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十三、观赏中的思考和研究现在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中有一个是我的小外孙女非非。在她的妈妈小东出世的那一天,我和老伴决定记她的日记。日记记了两年多,文革中抄家时被抄走了,从此失落,这是我的一件憾事。现在她的女儿出世了,我就在这小家伙诞生一百个小时时写了一篇《八十岁的我和刚出世的小外孙女》。今天她恰好两岁零七个月。在这两年多时间里,关于非非我写了长的两三千字,短的不到一百字的文章四十篇,我把她作为我的一个观赏动物。  相似文献   

2.
听課瑣記     
最近,我听了我镇第五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陈玉璋老师两节课,颇有收获,琐记于后。题目扣得紧陈老师教的是高小三册《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课。第二节他板书课题后,告诉学生要注意题目中的“和”字,有了这个“和”字,就说明文章是写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不是写一个人的;是写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的,不是把两人孤立起来写。然后问学生:“本文是写他俩什么关  相似文献   

3.
做人如写字     
我常恨自己字写得不好,许多要用字的场合常叫人尴尬。后来我找到了根子上的原因,自己小时用的第一本字帖,是赵孟頫的《寿春堂记》,字圆润、漂亮,弧线多,折线少,力度不够。当时只觉好看,谁知这一学就入了歧途。字架子软,总是立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希望     
为了把父亲的散文编成集子,又读了一遍他写的《做了父亲》。这篇文章是1930年发表在他编的《妇女杂志》上的。《妇女杂志》的读者不限于妇女,我父亲写这篇文章,是跟有儿女的读者谈谈他做了父亲的心情。我算了算,父亲那时三十六岁,三个儿女,我十二岁,妹妹八岁,弟弟四岁。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 《当代学生》2013,(11):40-41
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我的作品从来没有给他看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上密密麻麻的字。  相似文献   

6.
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小说,也想写小说。我祖父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熟得不能再熟。我父亲是个中学语文教师.早年也写过小说。这种家庭环境可能对我有些影响。我记得,我还没有桌子高的时候,家里就放着《红楼梦》、《东周列国志》、《野火春风斗古城》、《暴风骤雨》。我父亲喜欢书法,迄今在豫北一带,有很多人家的门匾、墓地的碑文,还有些桥梁上的铭文.都是我父亲写的。  相似文献   

7.
相互依靠的情谊
  母亲是韩国华侨,中文程度自然及不上父亲,于是我看到,每封母亲写的信上,都会有一个一个红笔圈着的错别字,那是父亲帮她挑出来的,然后又把信寄回给母亲。母亲收到后都会在被订正的字旁写上一整行对的字,就像小学生被罚写生字。因此每封母亲的信,都要这样两度易手,家书除了讲讲家中事,也是国文教材。父母俩人如此不厌其烦,大约也是相互依靠的情谊。及至想到他们的离异,让我不禁鼻酸。  相似文献   

8.
屈指算来,父亲离我而去已有好些年了。
  父亲生前最爱动笔耕耘。
  犹记得当年我被某所女校录取,头一次与父母异地分居的情景。那时候,常常未满三天我便接到一封信,都是当时任某保险公司分社社长的父亲写的。信封上总是排列着几个工工整整、一丝不苟的大字--“向田邦子阁下女士”。初次见到时,令我手足无措。当然,父亲给自己的女儿写信时,用“阁下”“女士”这个字眼,本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但是对我来说,仿佛就在四五天前,父亲还在“喂!邦子!”这样大叫大嚷,再不就是挥舞着拳头毫不客气地招呼在我们身上。但他今天却突然变得如此郑重,这天壤之别真是让我既感到光彩又难为情。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易中天教授在著作《闲话中国人》中谈到,人生有三“得”,即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
  人生三“得”,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题目一人生三“得”!  相似文献   

10.
生: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内容具体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把文章内容写具体呢?
  生:我觉得把文章写具体的办法很多。
  师:可以按一定顺序描述清楚。写作的顺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按照时间先后(如《高大的皂荚树》)、地点变换(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事情发展(如《中国石》)、不同类别(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总述与分述(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把事物描述清楚。  相似文献   

