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鹰与鸡鹰就是鹰;鸡飞得再高也过不了屋檐顶,哪儿比得上凌空展翅的雄鹰!当记者要像雄鹰一样.展翅于时代风云的高空.用犀利之眼俯视大地.去捕捉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主题;而不要像鸡一样,寻寻觅觅.虽然辛辛苦苦,但尽写了些“拾到篮篮都是菜”。或者就事论事.甚或单纯的表扬稿。这类稿的水平应划归黑板报之类。记者要展翅高飞,就要插上理论的翅膀。现在一些青年人轻视理论学习,理论水平不高,只凭感觉抓新闻,因而往往有限不识泰山.让重大新闻从眼皮底下溜走;或者“马后炮”.拾他人牙慧。理论水平的高低,也能看出一个记者的后劲…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我曾与一位在机关搞文字工作的朋友闲谈,对方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你们记者中有人也真会省事儿,拿去我们的材料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发,这样的记者谁不能干?” 乍听起来,话是尖刻了些,仔细想想,也难怪人家有气。人家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章,在报纸上发  相似文献   

3.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保尔·海泽的小说集,他提出的“猎鹰理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所谓“猎鹰理论”源于卜伽丘的《十日谈》第5日第9个故事前的引语,说的是一个名叫费得里哥的男子,为了追求一位阔太太耗尽了家财,总不能获得她的欢心,从此只能守贫度日。后来那位太太去看他,他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只鹰宰了款待她,她大为感动,就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丰厚的陪嫁。海泽从这段引语中悟出了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每个作者经常要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故事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故事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我认为,海泽的“猎鹰理论”对于记者如何提高人物通讯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的记者在采写人物通讯时不妨也这样问一问自己:“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通讯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通讯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我想,只要我们的记者能经常这样  相似文献   

5.
记者,是许多人都羡慕的职业。可是,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次,我到新闻学院去讲课。一位学生问我:你认为记者应当具备哪些最重要的素质?我说: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一股革命激情。第二,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第三,要勤奋,勤于学习,勤于采访,勤于思考,勤于写作。这当然不是新闻教科书上写的,而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责任感、激情从哪里来? 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开始并不了解记者职业的真正意义在哪里,或许还受了当记者能成名成家、记者是“无冕之王”的影响。可是,当我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我很快就明白,记者也和其他行业一样,第一位的是责任。如果说,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当初带有  相似文献   

6.
险地出新闻     
险地出大新闻,也出名记者。因此,当记者的要敢于闯险。有一次,我在大兴安岭见到一位驻那里的记者,我问他:“大兴安岭大火时你在哪里?”他说,当时他在北京学习了一段以后,已在那里想办法调到北京的某新闻单位去。我惊呼:“你误了终身大事了”我告诉他,记者的成就是随事而走的,大兴安岭大火这样的事,当记者一辈子也不一定碰上一回,太可惜了。  相似文献   

7.
记者、通讯员采写新闻,与被采访者面对面交谈,并随手记在采访本上,似乎是正儿八经的采访了。有人觉得只有经过这样的“正式采访”,才能写出新闻来。其实,好多不错的新闻往往是从“非正式采访”中发现的,有些还是“正式采访”中发现不了的。从不带采访本的闲谈中发现新闻。“记者除了睡觉,都在工作”。平时不露身份,利用坐车、散步、等人的时间与人闲聊,可以发现很多有价值的新闻。有一次,我路过一个乡,为了今后采访方便,请乡长把各村书记、村长的名单写给我。他写了好一会,只写出三分之二,又去找秘书帮助补充。我就问:“怎么,这些人你不知道?”他说村级班子刚调整,换了一半人。但我认为正因  相似文献   

8.
在与一些通讯员的接触中,经常听到他们说,整天身在工厂、车间,哪有什么新闻好写?其实,外面的世界很精采,只要你做个有心人,稿件是写不完的。一次,我乘船外出,在与船员闲谈中,得知航行在武汉到上海航线上的客班轮上,有一位不抽烟、不喝酒、不饮茶的’“三不船长”,名叫陈重庆。我听后纳闷,  相似文献   

