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景明作为前七子的领袖,一向以倡导文学复古著称。然而他真正追随李梦阳倡导文学复古的时间并不算长,大致从弘治十六年到正德二年。正德二年,何景明托病归乡休养,正德三年又被免官,这期间其生命方式及心态逐渐发生变化,诗歌创作呈现出向内收敛的倾向。其后期诗学思想之所以有接近神韵说的倾向,成为诗歌从格调说向神韵说迈进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在他居家时期,诗学思想已经有所转变。  相似文献   

2.
何景明作为前七子的领袖,一向以倡导文学复古著称。然而他真正追随李梦阳倡导文学复古的时间并不算长,大致从弘治十六年到正德二年。正德二年,何景明托病归乡休养,正德三年又被免官,这期间其生命方式及心态逐渐发生变化,诗歌创作呈现出向内收敛的倾向。其后期诗学思想之所以有接近神韵说的倾向,成为诗歌从格调说向神韵说迈进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在他居家时期,诗学思想已经有所转变。  相似文献   

3.
曹操诗歌蕴含着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并创造出阔大雄奇的意象,洋溢着高昂的格调,激荡着慷慨激昂的旋律,表现出强烈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4.
《考试》2008,(6)
从诗的本质来说,它是虚实相映的。实,是指生活形象等客观因素。虚,是指情感、氛围、格调等主观因素。从诗的写法上来看,诗人一般常采用以实带虚、以虚人实、虚实结合的方法。说得更具体些,就是诗歌的思想、感情或诗所阐发的哲理是抽象的、虚的,而如何用具体的、形  相似文献   

5.
“格调”说是李东阳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李东阳有关论述的分析,揭示其“格调”说的具体内涵;指出李东阳的“格调”说是建立在重视诗与文的区别、强调诗与乐的联系和诗的音乐性的基础上的。“格调”说究其实是关于诗的风格的理论,它主张从“格”———诗的体制特点和“调”———诗的语言的音乐性方面去探求诗所抒发的各种不同的情感、思绪,去把握诗的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这便是所谓“眼主格”、“耳主声”。  相似文献   

6.
沈德潜的"格调说"具有三重内涵:体制声律、艺术风貌和品第水准,这使他的"格调说"呈现出一种集大成的色彩。不仅如此,沈德潜是在"温柔敦厚"诗教说的统摄下论述其"格调说"的,诗教说在诗人人品、诗歌内容、诗歌的表现方式等三个层面规定着"格调说"。除此之外,沈德潜的"格调说"还带有一定的新变色彩。  相似文献   

7.
"诗心说"是顾随先生诗学思想的核心,从诗歌"为人生而艺术"、诗歌创作主体条件和诗歌中的情感问题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袁枚论诗标举"性灵",注重抒写个性情感,强调独创,反对传统教条,他的诗话著作《随园诗话》以"性灵"为论诗内核,对诗分唐宋、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等清代主潮诗学均进行了批评,主张诗歌抒写"性灵",诗歌形式应不拘一格,"兼综条贯",为"诗写性情"服务。袁枚的这些诗学思想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走出唐宋诗窠臼、走出复古摹拟做出了努力,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向近代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缘情解诗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产物。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是说诗缘情而发,精妙无比。读懂诗歌的关键,便是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了解诗歌情感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读懂诗歌极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王惠 《学语文》2013,(6):76-77
王廷相曾说过:“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鉴赏诗歌有许多途径,意象解读是分析诗歌的重要角度。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意象的点拨教学,即通过一定的点拨方法,让学生掌握意象,体会诗歌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相似文献   

11.
一、潜心吟诵,让心灵与诗人亲密接触 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因此情感体验在诗歌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而最为直接地表达情感的形式就是潜心诵读诗歌。儿童诗歌教学中,应重读轻讲。摒弃“句句讲解,字字分析”的教学程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诵读,用自己的方式去歌吟诗歌,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观积极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格调说的兴起与明清时期古、近体诗共同兴盛的创作风尚密切相关。明清人使用"格调"既是指诗歌声韵结构模式,又是指诗歌的艺术风貌。由于诗歌深层的艺术风貌往往通过浅层的格律声调来显示,故格调派论诗非常重视体格声调的辨析。通过辨体寻求典范,为学诗者指明途径,这正是格调派区别于其他诗学主张的重要标志。同时,格调说追求神似古人也蕴涵着对新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以谢灵运诗歌的被解读历程及王夫之对谢灵运诗的批评分别说明格调与感悟这两种诗歌鉴赏方法存在的长处与不足。格调作为人们对诗歌创作的理性归纳,它有助于人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但它无法说明诗歌中幽微的情感表现;感悟虽能帮助人们鉴赏诗歌中的情感幽微,但它须以鉴赏者与诗人心灵的共鸣为前提,带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诗歌鉴赏要做到真实与准确,就应该综合二者之所长,力避它们之所短。  相似文献   

14.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向来以格调清新、意境空灵充满了禅趣而著称。同时.他的许多诗歌中也体现了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如重情和渴望建功立业、济世图强,这都是儒家经典文献明文倡导的思想主张。此外,他的一些诗歌中的怨刺内容则继承了“诗可以怨”的儒家诗教说。  相似文献   

15.
阮籍的《咏怀诗》继承文人五言诗抒情遣怀之余绪 ,进一步以个人情感为主要表现内容 ,自说情话 ,简约洗练 ,达到了前人所没有企及的境界 ,使文人五言诗最终摆脱乐府诗歌的影响。它所表现的情感抒发了当时士人的共同情感 ,其迷离格调下展示的悲剧意韵深深影响着后代诗人  相似文献   

16.
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是作者主观感情的载体,也是主体心灵的创造性产物。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连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便是意象的组合,所以它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李白和李贺都是唐朝著名诗人。将他们同名诗歌《将进酒》进行对读,就能发现他们作为诗人在格调、情感寄托方式和寓意上各有差别,也更能使人理解他们悲剧的时代与人生。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抒情性极强的文体。诗歌抒情往往不直抒胸臆,而借助意象来表现诗人丰富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说意象是诗歌抒发情感的载体;这就使得诗歌抒情变得朦胧而含蓄,给诗歌的解读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从而突破诗歌教学瓶颈呢?意象教学法能化难为易为我们揭开诗歌情感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爱憎、褒贬、哀乐、喜怒,无不是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的情感的具体表现。因而,积极培养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同步发展,不失为提高学生“情商”,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途径。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是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炼性,这种简约而概括的语言,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情感。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情感在诗歌…  相似文献   

20.
贞元时期的诗歌创作长期以来为学界所轻视.其实,它是有其独特风貌及诗史意义的.诗歌思想格调的"由上返下"、情感指数的"由冷变热"、审美趣味的"由平转奇"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在勾勒出贞元诗歌疏荡奇崛的总体特征的同时,也显示了其从大历诗风向元和诗风过渡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