11.
把字写大一点把字写大一点,父亲在信上这样说。父亲要求我在写给家里的信上的字写大一点,他说:“我的视力越来越模糊了,字小了看不清。”鼻尖一酸,这已是父亲第三次在信上这样要求我了。父亲50来岁,按理说,视力应该没什么问题……“你的信我都一封封地念给你妈听,一封封都放好了……”读着父亲的来信,我可以想像到父母拆信、读信的情形,还有正屋柜子里那用橡皮筋扎起的一叠叠信。信若是有脚的话,请跑回家代我们温暖父母,慰藉他们孤独的心。“别打电话了,还是多写信。”父亲在信上这样交待我,“电话上说不两句就完了。读你的信…  相似文献   

12.
在《天山景物记》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写一篇一千二百字左右的游记散文,着力表现生活中的美。为了使学生写好这篇文章,我进行了一次下水作文的尝试,写了篇《金顶日出》在课堂上念给学生听。我没有料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一下课,他们就索去手稿,竞相传阅,第二天,有的学生就能背诵其中的某些段  相似文献   

13.
唔,在这儿呢!你可比福尔摩斯差多了!罪犯就是你!这世界闻名的《福尔摩斯探案》的作者,就是柯南道尔啊!1881年柯南道尔在爱丁堡大学医学系毕业,得到医学学士学位,在一艘通往西非的轮船上当医生。啊,好不容易把患者都送走了。父亲死后,他开始在朴利茅斯当开业医生。剩下的时间就写小说吧。我写的时候是有信心的,可是……我干脆别再写福尔摩斯啦!1887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福尔摩斯侦探小说《血字的研究》,几乎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什么反响。福尔摩斯的诞生我是从美国回来的,我们的杂志请您继续写《福尔摩斯探案》。嗯!这太好了!以后再约他写《福尔摩…  相似文献   

14.
记得一次在书店闲逛,偶然看到韩寒的新作《他的国》,斟酌一会儿,决定买来看看,结果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由于用的是我过年的压岁钱,父亲并没有多加阻挠,我买下了《他的国》。  相似文献   

15.
我伏在桌子上写《父亲》。父亲就坐在我的对面,抽着烟,烟火忽明忽暗,我无法看清他的神态。他问我:“你老看着我干啥?”“没什么,因为我在写东西。”“写东西?写东西你看我干什么?难道与我有关?”“的确有关,因为我在写你。”“嘿嘿,写我?写一个老农?”他把“老农”两个字说得特别重。“老农又怎样,同样是我的父亲!”我脱口而出。猛地,我的心颤了下,我记起“老农”那两个字是我小时候叫出来的! 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爸,你还记得那事?”还没说完,我的眼  相似文献   

16.
初四册第一五课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代表性作品,是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延安生活了 8年,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 1961年,我陆续写了一组反映延安生活的短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还有这篇《歌声》。前三篇从衣食住和生产劳动方面写延安,写延安是怎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歌声》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写延安那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吴伯箫《就〈歌声〉…  相似文献   

17.
1看一个姑娘写的专栏文章,里面有一句说,妈妈,你给我说过你的童年,我却没有说过我的童年,因为那是你熟悉的,你熟悉吗?
  瞬间被这句话击中,有太多事,我妈妈估计是一直不知道的。
  2手臂摔断的那次,去看医生的时候一直被骂,因为我瞒了一天才讲。其实,不是一天,是三天。
  那天看《爸爸去哪儿》,吴镇宇在里面说,小孩子受伤了要知道回家。
  哗啦一下,眼泪就流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1983年至1992年,刘晓庆先后发表了二本自传《我的路》和《我这八年》,将自己生活及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呈现给读者.今天,刘晓庆那洋洋三十万字的第三本自传《我的自白录——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儿》,又陈列在全国各地大小书店以及数不清的书摊上.写自传大  相似文献   

19.
开学的第一篇作文。照例,在作文本的封面写上个人的名字,再熟悉不过的两个字。去幼儿园的前一天,父亲给我一支咖啡色的蜡笔和一张淡蓝色的写有“费菲”的纸,他教我“画”名字。那时候看来,“费”是个极其复杂的图形,弯弯曲曲的,于是我便欢欢喜喜地先写“菲”。我描了几遍父亲的字,越发觉得顺手,就“张狂”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想想就觉得搞笑。我把“菲”中的草字头上多加了许多“竖”,又在当中两竖的边上加了n条“横”。就这样写满了整张纸,高高兴兴地去交差,那时候我似乎兴奋得忘记看父亲的表情。后面的事情便再也记不得了。现在,我又在草…  相似文献   

20.
走进题目,迈出第一步师:(板书:窃读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窃读记》这篇课文。别看题目只有三个字,却隐藏着丰富的信息。首先,看到这个题目时,你认为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一篇记事的文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生:我觉得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是从记这个字看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