9.
面对电脑写稿。闭上眼睛,开始在脑海里寻找王选的形象。直视着我是一双阴郁的眼睛。我在电脑上打出一行字:王选有一双阴郁的眼睛。一个字一个字地删去。用这样的词来形容一个女人,是否有点太过?再闭上眼,出现的还是那样的一双眼睛。它直直地逼视着我,里面的冷光如剑之锋芒直逼面部,等待你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0.
记得找工作面试时,主考官曾经问我,如果你采访奥运会,可又没有证,你准备怎么办? 当时的我天真地回答了一句,怎么会没有证呢.如今,我真的要开始做一个这样的奥运记者,确切说,是一位持非注册证的记者.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传媒小幽默     
《今传媒》2004,(5)
奇妙的汉文有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报纸上登的‘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不是剽窃“你写的长篇文章,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是不是剽窃别人的?”“这怎么可能呢?”“肯定一样,我可以把那篇文章给你找出来。”“不用找了,署名就不一样嘛!”商人赴宴一位商人的朋友应邀赴一位教授家的晚宴。席间,一位当记者的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他:“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独家新闻一个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条关于煤矿事故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上帝看到这幅惨景,他落泪了。”编辑回电:“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买书架甲:“啊!你的书架多漂亮呀!只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乙:“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惊人的发现两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小说、诗歌。其中一位说他发现俄国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共同点在每篇作品中都体现出来了。“哪是什么呀?”另一位问。“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一位记者同志告诉我,有一次他访问一位基层干部,请他谈一件事情。开头,这位基层干部谈得兴致勃勃,可是后来呢,他越谈越没有兴味了,最后竟然是应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是嫌记者光听不记。在他看来,记者不记,就是不听,自己说了也没用。还有一位同志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党委召开的布置中心工作的会议上,有位记者去参加了,可是在会上他光听不记,这使参加会议的人感到诧异,使主持会议的同志也感到有点不满意。可见,在社会上,记者的“记”,被人们看作是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我随一位记者出去采访,拜访了一位乡的书记,书记讲,记者记,回到报社,记者根据书记所讲,写成了一条新闻,发表了。我当时曾经想过,难道书记所说,是老和尚念经,句句真言吗?可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想法就有点离经叛道,书记者,党的代表、党的化身也,你不相信他,又相信谁呢? 后来反浮夸风了,才发现那条新闻,其实也是浮夸的作品。怪谁呢?当然怪记者自己。  相似文献   

14.
扬长避短是一句老话。避短常常是扬长的一个前提条件。编辑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就是发现记者及其稿件的优长与短处,而更多的工作集中在挑错这一点上。在新闻工作中,人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一线奔波惯了的记者,到编辑部里做一段时间的编辑工作,再回到采写业务中,常常会有较大的提高。因此,我觉得:通过编辑的眼睛来看记者工作易见的错误,能更清楚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一位可爱的老人,一双眼睛,像海水一样碧蓝,一次震撼至今的出海,一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成了他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企业报工作的同志常常抱怨自己接触面狭窄,活动范围小,生活平淡无奇,因而找不到新闻素材,写不出有力度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稿。其实,新闻素材天天有,妙在发现中。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新闻的敏感性和对周围事物变化的敏锐性。在我从事企业新闻报道的8年中,就有3次重要新闻是从同事的闲谈中发现的。一次是1997年2月1日晚,我到一位同事家串门,这位同事刚  相似文献   

17.
在我12年的记者生涯中,有一件往事使我终生难忘,那就是采访已故日本著名作家、原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先生。记得那是1987年10月下旬的一天清晨,我在公园锻炼身体时与信阳地区外办一位负责人相遇,闲谈中得知井上靖先生为了创作小说《孔子》,将要到信阳来进行考查和采访。我感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回去后立即翻阅查找有关井上靖先生的一些资料,做好了采访前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广寻线索     
有位战友看了我的几本“剪贴”后,发现大部分都是连队里的生活“琐事”。不解地问:你那些线索是咋得来的? 我刚搞报道那阵子,是在连队当战士。部队驻在一个小山村里,生活范围小,信息不灵,这对写新闻是个极不利的条件。怎么办? 一天,我的老乡小郑探家回来,闲谈中,他说起一件  相似文献   

19.
从《燕赵晚报》头版上,突然见到“顾行同志去世”的黑框消息。心中一惊,许多往事在叹息中浮现眼前。“你知道吗?你是我当记者后,第一个采访对象。”这是顾行同志1957年末,闲谈中对我说的,那时,我从《北京青年报》刚调入《北京日报》文艺部。老顾是50年代初,从前门区委宣传部调入《北京日报》的。他刚当记者,就主持报上一个“小红入队为什么难?”的讨论栏目。50年代初,我因《北京儿童》报停刊,留在北京团市委少儿部工作,正抓少先队组织发展中关门主义的倾向。所以,老顾采访了我。1958年3月15日,《北京晚报》创刊。在筹备晚报…  相似文献   

20.
忆顾行     
“你知道吗?你是我当记者后,第一个采访对象。”这是顾行同志1957年末,闲谈中对我说的。那时,我从北京青年报社刚调入北京日报社文艺部。老顾是50年代初从前门区委宣传部调入北京日报社的。他刚当记者,就主持报上一个讨论栏目:《小红入队为什么难?》50年代初,我因《北京儿童》报停刊,留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少儿部工作,正调研少先队组织发展中“关门主义”的倾向。所以,老顾采访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