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怀念父亲     
我的父亲有15年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了。埋他的那堆黄土前的柳树都已经很粗了。不知道他这15年想我没有,想他的儿女和我的母亲没有,倘若想了,又都想些啥。可是我,却总是想念我的父亲,想起小时候父亲对我的训骂和痛打。好像我每次想起父亲,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能记得的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岁的时候,读小学。学校在镇上,在镇上的一座老庙里,距家一公里路,或许一公里多一些。那时候每年春节前,父亲都千方百计存下几元钱,把这几元钱全都换  相似文献   

2.
大约六七岁的时候,母亲给我买了一架日本玩具照相机,从那时起我爱上了摄影。上初中时,受语文老师的影响,又喜欢上了作文。1955年高考时,学校本要保送我去苏联留学,学理工科,后因政审不合格——我父亲是资本家,于是临时改考文科,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在大学里,我常到图书馆去看《人民画报》,感觉它照  相似文献   

3.
艾珺 《文化学刊》2014,(5):185-187
<正>明代有林霔的篆刻,清代有伊秉绶的隶书书法,其集句联语"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语自何来,何意?且试做两点解读。"多古意"与"赋新诗":继承与创新常常见于明清集句楹联的"从来多古意"与"可以赋新诗",分别出自杜甫的两首诗。"从来多古意",语出杜子美15岁时去探望时任兖州司马的父亲所作五律《登兖州城楼》,也是今存杜甫最早的一首诗作。诗云:"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千年之后,有评曰,"此等诗在集  相似文献   

4.
我与《人民中国》的相识,可以追溯到40年以前。当然,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还不会自己订阅《人民中国》。我的父亲是《人民中国》的订阅者。当新闻记者的父亲时有寄到家中的海外邮件,尤其是  相似文献   

5.
尽管对法国大文豪雨果的成名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笑面人》等都看过,但我还是对雨果知之甚少。去年夏天我到英国泽西岛探亲,恰巧我居住的海湾社区就是雨果在150年前流亡时租住的地方。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借了一本泽西英文版地图,背着旅行包步行去寻访雨果留在泽西的足迹。海滩边的纪念碑和故居雨果是历史上长期居住英国泽西的世界文化名人,所以泽西岛一直以此为荣。当地社区在雨果的故居海滩上,选了一座耸立挺拔的礁石,镶嵌着一块长90厘米、宽65厘米的白玉碑,刻着:VictorHugo1852.8—1855.10。雨果是1848年法国革命的参加者。他反…  相似文献   

6.
《职业圈》2014,(16):116-117
迟静杰,女,祖籍山东,出生在艺术世家。四岁习字至今,已有四十几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防科技军工文化交流协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专家委员会涵盖《六大部委十大军工》是唯一艺术家,广东省珠海市两届政协委员,中国台湾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名人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7.
红色之旅     
触摸井冈山 我是在“文革”时期得知井冈山这个名字的,那时,我还不到10岁。记得文革初,学校都成立各种名称的战斗队之类的组织,我的学校虽然是小学,也紧跟形势做模做样地建立一些红色组织,其中就有一支“井冈山战斗队”。后来,学习《毛泽东选集》,读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知道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但是,不曾有过来井冈山的想法,也许井冈山离我的家乡甚远,可望而不可及。当得知我们要去井冈山时,心中甚喜。  相似文献   

8.
陈佳洱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陈伯吹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毕生致力于教育和创作,母亲是一位钢琴教师。陈佳洱12岁时就翻译发表了英文小说《森林中的红人》,显示了他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天赋。陈佳洱的大学时代有幸遇到诸多名师,如著名物理学家王大珩、朱光亚、余瑞璜。回顾大学时代,陈佳洱曾非常感慨地说:“我当时的确十分幸运。”上述几位导师对他影响极深,他们后来都成为中科院  相似文献   

9.
在某些温暖的故事中,我感受到悲凉。一位散文家写《爱到深处》回忆父亲。这位父亲15岁"参加革命",留下一辈子"红色烙印",他最满意的就是让儿女们当工人。"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父亲阻止哥哥报考,说工人有一技之长,不管搞什么运动都会有饭吃;不要当知识分子,不管什么运动来了都跑不了。""不要当知识分子",这是一个"革命父亲"对子女的温馨提示,饱含深情又饱含"人生哲理"。在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国度,在一个"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的国度,"不要当知识分子"成为一个时代的人生哲言,得有多么沦肌浃髓的肉体兼灵魂的革命,方可达成如此彻底的"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10.
张蔚 《文化交流》2014,(10):67-69
佛学在江南的传布与发展,深、广、远,尤其对唐末吴越以来的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在位于浙江省境内的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中,我以为明州(宁波)阿育王寺的几通遗存至今的唐宋碑刻,如《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宸奎阁碑》和《妙喜泉铭》颇能说明这一点。许多寺院的唐宋碑刻早已淹没在历史尘埃中,仅留下碑文使人空自叹息,遑论更多连碑文也未留下的了。《常住田碑》为唐碑,由万齐融撰,主要记录统治者赐予阿育王寺常住田的情况。本由徐峤之书写的原碑已毁,但因明州刺史于季友邀剡越间隐士范的重书,不但将经典又凝于坚石,让后人知悉本不载于史书的范的其人及其"天骨  相似文献   

