沙尘暴发生前的天气图资料、格尔木的探空资料以及沙尘暴发生前后格尔木自动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对这次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大气层结的不稳定起了激发作用;②该地区特殊的地形条件起到了加强作用;③沙尘暴发生前风速迅速增大,为起沙提供了动力条件;④气压和相对湿度在沙尘暴发生前夕和发生的中后期有明显扰动,沙尘暴结束后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和地面等气象要素有显著突变。  相似文献   

16.
利用内蒙古中西部13个气象站1981年~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发生的沙尘天气(沙尘暴、扬沙、浮尘)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内蒙古中西部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阿拉善高原,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发生频数的最大值分别为46d/年、123d/年、100d/年。近30年内蒙古中西部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但呼和浩特沙尘暴天气增多,海力素扬沙天气和浮尘天气发生日数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7.
冯丽丽 《中国科技纵横》2010,(8):176-176,91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西部开发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了西部开发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周密的规划,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笔者就通过阐述西部大开发以来的生态环境建设成就,客观分析西部生态环境存在的生态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生态环境建设出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现状,强调西部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法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后期的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交错带的用地类型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的扩展以及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收缩.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尤其是现代强度开发利用过程,引起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演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以放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使草原环境日趋恶化,出现了草地沙化、草地质量下降及其第二性生产力转化率低下、草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与草原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的特征.与此同时,农区环境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天然森林植被的退化十分严重,森林被大量砍伐,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林地向耕地转移的趋势.沙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程度的加剧,导致了有限水资源的超量开采,使沼泽与湿地面积持续萎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不断发生演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西藏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制约,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生态恶化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提出生态经济模式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重点阐述了发展生态经济的原理、内涵、依据以及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一)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