11.
全家人正安静地吃晚饭,十二岁的我突然说道:"我今天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个斑鸠窝。"听了我这句话,母亲抬起头,慈祥地望着我。父亲却依然像往常一样默默地吃着饭,仿佛对我的话没听见似的。我想,也许父亲只顾着吃饭了。我见父母亲都没有说话,于是,我又重复了一遍:"我今天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个斑鸠窝。"  相似文献   

12.
在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父亲就留给我一个喜欢喝酒的印象。全家晚饭已经结束,他还坐在那儿慢慢地喝,谁都不会去打扰他,真是神气得很。后来,父亲不仅自己喝,还教我喝,而那时我尚未满七岁。也就是说,我会喝酒比我会认字还要早。我祖母不识字,但她是惟一可以干预父亲喝酒的人。祖母不懂酒的分类,只凭父亲每次喝的量来做判断。因此,父亲每次喝白酒都能瞒过祖母的眼睛,并毫无阻碍地进入醉酒状态。我祖母一直不明白她  相似文献   

13.
全家人正安静地吃晚饭,十二岁的我突然说道:"我今天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个斑鸠窝。"听了我这句话,母亲抬起头,慈祥地望着我。父亲却依然像往常一样默默地吃着饭,仿佛对我的话没听见似的。我想,也许父亲只顾着吃饭了。我见父母亲都没有说话,于是,我又重复了一遍:"我今天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个斑鸠窝。"  相似文献   

14.
朋友告诉我一则故事,我看了心都碎了,希望它只是个故事,永远只是个故事:在美国的加州有一个小女孩大约是4岁,她的父亲有一台大卡车,她的父亲非常喜欢那台卡车,总是为那台车做全套的保养,以保持卡车的美观。一天,小女孩拿着硬物在他父亲的卡车钣金上划下了无数的刮痕!她的父亲盛怒之下,用铁丝把小女孩的手绑起来,然后吊着小女孩的手,让她站在车库罚站。当父亲想起小女儿在车库罚站时,已经是4  相似文献   

15.
家有娇女     
女儿韵韵五岁半了,我没察觉。其实并非是我长期 出差在外,抑或是我对女儿不甚关心,相反是因我天天伴随在女儿身边之缘故。前几日,安徽省电视台《七彩路》栏目组到省政府机关幼儿园挑选健康、活泼的“阳光宝宝”,韵韵有幸被选在其中。在录制现场,韵韵以一曲黄梅戏《打猪草》,以她那地道的黄梅腔和标准的身段,赢得满场喝彩,毫无悬念地夺取了桂冠。作为女儿的“全陪”父亲,我在现场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来自韵韵脸上流露出的那种自信和自豪。在那如潮般的掌声中,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我  相似文献   

16.
我10岁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你已经会说西班牙语,你的英语也还可以,你必须再学习一种语言。”我父亲的朋友都说:“学习法语或者德语吧。”可是我想,在哥伦比亚会说德语和法语的人不少。我得选择一种在世界上有很多人说,但绝大部分哥伦比亚人又不会说的语言。挑来挑去,我选中了汉语。  相似文献   

17.
璇美人触电     
走到哪里都要掀起一阵新闻旋风的前奥运冠军刘璇,继奥运金牌旋风、美女封面旋风,申奥旋风、北大新闻旋风、上海广告旋风之后,眼下又将掀起一场新的旋风——电视剧旋风、被新闻媒体称为璇美人的她,又在一部反映体操队员生活、名日《我和我的父亲》的电视连续剧中担纲女一号,对于刘璇来说,这不仅是她接拍的电视剧处女作,也是她首度自己演自己。  相似文献   

18.
正一曲《梁祝》风靡全国。当年26岁的何占豪作为主创之一,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信像雪片一样飞来,"连俄罗斯姑娘都写信来追求我。"今年,《梁祝》60岁了。哪个《梁祝》?你可能会问这个问题。这个故事,经过无数版本、剧种的改编、创作,早已成为中国人的一个文化符号。但,一看名字就能秒哼旋律的,只有它:《梁祝》小提琴协奏曲。5月4日。"我给我的同伴陈钢打了一个电话。"  相似文献   

19.
父亲     
父亲在我16岁时逝世.在这16年中,我听见父母交谈的话,不到一百句,我也没见父亲进过母亲的房门. 我相信父亲是至死爱母亲的,但自我出生以来,母亲却扳起脸来,掷还了父亲对她全部的爱.可是我们却从未听他发过一次怨言,也没有看见他掉过一次眼泪.  相似文献   

20.
肖颖 《文化博览》2006,(7):44-45
2003年,父亲再婚了,后母却是第一次结婚。我想不明白30岁的她为什么要嫁给50多岁的父亲。因为钱?还是房子?抑或是地位?反正我是按这种假设认为的,我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并且和他们闹得很僵。后来,我和男友就到北京打工。一晃三年过去了。2006年3月底的一天,父亲打来了电话,说:"三年了,你只打过几次电话,今年如果你有时间,希望你能回家看看。"放下电话。我发现我竟然还很想见父亲一面,毕竟我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